第二十八章 粉条从哪儿来
作者:河西痞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35

好多人都喜欢吃粉条,但是粉条是怎么弄出来的呢?

回家第二天,我驾着我的三轮车,拉着家里的一百多斤粉面(红薯淀粉,在我们这儿统称为“粉面”)向姑姑家开去。时节已经过了冬至,正是三九最冷的时候,早上零下十来度的气温滴水成冰。我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小老头,穿一件很旧的大衣,戴一顶棉帽,还找了一条早已过时的围巾围在脖子上。这样看起来就一活脱脱的农民伯伯(咱本来就是农民,哈哈!)。没办法,谁让这该死的天这么冷呢!

早晨驾车真是受罪,但是想到那好吃的粉条,觉得受这罪值。算来再有半个多月就春节了,也该置办年货咯!

车子在隆冬寒气袭人的早晨奔驰于大大小小的村落之间。难得与爱车亲密接触的我把车子开的飞快,现在是冬天,不用担心发动机会过热。

一个九十度的急弯,巧的是在弯心有大片的冰。难得的机会,将车速提到极致,等到了拐弯的地方突然捏住离合器,然后把方向打死,一个点刹。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瞬间,车子后轮就一个打横滑过了弯心,好久没有这么爽了!

八点,到了漏粉条的地方。(不知道别处怎么说,在我们这里,做粉条的工艺被称之为“漏”)但凡漏粉条的时候,都是用砖头或者土坯垒一临时的灶台,上面放口加满水的大锅。大约有五个缸就够了,其中两个用来和面,另外三个是捞粉条用的。

开始的时候现根据粉面的多少称取一定量的白矾,放缸里砸碎,然后加热水,倒入少量的粉面用棍子搅拌。等搅成稀糊状时加入粉面,三到死个人用棍子开始活面。开始的时候很轻松,等快要和成时就有些费力了。之后会有专门的人拿一个大约是木头做的底部有十二个拇指大小窟窿的大瓢,往里面掐一些“面子”(漏粉条行话,意思是和好的粉面)然后一手端起瓢,一手握拳在瓢的边沿有规律的捶打,就有白色的一条条的“面子”从瓢底的窟窿里漏出,由刚开始的很粗慢慢变为很细很均匀的条子。

当然也有一下和不成的时候,那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加粉面或者面糊。

等成了之后就要把缸抬到锅边,有一个人专门给端瓢的人往瓢里掐面子,这项工作被称为“供盆”。而在漏的时候用来表示粉条多少的单位就是“盆”,和一次面被称为一盆。

水开了,供盆者从缸里掐出一大团面子,按入瓢中。负责漏的人在缸里开始不停的敲打瓢沿,等条索的粗细均匀后,说一声“走”然后快速的将瓢移到锅的上方,而供盆的此时要配合在瓢快速移动的瞬间把漏下来的面子截断,使之不致于落到锅台上。

随着那只强健的臂膀不停的捶打,瓢里的面子慢慢都下入锅中,最后用手快速截断正在往下漏的面条,把瓢里剩下的重新抠出倒回缸里。又是一团面子被摁入瓢中,又一个新的循环开始。这时上一次的粉条已经漂浮起来,有人用长筷子将其捞起,然后投入身旁的冷水缸里,拔一下后捞出放第二缸,这项工作被称为“拾粉”。下一个人把粉条在同样的冷水缸里洗一下,目的是洗去多余的白矾残留,然后用一根木棍把粉条穿在上面,就像挂面一样,这被称为“盘粉”。接着就是“架粉”了,由一人拿起穿在了棍上的粉条,把它架在事先搭好的架子上,等水控得差不多时就可以拿回去了。

在漏的过程中,一瓢又被称为一杆,一般情况下一盆粉面可以漏三四十杆粉条左右。等这盆漏完,下一盆就和好。如此循环直到天黑收工,很辛苦的,世人只知粉条好吃,但是在制作中的苦辣酸甜又有多少人知道?

别以为这样粉条就可以吃到嘴里了,我告诉你还早呢。那回去之后的粉条要在夜里最冷的时候拿出摆在院子里冻一下,第二天在挂绳上晒直至晒干才行。(冻过之后的粉条才可以吃)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就叫“一物降一物”,粉条只有在冻过之后才会分开成一根根的,如果性急在没冻的时候企图用开水来“制服”它,那结果只能是徒劳,还有可能把粉条烫成一团乱麻。

什么?您说卫生?难道你在超市里买的打着QS的食品就一定卫生吗?想到用头发做的酱油,发臭的下水熬的食用油,苍蝇满地的面筋,脚地下踩来踩去的麻辣小食品甚至用农用碳酸氢铵乃至直接用氨水做的粉丝,您还敢说我们的东西不卫生吗?相比起来,我们的产品比那些打着QS的食品还要QS! 朱子家训里有句话:“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坚”。面对这餐桌上五花八门的佳肴,您会想到这些东西究竟是怎么来的吗?是否会想着今后要学着珍惜粮食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