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中德联合军事演习
作者:金刚葫芦第八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810

更新时间:2012-05-23

历史上李鸿章曾经访问过德国。 据德国史料记载,李鸿章到德国访问,是汉堡商会主动邀请的,目的是想和中国多做生意。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

而且,因为李鸿章的到访,这也使包括德皇在内的德国政界也非常高兴,在德国,李鸿章受到了国王一般的礼遇。不过那些都是1896年的事情了。

现在可没有德国商会主动邀请李鸿章访问德国,而是李鸿章主动写信给德皇。

李鸿章的书信是通过汉堡商会以私人信件形式递交德皇的,所以这并不是代表大清国递交德国的国书。不过,李鸿章的信却让德皇以及德国政界人士兴奋异常。他们一致认为,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书,但其中蕴含了非常友好的信息。是两国正式递交国书前的一种试探。

特别是,李鸿章在信中透露有意与德国共同开发山东,增进两国交往,互通有无的意思后,简直令德皇感到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

德国是新兴列强,国力虽然日益强盛,但世界的经济主体依然是以英国为首的殖民经济类型,英法占据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殖民地,控制着殖民地的经济,而且德国与英法的关系始终不怎么友好,在英法的刻意压制下,德国的商品很难在世界各地流通。

商品不能外输,这严重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让德国的国力一直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市场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一直以来,德国一直希望能把势力扩展到中国,而且德国也对此一直做着努力。不过,由于英国的遏制以及中国国内统治者并不太注重德国这个新兴列强,所以德国一直很难在中国有所作为。如果不是因为德国的军火在全世界都是最出名的,恐怕现在大清帝国都没有几个人知道德国这个国家。

身为中国国内最有势力的封疆大吏,手中掌握着中国最强大的兵力,同时又是德**火最大的买家,德国是不可能不对李鸿章做详细的调查的。

不过由于李鸿章拥有一大堆的职称,而德国的翻译官不懂直隶总督之意,所以当德皇问及李鸿章在中国是什么样的官职时,翻译官便用了“副国王”这个词来形容李鸿章。

结果,德皇不光是高兴了,而且也更加重视了李鸿章的这封来信。

德国对于遥远的中国,并没有很强烈的殖民意识。加上他在帝国体系内,一直遭受排斥,所以在面对英法俄同盟的情况下,曾经试图筹备德中美同盟。虽然最后没有结果,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德国人对于中国的看重。

德国对于中国的好感、重视却一直没有被大清的统治者所重视。对于洋人,几乎所有的大清官员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所以德国对中国的百般拉拢、讨好一直就像是老鼠拉龟无处着手一般。

但现在,一封来自大清国“副国王”的友好信件来到了德国,进呈给伟大的德国皇帝陛下,邀请德国与中国共同开发中国山东,这也难怪德国的统治阶层一致乐观的认为这是中德全面合作的前奏。

尤其是李鸿章的信中提到:他将在山东的胶州湾建设一个海港,并沿着这个海港到济南建设一条铁路线,以海港为龙头,以铁路沿线和全山东腹地为龙身的经济带。

李鸿章的意思与德国一直谋划在中国扩张势力的战略简直不谋而合,德国在山东发展的基本理念概括的来说就是一城,一港,一路,一海洋的形式。

一个面向全世界的贸易自由港与自由地;一个以铁路横向分布南北纵横连结的山东与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城市;一个有广大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城市。

互相都有合作的需求,而且双方发展的理念又是那么的相似,那么接下来,德国要做的就是对李鸿章的回应了。

因为一封信,整个德国的统治阶层一下子变得紧张忙碌起来。

德国皇帝是个极度重视面子的人,而德国的政界大臣精英们也一致认为应该用郑重的,诚恳的态度来向李鸿章表达他们对此事的重视。

于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会议讨论,最后德国皇帝终于拍板决定,派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力求在英国介入,试图阻挠之前与中国达成正式的合作关系。

而这个代表团的核心就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亲王。

本来,为了表示对李鸿章以及中国的足够重视,德国上下一致属意由俾斯麦王爵担任这个代表团的团长。不过,由于在政治上威廉二世与俾斯麦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俾斯麦虽然很想见见这个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俾斯麦”的传奇人物,但他还是拒绝了。

于是,海因里希亲王便成为俾斯麦王爵的替代人踏上了中国之旅。

德国代表团阵容异常豪华庞大。首先海因里希亲王身份之尊贵自然不言而喻,足以代表德皇以及整个德国的意志。其次,除了海因里希亲王之外,德国政界、军界以及德国商界也派遣数量庞大的代表。林林总总加起来,这支德国代表团总人数已经达到600余人的规模。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国上下是多么期盼这次访问能够与中国建立紧密的联系,甚至是同盟的关系。

这样庞大的一个代表团自然瞒不过英法等列强,特别是英国对此的关注异常重视。

一直以来,英国由于自身的安全需要不断的挑拨欧洲各国长期对立,当一个国家开始强大起来,准备争夺欧洲霸权时,英国必然会联合其他国家共同遏制这个国家,这样的政策足足延续了几百年,几乎是每一次欧洲比较大的战争,其背后都有英国的身影。

自从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一举跃居欧洲军事第一强国后,为了防止德国威胁到自己,英国便千方百计的拉拢各国孤立德国。

所以,当得知德国不知道发什么疯突然派遣这样一支规模罕见的代表团时,不管是德国出于什么目的,哪怕是他们访问的是中国这个“弱小,落后”的国家,英国也充满了警惕。

相对于德国的热情,大清国内确实死水一滩,只顾自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丝毫不知道德国将要派遣代表团访问的事。甚至连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李鸿章也不知道德国的反应居然这么大。

当英国驻华公使华尔身爵士跑到总理衙门露骨的“警告”大清国不要与德国走的过近,以免造成英国不必要的担心时,满大清朝的统治者们都是满脑袋的雾水。

慈禧老佛爷忙着早一天搬到颐和园“享清福”,虽然外国使团只知李中堂而不知老佛爷,但现在明面上至少已经不是她掌管朝政了,慈禧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谁也无法知道。光绪皇帝眼巴巴的等着从慈溪手上接过权力,醇亲王奕譞忙着修园子以讨好老佛爷……满朝文武忙着争权夺利往自己口袋里搂钱……可就是没有一个关心一下国际局势的人。甚至连大清驻德国、英国的领事都两眼一抹黑,更何况国内的人了?

其实这不能怪德国没有通知大清国,这次代表团规模虽然庞大,但访问中国的形式却是非正式的,原因是这是德国在与中国全面合作之前与李鸿章所代表的北洋之间的接触,一旦与李鸿章达成合作协议,那么这支代表团马上就会升级为正式的国事访问。所以,在中国接到德国方面通知的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而大清朝廷并不知情也在情理之中了。

大清朝庭素来惧外不惧内,对自己国家的百姓作威作福是行家里手,但当遇到洋人时就是要多远跑多远,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宁愿一辈子也没有交集。当匆忙询问驻德领事后得知详情后,朝廷上下都松了一口气,只要洋人不是过来打仗的就好,既然德国指名道姓的要找李鸿章,那就让李鸿章去操心吧,英国人的压力自然也转到了李鸿章的头上,咱们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朝廷大臣私通外洋本来是一件受忌讳的事,不过这些年大清与洋人打交道一直是靠着李鸿章镇场面,在处理国际关系事务时,某种程度上李鸿章就已经可以代表大清了。

列强想要与大清打交道,如果通过正式的渠道肯定会被那些官场上的老油条们打太极拳,从这个衙门推倒那个衙门,用时间把人磨死,结果到最后还是一点事也办不成。

到后来洋人吃亏吃得多了,渐渐也摸出了门道,知道与大清打交道找朝廷是不成的,只有找李鸿章才行。渐渐的,就形成了大清在对外事务上一点权威也没有,凡涉及到洋务之事怎么也绕不过李鸿章这种怪现象。

北洋之所以能发展壮大,甚至能够游离于朝廷的掌控之外,可以说与列强的“捧场”是分不开的。

接到德国的通知,得知这次德国代表团竟然是德皇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率领,而且规模庞大的远远超过李鸿章的想象。因为自己试探性的一封信竟然引起德国如此大的回应,李鸿章非常兴奋。他深切的从这次访问团的豪华阵容中感受到了德国对自己的重视,同时也感到得意异常。

李鸿章非常崇拜德国,这一点从他对德国武器的崇拜就能看出一二来,以前连淮军操练都是仿照德国的。到了北洋时期,几乎北洋的武器,铁甲船都是德国货。

为了迎接德国访问团,李鸿章也做了十分隆重的准备。在德国访问团到达中国的一个月前,李鸿章就已经早早的来到山东做准备了。

他手下专门有一个幕僚团体帮助他翻译各种外国报纸,这里集中了中国最好的外交人才和最顶级的翻译人才。而这个幕僚团如今也被李鸿章大半迁到了山东。

李鸿章的幕府规模之庞大远远超过了当今大清所有督抚。和其他总督一样李鸿章幕府中也有文案、高级参谋所组成的各个部门,不同的是他的幕府中还有军需、军工、实业、外交好几个别人幕府中所未有的部门,甚至还有一个洋人智囊团。这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国家机构。

李鸿章能够有今日之成就绝非侥幸,不仅仅是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提拔才有今天的。更主要的也是他拥有大清最多,最优秀的人才。

正是如此庞大的人才储备,才让北洋这个庞然大物在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实力骤损之下,依然能够延续几十年,并且统治中国几十年。

李鸿章与德国访问团会面的地方是在胶澳,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后世的青岛在此时指的是小青岛,也叫琴岛。直到德国强占胶澳之后才正式改胶澳为青岛市。

此时的胶澳只有一个小镇的规模,规模甚至比不了后世青岛的一个街区。虽然胶澳的地理位置在山东非常重要,不过一直以来,清廷却没有重视过这个地方。直到光绪十七年,清廷才决定在胶澳设防,调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当然这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山东一地分属李鸿章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之内,李鸿章来到山东胶澳,又是与德国访问团会晤这样涉及两国外交的大事件,自然而然的,整个山东的行政中心逐渐的开始向胶澳这里转移过来。无形中也让胶澳的建设提前了许多。

因为胶澳无法容纳李鸿章的随行人员,更别提即将到来的庞大德国访问团了。于是,在李鸿章的一声令下,登州登州总兵章高元立刻调遣五千绿营,又征调上万民夫来到胶澳进行基础建设。不过一月的功夫,原来的小镇胶澳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盘足足扩大的十多倍,街道宽阔平整,商铺林立,已经初步有了城市的雏形了。

德国访问团搭乘重巡洋舰凯撒号为旗舰率领的轻巡洋舰威廉王子号和炮舰哥尔莫兰号抵达上海后,汇合了常驻上海的远东舰队,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向山东海域驶来。

如果按照以往,大清的海域上出现这么一支庞大的列强舰队,恐怕整个朝野都要惶惶不安了。甚至已经成军的北洋舰队也要有所行动,护卫海疆才是。

北洋舰队确实有所行动,不过不是与德国的远东舰队针锋相对,而是迎接!

这次德国访问团来大清,之所以拉上上海的远东舰队,一方面是向英法等在华拥有极大利益的老牌列强炫耀武力,另一方面也是向大清传递德国方面对此次访华的重视。

北洋舰队派出迎接德国远东舰队的军舰有定远、镇远、来远、经远、济远五艘战舰。其中定远、镇远两舰为铁甲舰,其余三艘为巡洋舰。毫无例外,清一色的德国造。

北洋的军舰大多为德国与英国建造,其中鱼雷艇甚至全部都是由德国建造。

对于迎接德国舰队的北洋舰队清一色全部选用德国造,海因里希亲王显然十分高兴,因为他从这一细节中就能充分感受到李鸿章对德国的尊敬与好感。而对待同样建造于德国的战舰,整个远东舰队都对北洋舰队充满了友善。

海因里希亲王虽然军事上才华有所逊色,但其政治眼光绝对高明。他立刻意识到一个向全世界宣扬德国与中国“结盟”的机会。至少,通过运作,可以向外界制造这一现象。

德国与中国结盟,强大的德国在中国拥有一个盟友,这样的政治意义对于德国来说绝非寻常,其好处也将是无比巨大。一方面可以打破英法对德国的政治·封锁,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中国“盟友”的身份来牵制英法很大一部分的力量。

于是,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官迪特里希少将非常友好的拜会了丁汝昌,提出为了促进两国友谊,共同提高海军素质,两国舰队能否展开一次联合军事演习。

丁汝昌倒是没有多想,事实上,作为一个大清的旧式官僚,丁汝昌的政治能力也就只能局限于国内了,对于国际上错综复杂的关系,他老人家绝对是两眼一抹黑的。

当迪特里希提出两国舰队联合军演的意思后,丁汝昌一方面是畏惧与德国的强大国力,不敢拒绝;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德国这样的列强肯“屈尊降贵”的来“提携”北洋舰队这个“末学后进”而感到“受宠若惊”,他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在请示了李鸿章之后,丁汝昌很快的就给了迪特里希想要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