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做人别太吴子牛
作者:祈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74

第二日,天朗气清。

昨日太宗驾崩,因哭声震天,长安方圆百里皆知。李治只好与群臣发丧于含风殿,并宣读太宗遗诏:

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

因群臣力谏,李治不得以,只好连夜赶回长安,入主两仪殿。并连夜调遣驻扎在附近的三万禁军回防长安,又责令刑部协同大理寺卿唐临维持长安治安,凡在此期间作奸犯科者,予以重处。

“太子殿下,长孙无忌求见。”在一旁随侍的太监小桂子一句话惊醒了正在发呆的李治李治闻言道:“还不快快有请。”说罢整理了一下衣着,看看没有不妥之处,就站在御书房门内,等候长孙无忌。

李治还未登基,所以也不用奏事的太监喊报,没等多久,就听见外面响起了脚步声,走到门前停住,就听见跪倒之声,继而门外长孙无忌道:“微臣长孙无忌,参见太子殿下。”

李治整个晚上考虑了很久,还是没有定下自己对长孙无忌的态度,因为长孙无忌有才固是有才,但毕竟是关陇士族的代表,历史上唐高宗登基的永徽年间朝政完全是由他把持这的,这使得朝廷完全被关陇士族所垄断。朝堂之上纠结了一群他的党羽,如禇遂良、柳奭之辈。驾驭得当故能帮着李治度过来到古代的适应期,但若一个不小心,让他夺权做大到了能与皇权抗衡的地步,那岂不是成为自己雄心壮志的绊脚石?

但不管怎么说,李治还是决定和长孙无忌长谈一次,毕竟只太宗寥寥几句话,和以前李治看上的一点史料,并不能确定长孙无忌的真正为人,李治又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贞观长歌,那里的长孙无忌简直就是天下第一忠臣智者了。

电视剧说什么也不可信,李治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无形之中对长孙无忌充满了期望。

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深知自己成了唐王朝的统治者,那最重要,也最紧缺的就是人才,自己是有雄心大志,但却是极度紧缺人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李治有信心,虽然他知道自己脑中的知识在古代其实大多都是无用的,但只要他能善用人才,从战略上把握住国家的整体走向,那基本上就OK了。

看起来长孙无忌对自己还是很放心的,毕竟我还要叫他一声舅父,自然会站在他那一方。李治看长孙无忌在门外就大礼参拜,心中对他的戒心却丝毫没有减弱,以前看电视剧里大奸大恶的人太多了,他现在谁都不敢轻易相信。

推开门,李治走了出去,看长孙无忌跪在那里,连忙上前搀起,口中笑道:“舅父何必多礼。”

长孙无忌已年迈七旬,虽然精于休养生息,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身穿一身朝服的他跪在那里,晃晃悠悠的,看的李治心中都有些前歉疚,好像他很不敬老一般。

长孙无忌叫了一声“不敢”,却也没有后退,却被李治上前拉进了御书房。

拉长孙无忌的时候,李治瞧见了他的脸。这是一张爬满了皱纹的脸,他长的有点像赵忠祥,只是脸稍微要长些,胡须不是很长,但却已经花白了。

“舅父请坐,治儿正要差人去请您,不想您亲来至此。”

李治极力表现出恭谦之意,见长孙无忌丝毫不以为意,情知他已然奠定了他一手遮天的权势联盟,自然对李治就不如太宗皇帝那么尊敬了。

不过李治毕竟是他的外甥,二人也算是有些宗亲,况且辅佐一个懦弱的“李治”,本来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至少长孙无忌可以毫不顾及的把贞观之治延续下去,当然,顺便也把自己一族的势力延续下去。

但专制政治的君臣之间,还是没有真正的“情”。想当初李世民和李勣“两情契合,水乳交融”,那正是英雄豪杰们所追求的“外虽君臣,内实骨肉”的锦绣场景,李勣病倒,太宗剪下自己胡须入药,可李世民临走之时的一旨试探,让这一切都如聊斋上的画皮一般,变成了一场脱口秀的表演。

“舅父亲来,正是时候”李治先开口道。

“父皇大行,诸事未平,还要舅父主持大局,治儿毕竟年轻,对如今局势是一片茫然,还望舅父指点迷津。”

李治这几句话说的诚恳之极,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向长孙无忌请教,李治身为一个现代人,完全没有古代皇帝那种自大的习惯,也根本就不在乎面子,凡事均不耻下问,这在现代很平常的事在长孙无忌的眼里却不蒂于表示了这未来的皇帝对自己的绝对信任。

长孙无忌心里本来踌躇满志,他情知太子登基以后,肯定会委以重任,先皇予以托孤,太子不会违逆。昨晚自己雷厉风行的将太子移到两仪殿,他亦无丝毫不悦不意,看来自己的权势稳若泰山了。

自古君王最忌讳的,莫过于越权!长孙无忌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他也是太了解李治了,他是一个“听话”的皇帝,只要自己抓住他的心,何愁不能手掌天下。

其实这次前来,也是为了试探而已。虽说他早已观察过李治千万遍,但这人一旦做了皇帝,说不定就会变了。变的对权利有了渴望,而他长孙无忌,却是朝中权利最大的臣子。

而李治这一番话却让长孙无忌定下心来,虽不知李治的心意,但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自然要“鞠躬尽瘁”的将李治的地位稳固,他受太宗托付,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在说李治早日登基,他就早日放心。

然世事无常,谁又能知道,在李治那还似孱弱的外表下,赫然是一颗经历了千年风霜的灵魂呢!

“太子殿下,微臣认为,如今应内平王胄,外安四邻。”

李治站了起来,疑道:“舅父,这内平王胄从何说起?”

长孙无忌至此完全抛开心中忐忑,为李治解说道:

“先皇遗诏,命诸王奔丧,却独不准濮王李泰不在来之列,就是要太子殿下登基之前,天下太平。李泰若敢在先皇发丧之期兴兵犯上,必令天下人讨之,这是先皇在用他的威望替殿下您绝了李泰之忧。而他若在殿下登基之后谋反,就更加名不正言不顺。”

确实,李治这才明白,太宗皇帝竟然临死之时还为他下了一步棋,李治对李世民的崇敬之心又加深了一层。

“李泰是小,吴王是大,殿下需早作决断,以免祸起萧墙。”长孙无忌见李治明白了,又进一步道。

“哦?”李治剑眉一扬,脑海中对李恪的回忆又浮现上来,在原来的李治的心里,李恪是如李世民般的人物,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而且李恪对幼年的李治很是照顾,也许是李治当时并无争储之心,也许是他出自真心,反正原来的李治心里对立刻没有丝毫的怨恨和嫉妒,有的只是像大哥一样的崇拜。

还真是纯真啊,怪不得没有守住大唐的江山。李治在心里小小的感叹了一下。

可李治转念又一想,李恪真的并无反意也说不定,他可是李治心中最理想的治世之才,定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让长孙无忌把他冤杀。

“舅父,可否让吴王到宫中住上一段时间,好久没见到三哥了。”

看李治忽露狡黠的双眼,长孙无忌心中说不上是高兴自己看到了他的纯真,还是害怕自己看到了他的纯真。对于李治的想法,长孙无忌虽说心有异议,但却没有说出来。他总感觉今天李治如常的笑脸中,隐藏着说不明的东西。就像是以往太宗皇帝在位之时一般。虽说现在最好的提议是杀掉李恪,最不济也要软禁,但李治不同于太宗,恐怕会以为自己在离间他们之间的手足之情。让李恪进宫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怕太子无法驾驭李恪,反而适得其反。

长孙无忌心中急转,腹内隐隐有了一个计划,将来自己抓到机会,一定要替除掉这个隐患,有他在,李治的江山就不稳固,而他的地位权势也就如风雨般飘摇不定。

吴王李恪,是太宗非常喜欢的一个皇子,曾经夸他有自己之风,太宗也曾动意以李恪为太子,但被众大臣极力谏止了,因为李恪的身份极为敏感,母亲是隋炀帝之女,如若他成了储君,那大唐的基业岂不是又还给了隋朝。

也因为如此,李恪成了忠心辅佐大唐的长孙无忌最大的威胁,因为他的身份和才华,使得天下有心人都在观望,他若摇旗呐喊,恐怕隋朝旧臣会竞相来投。而他当了皇帝,如长孙一辈的老臣,皆要受其屠戮。

“另,请殿下召契心何力、阿史那入宫,以收旧部之心;擢升左右庶子、少詹事,以示殿下感恩之心;安抚四夷及朝贡者以示殿下结交之心……”

长孙无忌一连说了八条李治现在急需做的事,李治一一与自己所想对比,补上自己失察之处,并在心里记下。待无忌说完,李治点头道:“舅父言之有理,治儿记下了。”

又与长孙无忌探讨了一会儿细枝末节,李治打了个哈欠,示意自己累了,长孙无忌知趣儿的告退。

李治完全对长孙无忌的提议没有任何反驳,他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不是他想当一个傀儡皇帝,而是长孙无忌现阶段确实不会害他,而且他的提议对于不熟悉环境的李治来说,是当前最好的。

“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今天就算是听了他的。以后有机会在说吧。”李治暗叹了一声。

送走了长孙无忌,李治都有些佩服自己了,还没登基呢,自己就适应了皇帝的角色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赋?

看来自己前生受挫折太多了,老天爷垂怜自己,还是因为自己本来就是这世的李治,只是不知道怎么跑到现代去了呢?要不然自己的名字怎么会是李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