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天下为盘将做子(一)
作者:祈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554

“吴兄,登州城你是我们当中最有威望的人了,赶快拿个主意,这新都督六亲不认,可如何是好?”

一众人再也不复以往的优雅风度,个个都急的上窜下跳,只希望吴之迁能想出一个办法来。

吴之迁苦叹一声道:“众位不知道,这个新都督以前是个带兵的,横的很,老夫想了很多办法,可他又不近钱色,我也无法。”

“吴兄,你的叔父在朝廷上不是礼部侍郎吗,让他想想办法通融一下如何,看次新都督的动向,很明显是冲着我们来的,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

旁人也纷纷称是。

吴之迁咬咬牙,一副忠烈的样子道:“好吧,既然众位如此看得起吴某,我说什么也得跑上一趟。”

“要不然孙兄也去?”

一个长相猥琐的商人道。

被叫到的孙嘉诺诺道:“我家那叔叔本是大公无私的,恐怕……”

“算了,就我自己去吧,你们最近都注意一些儿,不要让新都督逮到把柄,若是自己惹了祸,可怪不得我。”

吴之迁匆匆交代了几句,似乎是真的着急,匆忙赶回府收拾去了。

…………

薛仁贵已经来登州三天了,这三天里,他没有任何的大动作,反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沉住气,只是全方位的了解了登州,却并未动手。

“老爷,沈公子回来了。”随从过来轻声道。

薛仁贵眉头一展,这个沈从,两天前说是去帮自己弄些有用的东西,就音讯皆无。他也是在等,看看这个沈从能给自己带来何种惊喜。他还是很期待的,虽然一直以来,沈从都并没有直言说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但从他对皇宫的了解,对大臣的了解,薛仁贵就知道,这个人,应该是皇上派来协助自己的人。

“薛大人,”沈从见到薛仁贵,出奇的叫了一声大人。

薛仁贵心领神会的把随从支了出去,就见沈从从怀里掏出一本大唐已经开始普及的线装书。又从里面抽出一封书信,恭敬的递到了薛仁贵的面前。

书信?

薛仁贵疑惑的接了过来,看看封皮上并没有写任何字,撕开将信纸一展,刚一看开头,薛仁贵的心就咯噔一声。

薛仁贵没有想到,皇上并没有以圣旨的形式给自己下命令,而是以一种探讨的语气将一整套的海战的军事思路写了出来。其中,果然有薛仁贵猜到了对新罗奇袭之策。而想让薛仁贵做的,就是以登州一州之地,建一出海的港口,当然,前提是要绝对保密。

“这书是两仪殿藏书楼中关于航海技术的复本,皇上命我给你带来,如今我的任务完成了,将军保重。”

沈从看薛仁贵陷入了沉思,轻轻将书放到桌上,缓步退了出去,又吩咐门外的随从不要打扰了他家老爷。

薛仁贵对于沈从的离开没有注意,沈从本来就不是他的人。只是他还在考虑,他一个武将,最多领军打仗还凑合,但皇上竟然让他管理一个州府,还要秘密建造一个出海港口,当然,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应该还要他研究船只技术,虽然皇帝并没有明确的说要他几时完成,但薛仁贵有一种直觉,这时间肯定不会太长,也就是说,他的任务相当艰巨。

“老爷,登州吴之迁拜见。”

“哦?”薛仁贵眉头一皱,这个吴之迁,他听严明说起过,说他是这登州土绅士族的带头人,是世袭家族的丝绸生意,为人豁达,应该是商人里难得的善商。

可即使是善商,薛仁贵也敢肯定,一旦触及他本身的利益,他还是会不遗余力的反抗。或者他们朝中都有些关系吧。

薛仁贵嘲弄的想了一会儿,又在心里暗暗比对了一下,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用怕这些,一来自己是武将出身,远远要比文将更受君王器重。二来自己这次又是密差,皇上肯定会保住自己。所以自己根本就不用担心会被扯后腿。

这种感觉就像是打仗的时候,管后勤的告诉你,不用担心军粮的问题,你只管打就是了。

吴之迁远没有薛仁贵想象中的那副奸商嘴脸,话语之间不带半点火气,摆足了和气生财的架势。

“薛大人,此次屈尊来此登州小城,登州城的百姓分外欢欣。大伙儿想集资为大人接风洗尘。大人请放心,这些都是我们自愿的,只是些吃食,所以算不得律法中的行贿。”

吴之迁也是在试探薛仁贵,他自然是接到了上头的命令,要全力配合。但他还是要先看看,这个薛仁贵,是不是个不顾自己手下死活,只求成功的人。若是如此,吴之迁也好为自己留条后路。否则被薛仁贵卖了,自己还毫不知情,岂不冤枉。

薛仁贵闻听吴之迁开始就如此,心头不悦,脸上也没有什么好脸色,恶声道:“接风就算了,不过对于你们这些人,我还是要见的,我就是要看看,你们这些登州城里数一数二的名望之族,是如何对待普通百姓的,本将军,这次来登州,即使要好好整顿一下这里的风气,也不辜负了皇上的一片美意。”

吴之迁见薛仁贵并不松口,也不介意,只是不能摸出他的底细,心里总有些疙瘩。

“大人,那吴某还想以私人的名义邀请大人过府一叙,大人可否赏脸?”

吴之迁假作鞠躬,手心里闪过一样东西。不过薛仁贵眼睛何等锐利,当时就看到,那正是一块墨绿色的翡翠玉环,薛仁贵记得,沈从也有一个。

看来这里也在皇上的掌握之下啊。

薛仁贵内心感叹了一声,突然想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长安丝毫没有因为几个人的离开而显得有任何异样,依然是那么繁盛,不过今天是格外热闹。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挤到前面,想第一眼看看刚刚张贴出来的皇榜。

有个书生自告奋勇的为大伙儿读了起来,皇榜大异于往常的,长长的贴了三张黄麻纸,最后还扣着玺印。

一个小姑娘努力听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有听懂,只得拽着自己身边的人的衣袖道:“哥,这什么意思?”

小姑娘的哥哥气愤道:“皇上要大改文字了,如此以来,我辈读书人十年寒窗,又有什么意义?”

同一句话,不但大唐的大多数书生在说,就连一直以来都最理解皇上心思的高茫,也毫不掩饰他的愤懑之意。

李治摆手让小桂子给高茫倒了一杯茶,心平气和的道:“怎么,你没有看朕新出的字典吗,我大唐的文字虽说底蕴幽深,但毕竟太过烦琐,更替文字是必然的事情。朕不在大唐初期做这件事,等朕的子孙即位了,又和平盛世过了几百年,天下必定读书人居多,那个时候想在改,就难了。不过你真的不懂吗?”

高茫知道皇上并没有生气,一直以来,皇上对他都是很容忍的,当然,他也没有犯过什么大的错误,就只是因为他能够很透彻的理解皇上做每一件事情的用意。用皇上的话来说,这叫有远见。

“皇上,那岂不是连我都要重新修习文字了。”高茫委屈道。

李治不以为意,感觉了一下春风的凉爽,惬意道:“活到老,学到老嘛。人这一辈子,不都是在学吗,你看朕,身为天子,可学的还要比你们多很多,不是吗?”

高茫若有所思的看了皇上一眼,只感觉今天的皇上分外的平易近人。

高茫走了以后,李治吩咐不见其他的臣子之后,由太极宫的至德门来到了大明宫。

永徽年间的大明宫还未成为唐朝政治的中心,所以大明宫的设施现在也远不如太极宫。只不过这里因为地势较高的原因,所以干燥一些。

“皇上,我回来了。”

转过一处宫阁,李治就听见一个他几乎遗忘的声音。

“你终于回来了。”李治叹了一声,看着如以往一样从暗处闪出来的唐风,感慨万千。

“皇上。”唐风普通一声跪下,他从跟李治开始,就从来没有如此向李治跪过。

“你这是干什么?”李治忽然有些不习惯了,一直以来,只有这个唐风,从来都不向自己下跪,李治知道他不是装清高,而是真的不会。可如今,他如此这般,可见心中压抑的感情有多沉重。

两年以前,为了配合李世绩,尽快将洛阳河域一带兴盛起来。李治将唐风派去,两个人一明一暗,在完成李治交给他们修建一座基地的同时,还将河南一带的人口增加了六成,虽说手段不太光彩,但李治认为这值得,也就没有反对。

派唐风去也是迫不得已,毕竟李治还是怕李世绩办错了事,或者是会错了意。若是几年来的成果被他的一时冲动付诸流水,那还得了。所以唐风前往,不但是去助阵,还隐隐有牵绊之意。

“唐风,说说吧,这几年你都干了些什么?”

两个人都感慨了一阵,不过李治毕竟是帝王,还要有一个帝王的职业操守,最后还是将话题转到了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