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首回文诗
作者:河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99

回文诗是旧体诗的一种。这种诗的读法很多,最常见的乃是将其顺读、倒读,都读成一首符合平仄韵律的格律诗。因此,回文诗的写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旧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为了斗才卖弄,有时也会偶尔为之,但以游戏之作为多,所以难出精品。在我的老家粤西高州鉴江河边的观山古寺上,却有一首明代文人写的七言古诗《渔舟唱晚》。该诗顺读、倒读所表达的意境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在回文诗中极为罕见。

这首回文诗雕刻于观山寺半山腰钓鱼台的崖石上,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还依稀可辨。诗曰: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

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这首诗顺读时用的是上平第十韵部的“灰”韵,写的是观山寺傍晚的景色:幽林、绿水、古寺、曲径、寒泉、渔舟、鸥鹤、明月。宛如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动静相宜,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倒读时则用下平十一部的“尤”韵:“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虽然韵脚不同,但一样琅琅上口,其表达的意境仍与顺读时没有多大差别,同样让人有“回望四山观落日”的感受,领略这里山青水秀、古寺寒泉、小径通幽、渔舟唱晚的人间仙境,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运笔轻灵,情景交融,格调隐逸而闲适,反映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怀,故能跨越时代而不衰。该诗无论顺读、倒读,其起、承、转、合,意蕴连贯,对仗工整,平仄用韵也无可挑剔。不足的是,中间两联有失粘之嫌。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七律诗,只能视作律诗的拗格或变体。

从这首回文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类作品的一些写作门道。首先是除了遵从常规的平仄韵律之外,对律诗的一、三、五、七、八句(绝句是一、三、四句)的第一个字要用同一韵部。其次,由于旧体诗的结构是几个双音节词和结尾三字逗的组合,虽然在汉语中有很多词组的顺读、倒读皆可成词,甚至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但若要顺读、倒读能够成为诗句,关键在于用好每句顺、倒数的第三个字,使之能与相邻的字词组合成有意义的三字尾。

附高州观山资料:高州观山在广东高州市城西侧,鉴江西畔。海拔657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虽是一座小山丘,却有悠久历史,是高州市名山之一。

相传晋永嘉年间,羽士潘茂名在山顶掘井汲泉供丹灶,后于此白日升仙,故原称仙山,又名长真岗。因登仙山可远眺群岫,俯瞅鉴江,观高城全景,视西岸果窳之属,谓高郡之大观尽收于此,后遂称观山。明万历年间,知府张邦伊创建观山寺,面临鉴江,设佛殿、僧舍,寺门竖潘仙道像。上有“玉泉庵”、“观音殿”。崇祯二年(1629年)到清道光四年(1824年)先后建有吕祖殿,潘仙殿、报德祠、观心阁、则喜亭、登云亭;巅上有魁星阁,脚一有钓鱼台。山势迂迥,自足对巅,凿石为凳,砖为道。

观山寺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宗教群体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名目繁多,结构复杂。代表着相应宗教信仰的宗教建筑也遍布各地,其中佛教和道教尤为突出。观山寺是属于道教的群体建筑。包括潘仙殿、观山寺、玉泉寺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中山公园于此。因年久失修,亭阁楹危,寺观殿宇将圯。1962年进行修缮。1964年重修为县委招待所。1981年改为中旅社。山顶新建有69米高的电视转播塔。有沥青、沙石水泥公路通至山巅。2000年2月中 共中央江总书记在高州市出席“三讲”教育动员会时曾在此落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