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种植土豆
作者:舞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69

转眼间已经是十一月份了,忙东忙西的孙延寿终于腾出功夫来去乡间走走。

钦州沿海,海边几百里的土地都做了盐场,但百姓要吃粮,而钦州地处亚热带,河流水量一向充沛的很,在一代代钦州人的开垦下,真正能够种植作物的地方全都集中在钦州以北,水量充沛的钦江两岸。那里稻田遍布,东一块、西一块的布满了作物。

金秋十月一过,北回归线附近的农田里又长出了一簇簇稻苗。绿油油的常绿树木意气风发的立在道路两旁,为行人遮风挡雨。

孙延寿很少来乡下,原本以为他手中的叁佰顷地会是好大一片,但等到他来到山间地头,见了那狭长不规则的田地之后他才明白,由于地势的原因,这些农田很难练成一整块。

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田地忠实的反映出了地势的走向,就连钦江两岸都不例外,在江水沿岸,一长溜的土地坑坑洼洼的很不平整。

踱步行在乡间地头,走了约莫有半个时辰,孙延寿终于在手下人的指点下,看到了他的土地。

那是一块光秃秃的土地,面积不大,有几十亩的样子,就那么突兀的出现在汹涌澎湃的钦江北岸。与四周的田地不同,这块土地上并没有种植两季稻,而是种了土豆。

别人家的稻苗都已经长出了一尺多长,但孙延寿田中的土豆才刚刚发芽,黄绿对比之下,益发显出了田地的荒芜。

似乎是瞥到了自家军门的不爽,孙延寿的御用管家这时小心翼翼的靠了过来,嘴中道“军门,您看别人家的稻子长势多好,咱们种的这番薯,将来顶什么用?”

孙延寿看了一眼吕布仁,微笑的说道:“吕管家,这是土豆,是夷人的玩意儿,可不是你口中的番薯。”

微微躬着腰身,慌不丁的点了点头,吕布仁谄笑道:“军门说的是,小人孤陋寡闻,孤陋寡闻!”

“恩,罢了,我再问问你,这土豆比起稻谷来,省不省心?”孙延寿略一摆手,口中疑惑的问道。

下意识的看了看光秃秃的土地,吕布仁嘴中啧啧有声“军门,说来也怪,这土豆倒是不挑地,不管是水洼地还是沙土地,它都长的出来,而且产量很高!小人在种这土豆之前,已经派人在方圆几百里打听过了,几十年前就有人种过土豆,听说一亩地的收成有一千多斤。”

其实那些农户的原意是这样的“这鬼东西产量高,但口味差,只能用来喂牲口!”但吕布仁又不是傻子,眼下自家将军决定种这玩意儿,摆明了要做一回“神农氏”,他要是傻不拉及的泼一瓢冷水,那才是自讨没趣呢。

孙延寿没有在意吕布仁的表情,他双眼目视前方,嘴中喃喃的说道“这土豆可是好东西啊,它可以烧着吃、煮着吃、炒着吃,万一遇到灾年,家里没了米粮的百姓也可以啃一口土豆,就一点盐巴,反正我钦州海盐多的是,只要口粮不缺,谁还能饿到咱们?”

种植土豆这念头孙延寿早就有了,毕竟用广东一隅之地,养出几万大军,光是口粮的消耗就是个庞大无比的数目。虽然广东气候温暖,稻谷都是两季,但这儿的土地多是丘陵,与高产的太湖流域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要想军队不饿肚子,老百姓衣食有着,就要从作物上面动脑子!

瞥了瞥东一块西一块的自家田地,孙延寿眉头一皱,嘴中道“占田十亩者为下农;占田十亩至八百亩者为中农;八百以上者为上农,如今我手握叁佰顷地,但却并没有集中到一起,吕管家,你说我要是把地都圈起来,这要花多大代价?”

圈地,这可是旗人做的事儿!吕布仁身子一抖,嘴中却没敢反驳,只是迟疑的说道:“军门,这地可都是大户人家的,若不用非常手段,只怕难以行事!”

孙延寿点了点头,嘴中道“也罢,事有轻重缓急,这事儿倒也急不来。”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圈地运动有以英国为代表的“羊吃人运动”、以满清八旗为代表的八旗圈地,两者的目的和涵义都大为不同。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样以来就把拥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有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这就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八旗圈地指的是顺治元年颁布的圈地令,鞑子王多尔衮三次下令圈地,其目的是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这与英国佬的圈地运动比起来,影响和结果截然不同。

一个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制造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个为八旗服务,大规模的制造了民族仇恨,增加了民族间的不平等,两者孰高孰低,一眼可见。

1674年,欧洲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即便是最先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英国,也还面临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欧洲的封建顽固实力要远远的强于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

如果中国真正的把握住了机会,与西方同时起步,那么,以中国的资源、人口又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孙延寿已经迫不及待了,后世的中国接连错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留给国人的是一声声遗憾的叹息,而如今,他到了清朝,到了17世纪,手中有了一定的势力,若不做出一番事业,又怎对的起自己这颗炎黄心?

------私货-------

土地兼并利于发展还是阻碍发展,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答案,在清初这当口儿,我认为把土地集中起来,更加利于管理,当然也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

额,欢迎诸位在评论区谈论这个问题~~~我会认真考虑。

另,最近实在倒霉,今天晚上我那小屋子竟然断网了,重装了系统都没用,害的我十点多跑到网吧来更新,悲剧啊!!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