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五年功与过
作者:祈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11

在李治看来,国家还真的像是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句丽的事情还没有解决,突厥那边又开始闹了起来,虽然李治知道他们只是小打小闹,趁着大唐刚刚打完了一场大仗,在边境上仗着胡人的机动性,捞点小便宜罢了。他们这样小股的骚扰,大唐是出兵也不行,不出兵也不行,实在是令人头疼。

不过还好,李治心道,毕竟解决了东北方面的问题,自己的心病就少了一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结束,但对于以后,确实一个好的开端。

今天是个好日子,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可以说,今天的早朝,就是李治第一次对外的记者招待会,来自各国的使者云集一堂,这是李治的意思,对自己登基的这几年做一次总结,可以公开的,索性就大方的让他们来听,不能公开的,就私下里解决。这样不但显示了大唐大国的翩翩风度,对他们也是一个威慑,看看他们与大唐的差距在哪里,让他们以后少嚣张一些。

两仪殿显然仍然是最佳的地点,巍峨的皇家宫殿总是能显示出大唐正处在一个让旁人无法触及的高度,当李治往龙椅上一坐的时候,每个人一瞬间都有着一种仰望感。似乎自己刹那就变的渺小一般,站在下首的,注定是臣子,注定无法抬头。

“今天,各国的使者都在这里,我大唐礼仪之邦,以诚相待,希望大家回去以后,据实向你们的君王禀报,我大唐无意侵犯每一个国家。”

一个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李治清了清嗓子,如同以前做报告的时候的样子,又好像有些做演讲的感觉,总之是越说越兴奋。

“贞观二十三年,至永徽四年,朕登基五年有余,此五年内,赖忠臣将子呕心沥血之功,我大唐兴盛如故。朕很庆幸能将先皇的贞观盛世延续下去,如今我大唐歌舞升平,欢声遍地,朕代天下的百姓感谢你们,大唐的兴盛,都是你们的血汗铸成的。”

李治说的固然有些夸张,可至此时候,他自然不能说些扫兴的话,夸夸其谈虽然不好,但过分的谦虚,反而显得大唐小气没有度量。

“启奏皇上,自贞观二十三年至民部三月份的统计,我大唐人口数增加三百余万,户数增加几近百万,其中,以河东为甚。

……

税率方面增幅不大,但百姓手中粮食储备大大增加,现今百姓的手中,大多都有两年的存粮,此一举,是我大唐前所未见的。”

永徽二年兼任民部尚书的张行成出班将这几年来财政方面的有关事宜全盘向皇上禀报,话虽说的平缓,但事无巨细,这整整一炷香的奏章,将大唐现今的现状完全概括。

李治敏锐的察觉到张行成将疆土忽略过去了,这个老滑头,知道疆土这一块在这里不好说,说了会引起各国使者的反感,对李治刚刚的话也是一个反例,所以索性不说。

“果然如此。”

看着递上来的奏章,李治暗道,上面果然将大唐的疆土说的非常清楚,而且写在最前。

开疆扩土,还不错,至少东北一片是我的了。

土地的利用这一块还要差很多,虽然百姓大多分了田地,但以如今低下的生产力,恐怕有时候将田地私有化反而会适得其反。对呀。

李治暗骂自己糊涂,现代的中国采用的农场制度,似乎很适合自己这一块,只要略加修改,就能将零散的劳动力集合在一起,分工合作,以提高效率。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过李治现在擅长的似乎就是将现代的技术思想活学活用,弄到大唐来,靠着这些先进的东西,他才能将大唐带上正轨。

至于人口这一块,李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推行估计生育的政策,也只是唯一的办法了。虽然这几年来人口激增,但李治还是觉得不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可是有十三亿的人口,就算是人口过盛,但依照如今大唐的疆域,在这个时代,上亿才是底线。不过创造人类的伟大事业毕竟不同于养猪,没法子在比现在更快了。

民部之后是兵部,这并不是李治排的先后,可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的皇帝,虽然很重视军队,但似乎更加看重民生。况且兵部尚书正是李道宗,李道宗又怎么会争这个呢,所以民部理所当然的排先了。

李道宗的话很简练,毕竟这里有很多外人,他说的也有诸多不实之处。不过李治早已经明镜于心,说出来,也不过是让大臣们都知道知道,增加一下透明度罢了,若是效果好了,就开此先河,每年一结。功过大家评说,皇帝可将其作为官吏考核的参考。

李治自李世民手中接过江山,最令他满意的,其实就是军队。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李世民对于军队的重视程度不用多说。贞观年间有二十年在打仗,战力保持的很好。而且为李治留下了一大匹将才,这也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若是李治不行穿越到了哪个和平年代,或者如宋朝有段时期那样懦弱无人的年代,岂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侠客无刀剑相当吗。

大唐以府兵建国,李治暂时无力改变,况且如今特定的历史时期,自然是府兵更胜一筹,不过随着大唐经济的发展,这个兵种迟早要向募兵转化。李治坚信自己只要在有生之年能广开商路,丝绸之路,海运贸易等等,说不定有可能能赶得上宋朝时期的繁盛。到了那时,府兵显然就落后了。而李治如今的动作就是要将这两个兵种转化的适应期缩短,这样才能在保持大唐的战力的同时,平稳的将这块过渡过去。

其余四部自不必说,礼部本来主科考,可后来皇上亲自委命他人做主考官,礼部只是配合。没有什么大作为。吏部刑部也是一样,倒是工部因为扩建芙蓉园,兴建长安书院,着实风光了一把。

接下来就是三省、二台、九寺、五监的奏章,通通说完之后,已经过去了两个时辰。

不过站在朝堂上的,不是能决定天下百姓命运的人物,就是带着国家的荣耀来出使大唐的使者,众人虽说心有厌烦,不过谁也不敢出声。

李治对旁人都不甚留意,不过对土蕃的使者和代表阿史那贺鲁的阿史那伊尔倒是注意了一下。不过凡是能代表国家外交的人,自然都不是等闲之辈,李治扫了两人多眼,两人就是装作没有发现一般,仍聚精会神的听着大唐臣子的奏章。

朝堂之上,满是对李治的赞誉和对大唐的强盛的喜悦。谁都不曾像李治一般,每每在最高兴的时候,却突然间能感到对前景的担忧。

李治心知肚明,如今大战刚过,人心思定,所以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只要有些脑子,都能将国家治理的差不多。看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哪一个朝代的第一任皇帝,史书上不赞誉上几句?其实还不都是借了民心的;便宜。

这几年来说有成就自然也是有些的,但李治明白,那还远远不到用来夸耀的地步。

从政治上,李治一统了政权,将军权抓在手中。又将关陇士族几乎打惨。不过还为给长孙无忌致命一击,李治心里就不踏实。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现在,李治都没有出手。

经济上,借着李治脑袋里的先进思想,管理理念。大唐的GDP增长迅猛,这放在其他皇帝眼里,肯定要大喜上几天。可李治不同,他每时每刻都在愁,愁自己的钱不够花,他似乎陷入一个怪圈了,赚的越多,花的就越多。

文化上,李治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当然,这也和李治刚刚登基有一定的关系,他还不太懂得如何引导文化的走向。但这几年来,大唐的文人们大多没有什么出息。除了几个特殊的人才之外,其他人全部千篇一律,毫无思想。

所以说,朝堂上看似欢聚一堂,倒不如说是李治演给别人看的一出戏,而大唐真实的状况,却没有几个人知道。

PS:学校垃圾的很,又断网又断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