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武僧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2022-07-24 13:04      字数:4209

-->

<div class='nr_nr' id='nr' >

<div id="nr1" > 中秋过后,天气转凉。

但好消息却是一个接一个。

马国柱入山西,石廷柱、张集、边大绶等献城而降。马国柱与李际遇、许定国、张鼎、丁启光等迅速扫荡山西,当太原第一场雪纷洒落下时,整个雁门关以南,各府县基本上已经归附大明。

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各地府县是纷纷望风而降。

当初闯军入山西,在山西也就是遭遇了原勇卫大将周遇吉的英勇抵抗,其后便再无像样抵抗,后来清军南下,也是势如破竹。

如今明军却也依然如此,太原一降,各地纷纷投降。

“陛下,祖大乐率部献大同投降,祖泽润兄弟在紫荆关兵变俘济度宣布反正,郎廷左在保定杀马光辉宣布起义。”

接到这捷报的时候,朱以海已经返回洛阳,而且还正在嵩山少林参观呢。一群和尚们接待皇帝时都诚惶诚恐,因为皇帝这几年行事,对佛、道还有其它的那些什么天主教之类,都算不上友善,既不崇佛也不礼教。

不止一次公开反对崇拜偶像,甚至抨击寺院教堂占地放贷等许多问题。皇帝上山前,总督陈潜夫就已经先来过了,还带来了许多官吏兵将,要全面清查山寺产业。

既要清查他们的产业田地铺坊,还要考核他们的僧人等,总督要求河南江北所有寺观的僧道都要参加官府组织的僧道考试,内容是相关的经义等,很严格,且还有名额限制,每个省,每个道,每个府,每个县,每个乡,只能有多少寺观,每个寺观只能有多少人。

考核通过了发度牒,还得交度牒费,有牒才能出家,其它诸如寺观不能从事工商,不能放贷,不能买地出租,甚至不能接受田地捐献,不能给佛像镀金,不能用铜铸像等等,新规要求太多。

而如果不能通过考试,那就算有钱也拿不到度牒,必须还俗。

每个寺观的田产,还有了限额,超额的都要收走,额内的可以出租,也可自种,但要纳地丁银,一文不能少,且出佃的租率必须得在朝廷划的线内。

连寺庙占地面积,建筑规格,都有了新的限制,不能逾越。

按陈潜夫给少林的这些通知,少林这个天下大刹名寺这次要脱皮。

所以皇帝上山,没一个和尚高兴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寺中僧人在先前的考试中都没过,直接就要强制还俗,考试通过了的,可也超了许多名额,依然要还俗一些,或者只能去其它地方的寺庙,有些寺荒废了或是里面的和尚不合格,他们可以过去。

和尚们反对,但现如今反对有又什么用。

以前鞑子也好,闯军也罢,甚至是后来李际遇、许定国等在河南,也经常来找少林拜山,但也就是要些粮和银子,甚至要征点武僧,多少打发些就行了。

可这次朝廷来真的。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皇帝要对寺观动手,这少林倒是首当其冲。

“意料之中!”

朱以海听到这些好消息,却很平静,他还特意在佛前上了三枝香,转身却说那些佛像的金身铜像违规,要求拆毁。

朱以海倒不是跟历史上三武一样要灭佛,但他确实看不惯如今的寺观的这些问题,没到危及统治的地步,但也确实不是小问题。

他也算是再造大明的中兴之主,现在他有这个实力能解决掉一些问题,那就当去做,他要都不做,以后人就更难做了。

秦王和汉王刚才也跟着上了香,想不到皇帝转头却要把佛像拆了。

“礼佛修行,当修的是心,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烧香拜佛,求佛保佑,这可不是修行,这是功利,寺庙中的佛像,便是外相,真正的佛在心中,修行自己,

而如今这些人占山侵地,广建佛寺,大塑金身,这都是外相邪路。

这些人不是在修行,而是在不劳而获。

让老百姓礼佛,却只是要香火供奉,可供奉的不是佛,而是那些和尚。这些人自号出家人,却不事生产,接受捐献,到处化缘,还把百姓捐的善款,反拿来放贷,你看这少林占了多少田地,这一座山都让他们快占完了,这佛陀金光灿灿,这和尚脑满肠肥,可却绝大多数连基本的佛经都讲不明白了,

甚至有和尚在山下偷偷养女人生孩子的。

他们占有这么多田地,每年收取这么多佃租,既为给朝廷缴纳税赋,灾年却还趁机放贷。

所谓放粮救济,也不过是拿出一点点钱粮来做样子,好接受更多百姓捐赠。”

“朕不反对礼佛信道,但得虔诚,何谓虔诚?出家人就得有出家人的样,既要虔诚更得苦修,最起码得自食其力。”

“你礼佛连个佛经都学不好,礼什么佛。何况人生下来,首先还有许多世俗的职责义务,比如起码得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抚育孩子,如果父母都不供养却去出家,这是应该的吗?”

三武灭佛,都是当时寺院经济膨胀到了非常严重的时期,严重威胁统治了,比如到了唐中后期,全国大中型寺院五千座,小型庙宇四万余,僧尼几十万,寺院奴隶还有十几万。

这些寺院还占有无数良田,形成一个又一个寺庙庄园。

甚至当时有个说法,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严重程度,他们收取地租,发放高利贷,开质库典当,结果还不交税。

到后期还有几十个僧人封司空司徒甚至封将军,开始参与政治。

明末的寺观问题没三武灭佛时那么严重,但其实也好不到哪去,明初虽也有设立管理僧道的机构和官员,但到了此时,也几乎就是个摆设。

现在朱以海要求的是,重新整理。

先来一波清理整顿,一面是搞僧道考试,重颁僧道度牒,把不合格的、超额的还俗。

另一面则是清理寺观、寺产这些,所有的寺观,清理登记,保留部份,登记授牌,取缔一部份。

而保留授牌的,也要清理寺产,主要是清理田地,按规模、僧人数量等保留一定量田地,不足的还可以补发一些,超出的收走。

搞完这些,还要做一件事。

重置僧录司、道录司,地方上设僧纲司、道纲司,设立僧正、道正等官员,专门管理僧道事务。

所有获牌的寺观,他们的主持,都需要有朝廷考核和任命并监督,程序就是各寺自己推举提名,朝廷考核然后任命。

另外,所有寺观保留的财产,都要登记在僧录司下,这些寺观财产,从寺观到田地等,都不属于僧人,而是属于僧录司管理,当然,这些财产僧录司也不得随便侵犯,但也不由寺观僧道随便使用。

他们有使用权,但所有权归朝廷。

朝廷每年每季度都要审计,一些重大开支寺观还得上报审批后才行。

寺观以后除了自耕、出佃耕种外,不得从事放贷、典当诸金融行业,以及碾房磨房等所有手工作坊等加工业,并不得在市镇集场开店摆摊等等赢利活动。

寺观的合法财产,用于维修寺观,供给僧道吃穿,甚至是印书抄经等,此外不允许僧道等用于在外购置房产,买马买车等等消费。

并且规定,寺观可以接受百姓的小额捐赠,但不得接受大额捐赠,尤其禁止接受田地等捐赠。

招收弟子,剃度僧侣等都要严格接受朝廷监督,按规定办理。甚至获得度牒的僧道,也得定期考试,就跟官学里的秀才一样,六等成绩考核法,如果连续三次考试不合格,就要收回度牒开除。

僧录司真正的管起来。

少林田地一万四千余亩,寺基五百四十亩,楼台殿阁五千余间,僧徒两千余人。

虽经战乱,但仍还有大量僧众。

历史上,后来土改时,少林只剩下十四个和尚,给他们留了二十八亩田,自食其力。但没多少年,又成了集团。

现如今也是,他们有大量佃户,也还有一支武僧部队,本质上跟当年李际遇他们那些土寨也没什么区别,刀枪剑铳甚至火枪火炮也有,实力还挺强。

一般贼匪官兵想找他们麻烦,还不是对手。

“佛门本是圣洁之地,但这里并不圣洁。朕来之前,就听说,少林佃户的闺女没人家愿娶,小伙子没有人家愿嫁,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那些管佃户的和尚们公然要挟佃户,有闺女的种水浇地,有好媳妇的种好地,有烂媳妇的种烂地,没有女人的开荒地。”

“明白这话中之意吗?”

许多地方的土豪劣绅,因为手中握着佃户命根子的土地,所有就会产生许多压迫和不公,不仅仅是佃租、免费的劳役等这些,有些甚至会提出出夜权等许多过份要求。

这种事情千百年来一点都不新鲜奇怪,虽不是普遍性,但却也到处都有。

这是从占据生产资料上所导致的一些必然问题。

“少林也算天下有名的名寺了,好好整顿一下,不要败坏了这名字。留一百个僧人名额吧,再留下一千亩地,自耕也好招佃也罢,但地丁每亩二斗四升二得照缴,另外若是出租,也只得是收秋粮四成,不得过线。”

“让僧录司把寺里其它的产业都清理登记,该收的收,该留的留,但是留下的,也都得监督管理好,以后他们就是僧录司名下产业了。寺里僧人也得由河南府、登封县的僧官管理监督。”

“以后啊,和尚们就安安心心修行,出家人嘛,俗世之事就少理会,金银钱财这些世外之物,更少沾碰,让僧录司和僧官来打理这些。”

“武僧全都遣散,不得保留。”

朱以海说完这些,也没理会那些跪地恳求的真真假假和尚们,直接下山去了。

雪越下越大,嵩山也变的越发漂亮。

一路上也没有人劝说,皇帝先对老朱家的宗藩皇族下手,接着又对曲阜孔家也动了手,如今再要对少林,对寺观下手,早就是在意料之中。而且皇帝也不是跟三武一样直接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

修佛信佛仍然自由,只是也不能超脱世外,能要由朝廷管理的。

太祖朱元祖立国之初也早就制订了一整套的僧道寺观管理体系,只是早就废驰了,皇帝如今也不过是重新整顿,稍加严格了一些而已。

一千亩地,也不少了。

其余的都归公,这些钱财,会优先用来安置还俗的僧道的,给他们分田授地安家,寺田也会优先变价卖给原寺观佃户们。

取之于寺,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