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三、西征的理由(二)
作者:祈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906

“你们只要知道,这些只有在最必要的时候,朕才能动用。因为他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在战争中动用过多,那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我们都是败了,你们明白吗?”

李治说的并不是实话,空中支援也并不需要很大的代价,那些付出相对于大唐整个国家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李治如此说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如今的大唐,仍然能在战场上磨练磨练,这个时候,如果真的拿出势如破竹,甚至是摧枯拉朽的武器来,对大唐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民族也一样,一个民族的铸就,要经历无数次的千锤百炼,李治一直在思索,他到底应该为大唐带来什么,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世界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李治穿越而来带过来的思想与科技,也必定会被别的国家赶超。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治想到了两个字,灵魂。

是的,灵魂,确切的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有了灵魂的民族,一个有了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等等有些品质的灵魂的民族,将会是永远的存在。

五千年的孕育,让中华复兴,正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思想,有五千年民族的灵魂。

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我们曾经失败,我们也曾经从失败中走出来,曾经从灭亡的边缘走了出来。

当我们受人奴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我们曾经受人奴役,可最终,还是自己将自己从被奴役中解放了出来。

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我们曾经死亡,我们曾经成了亡国奴,可我们也曾经揭竿而起,从亡国奴,变成了创国者。

“我知道这会有更多的牺牲,可永远都会有牺牲,我们如今牺牲,就会让我们的子孙,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曾经牺牲,而我们的牺牲,是为了重生。”

李治没有说出来,这番话他只是默默的念在心里,他是皇帝,而皇帝,就要有皇帝的义务,承载天下。

“至于空中支援的力度,以后朕会与领兵大将商议,唐风,你继续吧。”

唐风应了一声,又道:“皇上,括州基地一直是沈从负责,请皇上准许沈从为皇上禀报。”

李治知道唐风这是在给沈从一个机会,他却不知道,沈从在李治心目中的地位,从来都没有下降过。因为最先崛起的帝国,正是靠着海上势力的成熟。

沈从的年轻让众人都惊讶了一下,在这之前,这里最年轻的,恐怕还是当今皇上,当然,众人都没有把皇上的年龄考虑在内。只不过沈从如今一来,让大家都有些不舒服,像他们这样功勋盖世的老臣,竟然比不得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更受皇上的尊重。

沈从看起来比以前成熟了不是一星半点,也许海上的风霜,已经让他的身体开始坚韧起来。而他那双如大海一样广博的目光,更是让大家看出了波澜壮阔。

“启奏皇上,自永徽三年接到皇上圣旨伊始,至永徽十年,括州海上基地,已经造出航海巨船,船只已经完全满足皇上的要求,只要有合格的水手和船长,船只足够乘风破浪,在海上扬我大唐国威。”

与空军想比,海上的船只建造则更让李治欣喜。大唐的书生可并不是百无一用,自从李治有意识的改变了天下的读书人只有为官致仕的想法之后,大唐开始百花齐放,尤其是几大基地,所征用的人才都被有意识的确定了发展方向,这使得这几大基地迅猛的发展,在聪明的唐人的研究之下,如今的大唐航海技术,已经渐渐的追赶上了明朝的海运了。

只是如今这些,都还被李治攥在手心里罢了,如今边疆未定,出海只是臆想罢了。

“皇上,吐蕃在西,气候干燥,而且大的河流,这恐怕是用不上吧。”

想必之前的空军,几位大将对沈从不以为然,毕竟他们看不出沈从能为他们带来什么,难道在沙漠之中航船吗。

“朕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并不是说他们所说的,朕都会应用到战争上。好了,李世绩,你先说说,我大唐,为什么要打吐蕃。”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任何事情都要理由,战争更是如此,无缘无故的战争,是不存在的。

李世绩跨步出班,对于皇上先问他,他很是高兴,忙将自己脑中所想整理了一遍,又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历练,四平八稳的道:“皇上,以老臣来看,这吐蕃与我大唐,必定是不容的。这其中,应该有三点。

其一,吐蕃的土地与我大唐相差是邻国中最小的,可以说吐蕃是大唐之后的第二大国,这必定成为我们与吐蕃之间最大的矛盾。

其二,先年吐蕃以兵势几乎是硬逼着太宗皇帝下嫁文成公主,这想必也是皇上所不能容忍的。”

“你大胆。”

李治哼了一声,看似甚是恼怒,其实任谁都听得出来,皇上丝毫没有生气的意思。

“臣只是实话实说。”

李世绩头也不抬,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竟然回顶了皇上一句。

“继续。”

皇上的无动于衷,让有些人失望不已。

“其三,吐蕃的位置,挡去了皇上望向西方的眼光。”

“是吗,李大人说的有些道理,好了,朕来说一说。”

李治这是第一次在群臣面前表露自己真实的观点,众人不禁都侧耳聆听,一时间,朝堂之上竟然鸦雀无声。

“其实这又涉及到太宗皇帝在位时的一些往事了。”

李治的语气中有些缅怀,似乎还带着些许遗憾。

“李世绩是老臣了,自然知道一些,吐蕃并不像表面上和大唐这么友好那样简单,他说才不错,当初若不是吐蕃兴兵,太宗皇帝又怎么会将文成公主下嫁。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文成公主下嫁,为吐蕃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可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我大唐损失惨重。”

李治说了很多贞观年间的秘密,这些秘密中,大多是让大唐非常丢面子的事情,这些辛密,如今却被李治抖落在明面上。

这并不是李治在胡编乱造,在他旧时的记忆里,早就有了这些记忆深刻无比的往事。那个时候的太宗皇帝,总是会对着李治恨声恨语。而这种恨,深深的植在童年的晋王的心中,甚至移植到了转生而来的李治的身上。

而作为有着现代人思想的李治,更加对吐蕃重视起来,因为吐蕃对大唐,或者说华夏的威胁,远远不是突厥能够相比的。

“所以说,朕也许会放过突厥,但绝对不会放过吐蕃,好了,李道宗,你来说一说吐蕃的近况。”

李道宗出使过吐蕃,由他来说,自然是理所应当。

“微臣曾经出使吐蕃,照当时的情景推测,吐蕃在禄东赞的暗地里统治下,已经开始结束部落分化的局面,虽然吐蕃如今还不能算是一统,但各个部落的齐心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些年。加之有情报说吐蕃这些年的骑兵,已经开始转向重甲骑兵。按着他们的冶炼技术,恐怕在骑兵方面,我大唐要稍逊些。”

“另外吐蕃地域辽阔,却人口稀疏,这也必定成为我大唐将来的一大难题。若是吐蕃坚壁清野,对大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依照骑兵的机动性来看,我们的战争,将会很辛苦。”

李道宗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将开始的空中补给考虑进去,他是优秀的军事家,既然皇上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他自然是能不用就不用。

李治点头道:“江夏王说的很中肯,这场仗可不想高句丽那样好大,而且奇兵不可多用,吐蕃如今警惕性很高,用奇的可能性不大。朕如今只是在考虑,如果硬碰硬,我大唐有几分胜算,又能用多长时间。”

众人一时无声,谁也不敢枉下定论。

“吴王,你说呢?”

终于,李治将眼光转向了李恪,随之,众人也都看着这个沉默不语的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