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简介
作者:空即是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959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镇江市西南六十多公里处的句容县境内,总面积三十二平方公里,主峰为大茅山,海拔三百七十多米。这里峰峦叠翠,林木葱茏,清泉潺潺,浓荫蔽天,自然景色十分秀丽。据史载,四千一百年前,大禹就曾登山以朝群臣;殷周太王太子泰伯在此采过药草;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也来此筑造过梧园宫,春始皇还曾在句曲山北垂埋入白璧一对。

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自渭城(今咸阳)弃家前来修道,其弟茅固、茅衷弃官寻找,三人均在此留居并得道成仙,号称‘三茅真君‘,故后人改句曲山为茅山。三人曾分三处修道,后人因称大茅峰、中茅峰和小茅峰。

茅山蕴藏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块正在开发的‘处女地‘,现已被列为江苏省级风景旅游区。茅山清泉溪涧纵横。潺潺流水注合成湃天池、石墨池、喜客泉、抚掌泉、一勺泉等十处泉涧,汇合向西过芦江桥,经赤山湖入秦淮河。更兼解放后大兴水利,在茅山周围先后修建大小十六个水库,山水相映,相得益彰。

茅山还是盛产药材的地方,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曾经到茅山来采集中草药,写进《本草纲目》的茅山药材就有三百八十多种。

现在茅山风景旅游区虽在初创阶段,但各地慕名而来的游人纷至沓来,每年已有数以万计。春游茅山,风和日丽,鲜花如锦。夏季登山,朝观晨曦日出,晚看烟霞暮霭。秋季山瘦林薄,红叶含笑,松涛阵阵,使人逸趣横生。冬季登山观雪景,一望如玉,分外妖娆,油然产生‘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琼峰十二层‘之感。

茅山道院

茅山道院始建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是我国道教茅山派的发源地,相传南朝梁陶弘景在此修筑道观,尊奉‘三茅真君‘为祖师,为道教茅山派之始。名胜古迹以‘三宫五观‘为著,被道家列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历代曾有不少著名的道士前来修炼。道院内现珍藏着宋代宋哲宗皇帝所赐的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山上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和众多的怪石、古树及‘镇山四宝‘,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前来观光览胜,留下了许多诗文碑刻。

每逢农历二月十五、三月十八、十月初三庙会。上乡八镇的信徒纷至沓来,进香敬神,加上前来浏览观赏的人,可达十余万人,可谓鼎盛。

茅山溶洞

茅山古有‘第八洞天‘之称,山中溶洞早在汉代就已名震江南,久负盛名的华阳洞、玉柱洞、仙人洞等别具特色,均为石灰岩溶洞、华阳洞口‘华阳洞天‘四个大字据说为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亲书,清晰可见。这些溶洞富有神奇的色彩,以其深邃莫测的洞身,忽隐忽现的回廊,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而令人叹为观止。

仙人洞位于大茅峰北侧,洞内景观奇特。现可进人的洞长已有二百五十多米。洞有三层,层层相通。从洞口进入一百五十米长的下洞,洞中石笋、石钟乳、天然大理石随处可见,绿白相映,宛如翡翠。洞中还有流水潺潺,怪石嶙峋,形成溪、河、泉、桥、山、洞中之洞。中洞有四厅,自然形成,石笋、石柱、石花四周环绕,有的白似宝玉,有的红如胭脂,有的绿如翠竹,千奇百怪,蔚为壮观。一厅里有一组钟乳石,远远看去就象‘八仙过海‘。二厅内的钟乳石又仿佛是悬挂着盏盏龙宫烟上的绸灯絮。三厅别具一格,石钟乳构成绵延起伏的山脉,山上卧着长一点二米的‘大海龟‘,龟背上有一个酷似唐僧取经的造型,上方还有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凰‘。四厅内细细观赏,‘八百罗汉‘栩栩如生。上洞烟笼雾锁,人行其间如腾云驾雾。

玉柱洞在仙人洞南,洞中有一直径约二米,高三米的螺旋石柱,则是石钟乳与石笋上相连接形成的,色泽棕褐,光滑洁亮。据专家考证,它至少形成在五万年以前,在我国实属罕见。

革命纪念地

茅山还是江南著名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新四军一、二支队挺进江南,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革命根据地,为坚持长期敌后斗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举行战略反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为了纪念这一珍贵的抗日斗争历史,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前夕,在茅山脚下的绿树丛中新建了新四军茅山抗日斗争陈列馆,并在韦岗建立了韦岗胜利纪念碑。

上清派(茅山派)

简介:

道教一大教派,重视道教经箓受授,又称上清符箓派,本山在茅山,故又称“茅山派”,上清派以主修传承《上清经》系列而得名,尊魏华存为祖师。

《上清经》据说古以有之,后经杨羲、许谧、陆修静等的传承,至陶弘景,始大盛于世。陶弘景(公元456—536),可说是该派的实际创始人。

该派信徒多是知识分子、士大夫等。注重个人闭门独户进行修炼,而并未致力于大规模的集体宗教活动。该派吸收道教内部其他各派修行方法,并将佛门炼神的义理吸取进道教,主张三教合一。它坚持通过炼神的方法去达到炼形的目的。上清派还极看重精神的修养,认为要获得形体永存的高级方法就是存神和行气。正因为如此,上清派在宗教理论上比灵宝派更有系统,更富于理论思维。

上清派在道教诸派中理论最为繁富,经戒、科仪、符箓、斋醮、炼养、金丹、医药等无所不备,对道教教理、道教修炼理论、道教的发展贡献很大。

传承与影响

据《云笈七签》言:上清经序出自上清仙境,“玄古之道,自然之章”。据《真诰》记载:晋成帝(公元326—342在位)时,天师道祭酒魏华存得清虚真人传授,修炼成仙,故为上清第一代祖师。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再授杨羲,后又传许谧,但在社会上影响还不是很大。

该派直到陆修静整理天师道,汇集道教所有经典,而后陶弘景继承发展陆的思想,有意识地构造以上《上清派》自身的传授系统和演变历史,并总结和发展了遗留到他手里的上清派经典,集其大成,作成《真灵位业图》,把神仙划分等级,以众真告诫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上清派始大盛于天下。

其后,上清派高道辈出,为历代朝廷、文士、名人所重,如司马承桢、吴筠等。北宋金元时期阁皂山灵宝宗坛与江西龙虎山正一宗坛、江苏茅山上清宗坛为符箓三山。

元代以后,并入正一道。现代也有称继承“上清”或“茅山”者。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