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闽南军(下)
作者:天花板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08

有了慈禧的一份旨意,事情就好办多了,无论是那个衙门,都不敢无故为难他们,因此,部队的框架很快就搭建起来了。由于这支部队的成立,是为了防止盘据台湾的日本鬼子对福建生出不轨之心,因此,这支部队就被命名为闽南军,负责守卫闽南一带,同时兼负剿匪等职责。按照朝廷的盘算,一旦日本鬼子进攻福州等地,这支部队还可以被拉到北方去,被视为福州将军所辖八旗军的有力补充,当然,表面上也得受福州将军善联的指挥。只是,善联连自己的那些八旗军都管不了啊,怎么可能管得到这支部队呢,只要李天麟时不时的送些银子到福州,善联对这支部队的运作,根本是理也不理的。

一**八年一月十三号,新年的钟声才响起没有几天,这支部队就在泉州府正式成立了。按理说,这支部队只不过是标级的部队,下辖四个营两千人,已经是相当多了。可是,身处福建,山高皇帝远,几乎就是无人监督的,因此,李天麟索性把自己乡勇中的绝大部分革命党人都编入了闽南军中。一个营按常理只有三百人左右,顶多也只不过是四百人,可是,在闽南军中,一个营足有一千人,几乎相当于湖南自强军或者袁世凯新军的半个标了。

一营管带陈致远,闽南人,曾经在广州一带刺杀过清廷的一个县官,虽然没有成功,却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清义士了。二营管带林俊驰,兴化人,与李天麟是肝胆之交,并且以前是李天麟与革命党人之前的联络人。三营管带张雨泽,仙游人,打劫蔡能的活儿,他是领导人之一,曾经做过生意,与李天保的关系极好,被李天麟看中后,介绍入革命队伍的。四营管带李烨磊,是李江一个老仆人的儿子,受父亲影响,对李家忠心耿耿到了极点,只要是李家要求他做的事情,他拼了死命也会去完全。

闽南军成立的当天,李天麟就向朝廷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指出,闽南军的成立,是防止日本对福建怀有不轨之心。而日本部队装备精良,并且,装备的火炮较多,因此,闽南军必须有自己的炮营,才可以有可能爆发的战争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李天麟的奏折,立刻得到了慈禧和光绪的批准,光绪甚至于还直接给江南制造总局发电报,要求江南制造总局给闽南军提供八门野战炮,同时提供的,还有两千枝长枪。

说真的,李天麟对江南制造总局生产出来的长枪和野战炮,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过。江南制造总局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作为由李鸿章一手创办的近现代化的军工厂,自打李鸿章离开后,就处于管理混乱、人浮于世的困境中,以江南制造总局那还算先进的设备和那么多的熟练工人,一天只能生产二十杆左右的步枪,而且步枪的质量差强人意,在战场上经常发生卡壳事件,这实在是有点儿说不过去。李天麟手下士兵所使用的,可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或者从南洋西方人手中走私进来的步枪啊,质量比江南制造总局的要好得多了,朝廷提供的长枪,只能用来训练而已。还有那八门野战炮,道理也是一样,既然李天佑已经跟美国人达成了协议,美国人会提供他们一套野战炮生产线和几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野战炮,那么,他们还在乎那几门破炮干吗?他们要的,只不过是炮营这个编制而已。

到现在为止,连同走私的带自己生产的,李天麟手**有八挺马克沁机枪,每个营正好装备两个营。别写了这两挺机枪,最起码,在如今的战争中,这两挺机枪的作用,并不比两门野战炮差。同时,一直实际负责军工厂生产的李天佑还下令不计成本地批量生产马克沁机枪,估计,用不了一年,每个营起码就有十挺以上的机枪可用了。

福建多山,骑兵在这里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不过,李天麟仍然组建了一支辎重部队,配合了约两百匹从云南、贵州等地运来的马匹。这些马匹速度不快,冲刺能力有限,用来作战是不行的,可是,它们耐力都相当好,所需草料也不多,用来拖运野战炮和弹药箱等,是再好不过了。李天佑有点儿可惜,以他现在的实力,还无法建造一个汽车厂,要不然,再装备上几十辆大型军车的话,闽南军的速度就相当可怕了。

闽南军一成立,就立刻被拉到了兴化与仙游交界处的九莲山上进行训练,一来可以遮人耳目,不让外人知道这支部队的真正人数和实力,二来么,九莲山现在是李家的真正根基所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工厂和研发基地都设在那里面,九莲山的安危,关系到李家能不能在日后的大混乱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不可以掉以轻心,把闽南军调进去,李天佑就放心了。

同时,为了保证闽南军能够及时出现在他们应该出现的地方,李江大兴土木,在整个兴泉永道和汀漳龙道修建公路。这个时候的公路,跟所谓的官道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仍然是土质的,只不过,道路稍宽一些,稍平一些,有些个重要的地方,还辅于青石而已。不过,这对一向交通不便的福建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要知道,在这之前,兴泉永道和汀漳龙道内,能够过马车的道路,都少之又少呢。道路的修建,不但对军事调动是件大好事,对于整个闽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闽南山区的很多土特产,也可以利用马车,运到泉州港口去了,同时,修建道路,还动用了大量的劳力,极好地解决了这一带的就业问题,因此,不但得到乡绅的拥护,也得到了两道六百万老百姓的拥护,李家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