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金国来使(中)
作者:孤心书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30

赵桓犹豫了一下还是按赵佶所说,在他的对面找了个座端坐下来;清朝之前,臣子觐见皇帝并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在宋代以前,臣子还有落座的权力,只有清国这个变态的王朝,才会把大臣之类的人都当做奴隶,就是儿女在皇帝面前也要来个三拜九叩,实在是无聊得紧。

像徽宗一代,虽然权力高度集中与腐败,但臣子在他面前还是比较宽松的,虽然早朝时没有座位,在其他场合却比较随便,只要不触及皇帝的顾忌底线,就没有动辄掉脑袋的忧虑。

赵佶笑着问:“太子,昨晚休息得可好?”

赵桓答道:“尚好。儿臣昨晚不胜酒力,昏昏沉沉的,回去就睡过去了!不比父皇,酒力非凡,现今又起来批阅奏章,实在是神人!”末了不忘一顶高帽子送过去,拍得赵佶高兴万分;其实赵桓心思却转了万遍,实在想不通赵佶召见他所为何事,只好见招拆招,静等赵佶说出目的。

赵佶哈哈笑道:“朕早年善饮,如今就不比往昔了!”

“父皇洪福齐天,千秋万载,寿与天齐,儿臣以为父皇比当年更胜!”虽然自己也觉得肉麻恶心,但后世学来的奉承之语还是从口中汩汩而出,当真哄得赵佶笑脸眯眯。

赵佶倏地转了话题,道:“太子昨晚文思大发,着实是令朕震惊,也令诸多大臣吃了一惊,很好,很好!”

赵桓脑袋都要大了,帝王之术权谋无双,一般而言,他说一,你就得想到二,说东就要想到西,现在他说“很好”,是不是“不好”的意思呢?

赵桓说话更小心了:“幸得我赵氏祖宗保佑,使得儿臣突然开了窍,没给父皇丢脸,不然万死难辞其咎!”

“你还敢说祖宗!”赵佶突然拍了一下桌子,吓得赵桓身子一抖,才满意地继续说道,“你看看你作的这首《沁园春》,着实不像话,什么‘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不是忘赵氏祖宗身上抹黑么!太子,你可知今天早上就有不少臣工因这个问题上了奏章,要朕治你个大不敬之罪!”

赵桓心里有苦说不出呀!在这个时代权力最高峰的面前,他不得不小心伺候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得脑袋分身的结果——这皇帝面前,虽然说宋太祖说过“道理最大”,但纵使你再有理,他比你更有理,一切都是他说了算!

赵桓装出惶恐地道:“父皇,儿臣那是无心之言,并没有可以诋毁祖宗,再说了,对于太祖皇帝的天威,儿臣一向都是景仰的,并没有看低的意思。这词不过是文人应景之作,当不得口出不逊!”

赵佶忽地又笑了,道:“太子,你不要害怕,朕都明白,都明白,太祖皇帝确实是后辈的典范……”其实心里却不以为然,太祖不是他一系,平日口上尊敬,心里却更尊崇太宗皇帝,只要赵桓没有拿太宗说事,一切都还好说话!这也是他没有应大臣所奏要治太子之罪的原因。

赵桓闻言嘘了一口气,当时也许是喝酒过了,“念”这首词的时候欠了考虑,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持原词的韵律,就把“唐宗宋祖”保留了下来,没想到现在差点要惹出风波来;好在自己当时并没有全傻,懂得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给偷天换日了,不然被人追着问此人为谁,他难道能说是几百年后的一代枭雄吗?

“多谢父皇宽恕!”赵桓不忘再给赵佶一顶帽子。

赵佶笑眯眯地看着这个儿子,必恭必敬的样子还是让他满意不已,太子素来仁慈,非常清楚,这也是当年立他为太子的原因之一;他赵佶还没有傻掉,在储君如此重要之事上的废立还保留着清醒,虽然一度混过脑子,不过现在看来他的选择还没有出错,倒也是值得欣慰之事。

赵佶开口又道:“太子,你昨晚做得很好,一鸣惊人,能作出如此之多不诗词,而且首首绝句,朕倒也没有怀疑你使人替作,你肯定是厚积薄发了吧?”

赵桓悚然一惊,以为赵佶指责他心计深沉图谋不轨,忙道:“儿臣也是恰好有点灵感而已,并不是有意而为。”

赵佶显然也明白赵桓担心什么,笑道:“你不用担心!作为太子,你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皇家之事异常凶险,朕也是过来人,明白你的苦处!”

赵桓只能苦笑,赵佶明显是认为太子以前装着不学无术的样子是为了自我保护,他哪里会想得到自己的儿子已经在几天前换了个灵魂呢?当然,他也不好明说,如果他想保住脑袋的话!

“这样做就很好,免得被人惦记,不过桓儿,今后一定要小心,你现在出了风头,惦记的人多着了,朕虽然是皇帝,但也有很多无奈之事,如果你做得太出格,有些事也不好保你!”赵佶的声音温柔了很多,称呼赵桓也成了“桓儿”,想来也是念着父子之情,在为人储君上点醒他,免得他犯了什么过错!

赵桓吃了一惊,才道:“多谢父皇提醒!”看来他被后世的历史书籍影响,以为赵佶不过昏庸无能之辈,因此一直以来都轻视力于他,现在看来,是自己太过天真了;现今赵佶说的这些话,明显就说明他精明着,还保留着一个帝皇该有着的权谋智慧,虽然在处理政事上已经没有多大作为,但他毕竟是从皇子中过来的,深知皇家这一潭水有多深。

赵佶倏地叹道:“太子,郓王自小聪慧,才智也有过人之处,深得皇后的喜爱,这些年留在京城,想来他也有了被的想法,你是太子储君,这个天下迟早是你的,父皇希望你登基之后能看在同室同宗的份上,多担待点他,凡事不要做得太绝!”

赵桓心思翻转,一下子明白了赵佶的意思,想来赵佶也明白郓王可能要参与到这个争斗皇权的旋涡上来,因此要赵桓就放郓王一马,忙保证道:“请父皇放心,儿臣也希望做到上慈下孝中和兄弟,这才是为人之道;再说三弟他自小才学无双,想来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之事来;就是有,儿臣是他长兄,也会尽量做到兄长的教育之能而已,并不会有其他可能!”

他也尽量说得婉转模糊,只是要赵佶心里有个底而已,至于放不放过这个已经出了狠手的皇子——他怀疑刺杀之事与他有关,就得看以后了。如果郓王做得太绝,一路不回头,他也不是心慈手软之人,为了彻底消灭威胁,也只有下狠手了!反正他现在换了个身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兄弟。

赵佶叹气道:“朕希望太子能真正做到‘中和兄弟’之言,毕竟你们都是赵氏子孙。”

赵桓心里嘿嘿笑道,他是,我却和什么狗屁赵氏扯不上半点关系;嘴上却道:“儿臣一定尽力亲和诸多兄弟,把我赵氏一族发扬光大!”

“好,好!”赵佶满意地笑道,之后转了话题,“太子,你也不小了,前些年只是不时上一下朝听一下政而已,现在该是习政的时候了,明年开春,你就随朕习政吧。”

“习政?”赵桓惊喜莫名,看来外面盛传并没有错,赵佶真的要放手给他一些权力了,这样对他来说,有好有坏,坏的就是今后要作为被棒打的“出头鸟了”;好处就是赵佶已经下定了不废太子的决心,不然也不会如此培养他了。

心里虽然有点担忧,可赵桓还是只能硬着头皮上去,他现在毫无根基,只能走上前台去聚拢实力,他不再是那个怯弱的太子,他需要实力来对抗已经崛起大金国势力!就让他做一个权力熏天的太子或者皇帝吧!

赵佶点头道:“不错,不仅上朝习政,平时还要随朕到政事堂习政!”

“政事堂!”赵桓大喜叫道。徽宗一朝设立了个政事堂,是除了早朝之外的一个处理政事的机构,能进里面的一般都是朝中大臣,是皇帝与这些重臣平常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非一般之臣可入。现在看看,王黼蔡京父子与高俅之类都济身其中,都是赵佶的重臣!如果他赵桓也列身其中,岂不是说他有了与王黼诸人等同的政治地位?虽然比不上他们多年经营,但总比被置身其外要强嘛!

这个政事堂就像以后的的政治局,对帝国权力的分配有着无上的权威!

赵佶道:“不错,这是朕决定的!朕做了好些皇帝,也累了,以后就看太子的了!这事你先不要声张,先做些准备,等明年开春朕再向群臣宣布!”

“一切听父皇安排!”赵桓欢喜莫名,看来让自己发挥手脚的时刻要多了!

“太子,现在就有一件事需要你来做一做。”

“请父皇吩咐!”

“金国使臣出访大宋,明天他们使臣就要到达汴京,为了锻炼你的能力,这事由你出面安排一下。”

“金国使臣?”赵桓一惊,就要见到这个时代的武力强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