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作者:三流写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42

平定台湾的奏报传到京城,京城一片欢腾,群臣的奏疏像雪片一样飞到皇上的御案之上,不过这些奏章和以往不同,都是称颂皇上圣明,说皇上如何如何英明的仅边疆传来捷报,内宫也传来好消息,周皇后怀孕了。

这可是双喜临门啊。临近年关,有这两大好消息,京城是一派欢喜的气氛。因为临近年关,所以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尚书,以及底下的一干朝臣,都是喜气洋洋的。

既然台湾收回来了,那么以后怎么来治理台湾就提上了一是日程。由于朝廷上下弥漫着一团喜庆的气氛,于是不管是东林还是反对派,双方在朝堂的斗争都趋于缓和,不在像以往的那么激烈。

其实也是,双方在朝堂上都打了一年的罗圈仗了,为了进一步打击对方,将对方驱除朝廷,双方是较劲了脑汁,用尽了方法;什么给对方小鞋穿,搞对方的黑材料,台上台下都的是不亦乐乎。

斗了一年多了,不管是东林还是反对派,都累了,大伙都想安安生生的过个年,休息休息,攒足精神,明年继续斗,所以双方大有罢兵休战的意味。朝堂上的这种状态令辅韩犷十分高兴。

说实在的,虽然辅的韩犷在政治偏向东林,但不意味韩犷全盘同意东林的做法。其实韩犷也有些反感东林以政治观点来区划党派的方式。东林结党的事情在朝中可谓是尽人皆知,而朝中本来持中立立场的大臣,因为看不惯东林的种种作为,以及东林的排挤,都慢慢的靠向了反对派。

就像当初票拟内阁大臣的时候,东林为了一己之私,经很多有资历的大臣排除在名单之外,这不是给自己树敌吗。就因为东林为了一己私利,把温体仁等人给得罪了,温体仁不满东林的作为,就参了钱谦益一本

这下好了,东林竟然对温体仁群起而攻之,并且攻击人家连过硬的证据都拿不出来。双方闹到最后,连韩犷都看不下去了,为温体仁说了句话体仁平日清谨自守,名声很好,这次只因为参劾钱谦益一事,激愤过当,犯了众怒,所以群臣参他。

当然,所谓辅,他也察觉到皇上对东林这样自私和偏狭的做法很不满,甚至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皇上亲口说出“进言的人不知道忧国忧民,只知结党营私,自我标榜为“东林”,对国家没有丝毫的贡献。

这番话已经很严重了,就差点没说“东林党知道在明朝那个时代,不是什么好词啊。魏忠贤就是利用除东林的。

于是韩犷很快就上了一片奏疏,里面有一段话写道:人臣不可结党侍奉君主,人君也不可用结党来怀疑臣子,只能根据一个人的才能品行和从政业绩来决定他的升迁和罢黜,而不能看他是不是哪一党的如果在朝廷上打的你死我活,官员们全部分成甲党或乙党,绝非国家之福。

韩犷在内阁当中,一直在和稀泥,而在朝廷的用人上,韩犷也一直秉承用才能、品行和业绩来人用官员,所以东林与反对派之间的争斗也没有怎么扩大,一直是在可以忍受的程度。连带着,因为韩犷的这种作为,他自己的威望也很高。

所以这次讨论如何治理台湾的问题上,东林和反对派要养精蓄锐,以备来年再战,再说台湾也不入双方的法眼,所以这次议事很是少见的平和,双方和和气气的讨论,少了很多火药味。

最后内阁讨论的结果是台湾揩府设县,并移福建、湖广、江西的一些民众到台湾居住。至于派遣谁到台湾任职,在台湾派驻多少兵马,到平台议事的时候在与吏部与兵部商议。内阁将奏章写好后,就递到宫里了。

时候不长,上午递的折子,皇上下午就批复了,说这是咱也别往后拖了,咱在晚朝的时候大家议议,争取年前把这件事定下来,完事后大家也好好的过个年,休息休息。

大家一看,竟然皇上这么定了,那就晚朝上大伙议论议论吧,还要向吏部、兵部、户部和工部打个招呼,毕竟开府设县,要与这几个部门进行协商,所以韩犷派人到吏部、兵部、户部和工部,通知他们。

在晚朝上,群臣现实按照利益,向皇上行礼,然后呢,内阁、六部等朝廷各部门的长以及属下官员对于周皇后怀孕,向皇上表示祝贺。而皇上也很高兴,群臣也很是难得从皇上的脸上看出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尤其是这些高官,常年在皇上身边的大臣,危险系数是很高的。如果一句无心的话惹得皇上不高兴,而自己又不知道话,那就完蛋了,今后肯定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这帮子官员也不容易。

朝臣们恭贺皇上之后,就开始议论起台湾的问题了。朝廷打下台湾很容易,但是要治理台湾就有些麻烦了。如果实行内阁治理台湾的方略的话,因为当时台湾交通不便,所以住民比较少,于是往台湾移民就成为朝廷巩固台湾统治的上上之选。

除了移民外,还要派驻官员与驻军。不仅如此,还要在台湾岛建设衙门,兴修水利,所以必须还要工部衙门的配合。林林总总算下来,朝廷要支付上百万两的银子。可是朝廷没有怎么多的银子啊。

众多朝臣听到户部叫苦之后,也没多言语。朝廷财政不好,这大家都是知道的,看着户部尚书的那个苍老的样子,许多大臣都暗自庆幸自己不是户部的官员,要不往后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

说实话,要是财政好的话,皇上何必召集这么多的大臣来议事了,只要找到内阁,拟出一个章程就好了。皇上召集大家的用意就是拿出一个妥当的办法,于是大臣们开始群策群力的想办法。

有的大臣提出,既然朝廷的财政不能满足迁移四省百姓的需要,那么就先动员福建的那些破产的农民迁移到台湾。等这些人在台湾安家落户之后,在行迁移其他的民众,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来。

至于说兴修水利以及建造城池、府衙的事情,完全可以以工代赈。还有,无论是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在台湾都修筑了码头。朝廷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设施,开展海外贸易的方式来补贴台湾建府的开支。

至于说这个方法,东林是比较反对的,倒不是因为这是反对派提出的,只是因为这合天朝大国形象不符,堂堂天朝怎么沦落到要靠海贸来弥补亏空。不过东林也没有什么好方法,所以也只是口头表示抗议罢了。

至于在台湾驻扎多少军队,大臣们一致认为最多不能过八千,八千人已经是朝廷的极限了,再多,朝廷就负担不起了。

于是台湾、澎湖的驻军就定在了八千人,另外朝廷还需要修筑炮台,打造军器,这就是工部与兵部的事情了,会议完事后,就有他们两家商量着办。

当然,年关临近,移民还需要多方准备,工部还要派人去台湾实地的勘察,总的来说事务多多,能在年前草拟出一个章程来就已经是不易的了,所以今年是赶不上了,只能等到明年在实行移民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