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考古百年(下)
作者:契子·暗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27

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淖尔荒原,在人类历史上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曾经是交通要冲、绿洲上田连阡陌渠道纵横、人烟袅袅之处,不过数千年的光阴,竟变成了一片没有生命的荒漠。其过程和原因,是人们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深入研究的课题。80年代以来,不仅考古、历史、地理,而且沙漠、生物、气候、地质……许多学科的研究者们,不惧危险,不虑艰难,不考虑工作条件的简陋,一批又一批的奔赴这片不见人烟的荒原,风餐露宿于野地之中。优秀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这一探察热潮中,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探索、考察,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即这片地区曾有的繁荣,它的变迁和最后的毁灭,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罗布淖尔湖及其补给源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尾闾地带,是古楼兰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不同学界的研究者们,在注目楼兰研究时,首先想到的问题中总有斯文·赫定曾经提出的著名观点:罗布淖尔,是一个以1500年为周期在游移中的湖。这个问题,经过中国学者多年的考察、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罗布淖尔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比较于喀拉库顺湖要低10米,湖水不可能移到那里去。钻井分析,湖盆沉积物、孢粉说明,这里3000年来一直有水停积,湖泊的沉积作用从未中断。湖盆周围的湖堤,盐壳坚硬如铁,不惧风蚀。湖水确因注入径流之变化,水量有过盈亏,但却未曾越出最外层的湖堤。30年代,人们可以荡舟进入罗布淖尔,50年代,还可见湖水荡漾。只是人工在来水方向上建起了“大西海子”水库,美国卫星1972年的照片才揭示:罗布淖尔湖走完了它最后的一程,已经化作为一个干涸的湖盆。因此,与罗布淖尔大地生命关连最为密切的罗布湖水,只是在人的控制、指挥下,才改变了它的进程。通过考古工作,可以粗线条的追寻罗布淖尔大地上曾经有过的人类历史的印痕。从地质时代第四纪起,罗布淖尔地区已经是一个干旱的内陆。但在不少地点,考古工作者还是采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说明今天看去不毛的荒漠当年仍是可以进行狩猎,从事采集的天地;经过碳十四测年,结合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绝对年代在去今4000年前的古墓沟居民,当时种植小麦、饲养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器;规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围有七圈圆形列木,更外面还有放射状展开的木桩。统计一下,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木材600多棵。当时的人们当然意识不到,对身傍林木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实际正在制造着毁灭自身生存的基础。古墓沟人生存的干燥环境,使墓地内的部分人体保存完好,成了干尸。对这片地区出土干尸进行过解剖,肺内碳尘、硅质物不少,说明日常炊煮烧柴草经常有风沙迷漫,它们对罗布荒原上古代居民身体产生着影响。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一结论,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而发展到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明显有了新的发展,与高加索人种共生的,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看来都曾在探索、开拓的过程中,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作为过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砍林伐木,破坏环境,这一恶果到距今2000年前的楼兰、鄯善王国时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出自楼兰荒原的一件卢文木简,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经过2000年的实践、体验,人们开始认识到滥砍林木对王国生存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汉代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适应丝绸之路要求,当年的楼兰王国子民,要承担为往来官吏、使臣负水提粮,导引路线的责任。人口增加,过境商业繁荣,对楼兰沙漠田的农业生产,肯定增加着不小的负担,在这里出土的晋简上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这类文字,透露着粮食供应的紧张。楼兰及继后西域长史府所在的屯戍中心,公元4世纪逐渐废弃。其中的原因不排除在干旱地区河水变化导致的困难。但当时大的社会形势,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事实。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伊州(今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经疏勒河翻库鲁克山进入高昌。负责西域屯田的戊己校尉府,这时就驻节在高昌。这条路线可以避开‘白龙堆’这一雅丹地貌导致的交通困难。交通路线变易,会立即使楼兰失却在丝路上的地位,失掉必要的、有组织的维持灌溉农业的力量。这样,人工绿洲的消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人类利益的趋动,在这里又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力量。楼兰考古,有待展开的问题还有很多。罗布荒原上发现的古代遗址有数十处,目前真正做过一点工作的不过几处,待填补的空白不少。楼兰考古100年的历史经验,使我们对21世纪将可能继续展开的楼兰研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罗布淖尔地区面临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及与之伴随的考古、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学科的考察研究,必将会有新的更加丰富的成果。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可以期待楼兰考古展开全新的一页。

春夏秋冬:其实呢,楼兰是很不错的一个地方,在中国人的眼中,楼兰除了代表一段被黄沙淹没了的一段悠远历史,也代表了曾经辉煌过的一段外贸黄金时期,更代表了中国人对西域的浪漫与神秘的追求。今天刚刚从一个考古讲座回来,讲座名称是《漏*点额济纳》,关于蒙古的考古研究随感,讲师说得很不错。下周还有一场,就是讲楼兰的。新疆的。aquila:说一说讲座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吧春夏秋冬:日期是订在下周五,晚上6点。地点还未决定那间教室。确定以后,我会把所有的资料都放在《弦外之音》让大家知道的,呵呵~~~~行云流水:關於考古的課程,俺之前跟蠻多清華的文科同學說過的,清華近年有一位老師教考古教得挺生動的,又有趣又長見識~授課老師叫彭林,文研所的老師,一般是晚上開的任選課~~他曾在文革期間插隊當工人,做學問比較踏實,老實的幹,所以很有意思~據知他最近應該比較多的談關於北京2008人文奧運的情況,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春夏秋冬:楼兰楼兰楼兰随我走吧!弹动那丝丝古筝--西出阳关;飞天的乐舞已在身后;漫漫的黄沙尽在眼前;博斯腾的天鹅依旧飞翔;今晚将宿在孔雀河边。行进,滚滚流沙掩尽来时的车辙;前方,便是我朝思魂牵的楼兰。二千五百年前的显赫;循迹于黄沙下,弹指一挥间。茫茫黄沙,苍苍戈壁,怎掩得去你夕日的华贵与庄严;沙海中耸立的经塔,石函中古旧的经片;玄奘大师白马的蹄声,犹在耳畔;入夜,沙海星染,一轮弯月,袭上楼兰古城的剪影;我也仿佛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千年之前我来过?千载之后故地还……只愿长坐终老,此生应无憾!长城的风烟熄了又燃,驼队的铃声绝了又响;未去时魂牵梦萦,待去了,我心又烙了新的印;抹不去的楼兰、楼兰……春夏秋冬:楼兰古城稀世彩棺消失之谜

楼兰古城的消失是一个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的悬案。古孔雀河是楼兰古城唯一的淡水源,楼兰古城东部虽有浩瀚的罗布泊,但因是个咸水湖,所以无法饮用。据史书记载,4世纪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高山冰川萎缩,河流水量减少。导致河湖干涸,草木不生。对于逐水草而居的古楼兰人来说没有水便失去了生命。以渔牧为生的古楼兰人被迫大批转移,从楼兰古城遗址得到的汉文简牍可知,楼兰士兵的口粮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甚至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之语。导致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水源日益不足。在出土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水源严格控制的纪录,因而水这个关键因素的缺乏,导致了古楼兰的废弃。水断城空的观点一度被人接受。多年以来不少科学家一直认为罗布泊是个游移湖,从罗布泊的形成之日起,其位置和形态随着水量的变化而南北变动。而楼兰古城正好依水而建,难道罗布泊游离不定造成了古楼兰人的被迫迁移吗?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探险队多次进入罗布泊。专家根据罗布泊湖底钻探取样后,碳-14年代测定认为,近1万年以来罗布泊经历了多次大的干湿波动,但始终没有离开罗布泊洼地,罗布泊只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了涨缩变化,隋唐时期由于高山冰雪补给的河水增大,流进罗布泊的水量也相应增多,而到了元代随着我国西北气候变干,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得更少,罗布泊的面积也缩到了最小,1964年前后,罗布泊就彻底的干枯了。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当罗布泊干枯时,生活在两岸的楼兰人会不会抛弃古城去寻找另一个有水的湖泊呢?这似乎与水断城空说不谋而合,但据文献记载,楼兰古城荒废以后那里仍然有水,如果水是唯一的关键,那么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罗布泊水量多次变化而楼兰也未重现昔日的辉煌。看来水断城空的理论难以自圆其说了。

80年代以来,不仅考古、历史、地理,而且沙漠、生物、气候、地质……许多学科的研究者们,不惧危险,不虑艰难,不考虑工作条件的简陋,一批又一批的奔赴这片不见人烟的荒原,风餐露宿于野地之中。优秀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这一探察热潮中,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探索、考察,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即这片地区曾有的繁荣,它的变迁和最后的毁灭,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罗布淖尔湖及其补给源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尾闾地带,是古楼兰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不同学界的研究者们,在注目楼兰研究时,首先想到的问题中总有斯文·赫定曾经提出的著名观点:罗布淖尔,是一个以1500年为周期在游移中的湖。这个问题,经过中国学者多年的考察、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罗布淖尔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比较于喀拉库顺湖要低10米,湖水不可能移到那里去。钻井分析,湖盆沉积物、孢粉说明,这里3000年来一直有水停积,湖泊的沉积作用从未中断。湖盆周围的湖堤,盐壳坚硬如铁,不惧风蚀。湖水确因注入径流之变化,水量有过盈亏,但却未曾越出最外层的湖堤。30年代,人们可以荡舟进入罗布淖尔,50年代,还可见湖水荡漾。只是人工在来水方向上建起了“大西海子”水库,美国卫星1972年的照片才揭示:罗布淖尔湖走完了它最后的一程,已经化作为一个干涸的湖盆。因此,与罗布淖尔大地生命关连最为密切的罗布湖水,只是在人的控制、指挥下,才改变了它的进程。通过考古工作,可以粗线条的追寻罗布淖尔大地上曾经有过的人类历史的印痕。从地质时代第四纪起,罗布淖尔地区已经是一个干旱的内陆。但在不少地点,考古工作者还是采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说明今天看去不毛的荒漠当年仍是可以进行狩猎,从事采集的天地;经过碳十四测年,结合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绝对年代在去今4000年前的古墓沟居民,当时种植小麦、饲养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器;规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围有七圈圆形列木,更外面还有放射状展开的木桩。统计一下,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木材600多棵。当时的人们当然意识不到,对身傍林木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实际正在制造着毁灭自身生存的基础。古墓沟人生存的干燥环境,使墓地内的部分人体保存完好,成了干尸。对这片地区出土干尸进行过解剖,肺内碳尘、硅质物不少,说明日常炊煮烧柴草经常有风沙迷漫,它们对罗布荒原上古代居民身体产生着影响。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一结论,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而发展到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明显有了新的发展,与高加索人种共生的,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看来都曾在探索、开拓的过程中,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作为过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砍林伐木,破坏环境,这一恶果到距今2000年前的楼兰、鄯善王国时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出自楼兰荒原的一件卢文木简,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经过2000年的实践、体验,人们开始认识到滥砍林木对王国生存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汉代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适应丝绸之路要求,当年的楼兰王国子民,要承担为往来官吏、使臣负水提粮,导引路线的责任。人口增加,过境商业繁荣,对楼兰沙漠田的农业生产,肯定增加着不小的负担,在这里出土的晋简上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这类文字,透露着粮食供应的紧张。楼兰及继后西域长史府所在的屯戍中心,公元4世纪逐渐废弃。其中的原因不排除在干旱地区河水变化导致的困难。但当时大的社会形势,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事实。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伊州(今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经疏勒河翻库鲁克山进入高昌。负责西域屯田的戊己校尉府,这时就驻节在高昌。这条路线可以避开‘白龙堆’这一雅丹地貌导致的交通困难。交通路线变易,会立即使楼兰失却在丝路上的地位,失掉必要的、有组织的维持灌溉农业的力量。这样,人工绿洲的消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人类利益的趋动,在这里又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力量。楼兰考古,有待展开的问题还有很多。罗布荒原上发现的古代遗址有数十处,目前真正做过一点工作的不过几处,待填补的空白不少。楼兰考古100年的历史经验,使我们对21世纪将可能继续展开的楼兰研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罗布淖尔地区面临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及与之伴随的考古、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学科的考察研究,必将会有新的更加丰富的成果。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可以期待楼兰考古展开全新的一页。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