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龙门石窟
作者:东林太一      更新:2020-08-12 03:48      字数:1883

白马寺没什么看头,牡丹公园也不是花开的季节,不要说看牡丹仙子,牡丹大妈、牡丹婆婆也不可能看得见!龙大侠猛则猛矣,却也学不来武则天,下道圣旨:“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来个逆天行事。传说国色天香的牡丹仙子相当傲娇,女皇的上谕是鸟都不鸟,何况龙剑一介寒酸!阿弥陀佛,色即是空,告别白马寺,龙剑直奔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龙门,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远望如天宫门阙,自春秋战国以降,世人皆称之为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因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故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400余年。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佛像97000余尊。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东山则全是唐代的,大、中型洞窟有20个。

来龙门之前龙剑做过一下功课,了解到东山那边的洞窟代表作不多,一般人主要是去看香山寺和白居易墓。作为一名才子,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龙剑倒背如流,不过最令他倾倒的并非是白居易的诗才,而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倜傥。你看李白落魄,杜甫潦倒,倒是被笑“居大不易”的白居易一生潇洒自如!不过龙剑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者,有鉴于白公馆名声在外,好端端的无谓自投罗网,所以决定只看西山。

西山最开始的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普泰洞是北魏的,佛像鹰颧狮口,高鼻深目,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其后的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等,风格有明显的改变,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的艺术特点,丰额广颐、两耳垂肩,神态安详,表情亲切。行至奉天寺,龙剑抬头看时,刹那如遭雷击,灵魂出窍。

只见九尊大像,最左侧两尊基本残缺,剩下七尊神态各异:阿难温纯、迦叶谨严、天王威武、菩萨矜持、还有霸气侧漏的金刚力士,形态上最是惟妙惟肖,而中央的主佛卢舍那大佛令一切形容词都失去了意义。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意思是普天同辉,光明遍照。佛像面如朝阳,眉如新月,雄伟无匹,秀丽无俦。庄重厚实的佛身配着轻灵飘逸的衣褶,虚实相生,充满了极简主义的韵致。

据佛座北侧所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记载:卢舍那大佛始造于咸亨三年(672年)4月,武则天施以两万贯脂粉钱赞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历时3年9个月。民间传说佛像依武则天画像凿成,这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为自己取了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曌”,意为“日月当空”,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直到今天还是将它叫作“武则天像”。

从望到佛像的第一眼起,龙剑的目光便再未能从佛像的身上移开,比段誉在琅嬛仙境看见神仙姐姐的雕像更加震撼,他毫不犹豫地确定:如果这世上有神,神一定就是这个样子。什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罗丹的思想者,什么卢浮宫的胜利女神、米洛的维纳斯,美则美矣,可惜格局太小,还是人性的美,和高大上的神距离有点远。怎似得卢舍那大佛,置身于天地之间,以神的尺度尽显神性的一面。卑微渺小的凡人和它那永恒、冲淡、慈祥、智慧的法眼相接,心境自然而然地得到有如实质的提升,直接进入大彻大悟的层次。

还有那个无我相、无他相、无众生相的的微笑,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慈悲,令人禁不住神魂颠倒,顶礼膜拜。说到微笑,地球人都会立刻想起《蒙娜丽莎》,身不由己地迷失于蒙娜丽莎若有若无、娇柔恬淡的笑意。这个微笑诱惑如此之大,以至展览《蒙娜丽莎》的巴黎卢浮宫作了一个十分没有人性的规定,每人在《蒙娜丽莎》的画像前逗留不得超过二十秒!二十秒够你爽吗?反正法国人民够了,所以他们的标准是二十秒,多看那么三几秒不知是会把《蒙娜丽莎》看亏了,还是会一不小心把各位看官看肾亏了。卢舍那大佛的博大令它超脱了凡间的小家子气,你可以在无与伦比的大佛面前站足一整天,直到石窟关门为止。

龙大才子就这样看着卢舍那的微笑看了一个下午,浑不知暮之将至,隐隐觉得卢舍那的微笑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有一种夺目移情的玄妙。不知是龙大侠黯然销魂的模样还是他的非主流打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最后竟有个记者给他来了张大特写,发在《洛阳晚报》的副刊上,龙泉在招待所门外的报摊看到自己的玉照时,惊得下巴都要掉地上,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竟成了网红!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