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历史的拐点
作者:燕乔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95

天下大势,有得必有失,有合必有分,上至朝堂庙宇,下至江湖市井,莫不如此。

元朝末年,蒙古人横征暴敛,天下大乱,众多江湖草莽揭竿而起,其中有朱元璋者,最终脱颖而出,聚集一干众多谋臣武将,依靠明教全力支持,将蒙古人驱逐回大草原,统一全国,定国号为明。定都应天后,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认为,宋朝和元朝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因此,他一统天下之后,便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开始分封九个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整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成为被明王朝历代帝王遵从不变的祖训。

朱元璋在位31年后病逝,其长孙朱允炆继位称惠帝,改元建文。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早对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事心怀不满,建文元年7月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史称“靖难之役”。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大肆屠戮功臣名将,诸如徐达、胡维庸、李善长、蓝玉等开国重臣纷纷未能幸免,导致年轻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几无可用之大将,只能仓促启用长兴侯耿炳文、曹国公李景隆等统兵大将,在河北及鲁西等地与燕王军争战两年有余,互有胜负。

然而,征战其间,由于耿炳文年迈,李景隆又是一纨绔子弟,素不知兵,旗下一领兵的都督燕南天慢慢崛起于军中,立下赫赫战功,并且逐渐掌握了明军实权。

建文4年,朱棣深感战局旷日持久,决定剑走偏锋,亲率大军绕过山东一线的明军主力,奇兵直捣大明京城应天。燕南天率领亲兵部下8万余人尾随南追,于安徽灵璧一带大败燕军,燕王朱棣重伤逃回北平。

燕南天即于灵璧发动兵变,学赵匡胤黄袍加身,径直回师直取应天,建文帝无一可用之兵,应天不攻自破,朱允炆自焚而亡,年方25岁,乱军之中其7岁的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燕南天于应天自立为帝,国号为“晋”,随后挥师横扫江南。

燕王朱棣兵败回京后得知燕南天废明自立,当即于北平登基为帝,定都北平,更名为京师。自此天下大乱,各地藩王纷纷起事。燕南天、朱棣一南一北各自收拾江山,历经数年的征战,天下大势终于形成北明南晋隔江对峙的局面。

北明朱棣在位22年期间曾数度与南晋前后两任皇帝会战于江淮一带,双方均损伤惨重,互有胜负。朱棣去世后,继位的长子朱高炽在位不满1年就因心脏病突发猝死,继而由其子28岁的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在位10年间,主要精力都放在平定两位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的叛乱,已是无力南图。

当今北明的皇帝就是朱瞻基的儿子英宗朱祁镇,他9岁继位(实际年龄只有7岁),年号“正统”,大太监王振把持了朝政,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

此时由于明军无暇北顾,逃窜至漠北的元蒙余部瓦剌兴起(其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当权的太师也先逐渐生起南下的野心。

与大明隔江对峙的大晋朝开国的前后两任皇帝燕南天与其子燕平正在位20多年间,东征西讨,一剧奠定了大晋的江山,自江淮以南,西至川蜀,都是晋国的疆土。当今南晋的皇帝燕文凯是燕南天长孙,年号“康德”,在位已有2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