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着手准备(上)
作者:锋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62

在无限科技投资基金400万人民币、北京大学50万人民币的资金共同投资下,在北大技术人才的支持下,由张玉峰和其他四位教授创立的北大新技术公司,正式于5月10日在北京中关村成立。这也是因为无限科技投资基金的出现和资金的快速到位,使得北大方正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了3个月成立。

北大新技术公司的股份被平均分为了三份,由无限科技投资基金、北京大学、张玉峰等五位教授三方各占一份。公司初期的产品,主要是报纸编排系统,这一系统也使得中国国内的报刊业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公司成立的当天,虽然同在中关村,但张少杰并没有出席,因为是以基金会名义投资的,加上是幕后投资方,所以张少杰就派了董事长助理周兴全权代表,前去出席了公司开张仪式。北大那方也是差不多,只是一个管理校办企业的副校长,还有物理系郑主任、计算机系赵主任出席。

北大新技术公司的成立,对无限科技投资基金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它让国内许多企业公司,和高校院所里的科技人员,知道了无限科技投资基金的存在。让他们知道了除了国家出资建立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外,又多了一个民间的投资机构。而且这个民间的投资机构,没有国家的投资公司那样手续繁琐、效率缓慢。

张少杰相信,等北大新技术公司明年的年销售业绩出来后,无限科技投资基金一定会在国内大大的出名,吸引国内更多的拥有高新技术的科技创业者,以及能让国内更多因为缺少资金,而不能进行科研研发工作的科技人员,拥有更加良好的条件。这样的事情,将会更加的有意义。

北大新技术公司成立事情后的一个星期,张少杰得到了从美国无限网络公司传来的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无屏蔽双绞线(UTP)10Mbps以太局域网系统,刚刚正式成为IEEE802.3标准之一。

由于无屏蔽双绞线10Mbps以太局域网系统自身的优秀性能,由于用户和专家们的赞扬和支持,新以太网系统和新网络设备终于获得了标准认证,成为标准之一。Xerox、AT&T、NCR、3Com这几家老牌的网络厂商中,除了AT&T和NCR公司依旧我行我素的抵制,并发展自己的那套性能并不好的StarLAN细缆以太网以外,其它的网络厂商也都表示了支持和合作。

根据与IEEE802.3工作组达成的协议,无屏蔽双绞线10Mbps以太局域网系统技术标准将与IEEE协会共享。任何公司厂商要开发基于这个技术的系统,按照惯例要交给IEEE协会1000美元以外,也必须同样给无限网络公司1000美元。而要生产或销售这种系统,则必须另外交给无限网络公司相应的专利金。至于路由器、网桥、防火墙这三个创新的网络产品,技术专利为无限网络公司独有,其它厂商想要研制、生产、销售,也都需要付给无限网络公司相应的专利金。

无屏蔽双绞线10Mbps以太局域网系统的意义,除了在技术层面上让计算机局域网乃至互联网大大前进了一步以外,对张少杰、无限公司、中国人来说,这是外国人在计算机业上普通使用中国人技术的第一回,也是计算机业第一回中国人可以大量收取外国人专利费。尽管在国外此系统和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是以美国圣何塞的Wish Network公司的名义。

另外关于微软那方面也有新举动,那就是围绕着GUI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微软公司又与苹果公司签订了补充协议。所补充的主要一点就是:GUI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的可以用在Windows后续版本上。

原先微软与苹果公司签订的协议上,并没有写明授权的操作系统版本具体范围,这个纰漏以至于之后,苹果不同意对原始许可证的解释,声称它只包括Windows 1.0版。使得1988年苹果向微软公司提出诉讼时,所控诉的两个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是图标专利)。

既然知道了这段历史,张少杰自然让微软和苹果公司商谈,趁着现在两家公司关系还没有变差,而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把这个纰漏补充上。以使Windows操作系统的后续开发,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什么麻烦。

微软方面还有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比尔盖茨,从上个月开始,就把他手中的42%股票在持续缓慢的放出。目前他已经累计放出了8%的股份,也就是说现在盖茨手上还有34%的股份,这种额度的股份历史上盖茨可是到了1990年才放出这么多的,没想到这么早就放出了。

林娜那边的分析是,盖茨手里持有42%那么高的股份已经失去意义了。原本盖茨打算联合艾伦控制微软70%股份,以起点微软上市的头几年,不会因为被恶意收购并胡乱指挥管理公司,而导致公司衰落。现在这种手段已经不成立了,另外无限科技方面并没有过多参与公司管理,只是提供技术支持,这让盖茨的担心也逐渐消失。

盖茨占有那么多股份,并不是他想要霸占公司,而是不允许有人在他头上指手画脚,关涉他的管理。要不然原本历史上,盖茨也不会逐年抛售股票,一直到后来只持有10%的股份。因为这些,现在盖茨才在逐步的放出股份。而盖茨在放出股票,林娜那边也在不断的吸收着其中一部分的股票,让Wish公司手中的股份在相对增加。

在听了微软那边传来的一些消息后,张少杰也由此而做了对无限科技下一步发展的构想。计算机软硬件,两大关键部分就是操作系统和CPU,现在操作系统已经因为收购微软而解决了第一步,与之相应的自己也似乎该在CPU上面下工夫了。

目前无限科技刚成立计算机硬件开发部门,也只有计算机办公设备实验室被设立,属于计算机外设方面的设备,应该正式的朝计算机硬件方面发展了。CPU的研发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张少杰因为有后世的那些科技,但由于技术人才、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等多方面的限制,研发起来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说起来如果要研发CPU,是像AMD那样跟在INTEL后面走,还是自己创新?如果要跟在INTEL后面走,这显然张少杰不能接受,明明都知道了以后的技术,干嘛要跟在别人后面走?可如果要自己领先走的话……

光研发一个CPU好像不行吧?配套的芯片组和主板、内存技术等等硬件呢?在这个时代,INTEL研发CPU的同时,还是兼顾研发芯片组和主板、内存技术等硬件的。因为CPU和其它部分的硬件都是配套的,你光一个CPU,没有其它部分的硬件支持,算怎么一回事?而这个时代,还没有以后像台湾那些第三方芯片组和主板等硬件生产商,自然要CPU生产厂商自己来做。

所以要自己领先INTEL研发的话,那除了CPU以外,还得至少包括芯片组和主板、总线和接口技术、内存技术等方面的研发,这一摊开来又是一大堆啊。而且这还是目前计算机硬件没有后来那么复杂,才会只有这些问题呢。

技术人才方面也是一个问题。虽然张少杰之前建立的无限电子实验室,以及集成电路IC成品生产线、印刷电路板的生产线,都是为了CPU芯片、芯片组和主板做技术储备。但两者还是差了很大的一段距离,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也只是中低端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还是缺少一些关键性的高端技术人才。

国内这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也没有,有也弄不到,似乎只有从国外引进人才了。但外国特别是美国的高端技术人才也不好招,即使招到了因为一些限制,他们也不会到中国大陆来,张少杰可是要在大陆建立生产线的。那么,剩下的只能在台湾弄了。

台湾IT业起飞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看中了台湾低廉的劳动力和地价,纷纷在岛内建立代工合作伙伴关系。于是,一批半导体企业相继在台湾诞生。当进入80年代美国公司赚足了钱,卖掉地皮,撤出岛内,台湾则乘机收留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和企业家。台湾半导体业已具备了腾飞的基础,台湾当局便于1980年创办新竹科技工业园,并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台湾IT业的成长。这也是台湾半导体,包括芯片制造技术那样发达的原因。

台湾是有大量高端技术人才的,而怎样让人才变为自己的?两个办法:一个是收购,一个就是挖人。

张少杰首先选择了收购,因为收购不但可以弄到大量技术人才,也可以弄到完整的生产线和配套设施,比较直接和方便。

张少杰把目光瞄准了台湾的联华电子,也就是俗称的联电。

像合适的目标,也是后来台湾著名的几家IT公司,目前已经成立的,只有80年成立的联电、79年成立的宏基、84年由宏基拆分脱离出来的明基。而当中也只有联电,是做芯片制造方面的事情。所以便只有选它。

张少杰让何佳那边,以香港Wish公司的名义,和台湾联电方面进行接触。另外联电已经在85年也就是去年在台湾股市上市了,直接收购股票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何佳在张少杰的指示下,领着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去了台湾。

可惜半个月过去,当何佳他们从台湾回来时,却派人告知张少杰,收购联电的计划失败了,或者说是没有可能性。

由于联电后面有几个有背景有实力的集团公司投资,所以想从他们手里收购这么有前途的公司,显然不可能。而收购股市上的股票呢?也不行!毕竟联电都上市了一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格局,大部分的股票有都持有在公司内部人员和那些大集团公司手里,股市上普通股民的股票份额只是少部分,所以收购股票也只是能收购少部分,显然不能实现收购联电的目的。

张少杰的这第一个方案算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