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调虎离山
作者:金刚葫芦第八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430

更新时间:2012-06-03

清朝的幕府制度起源于曾国藩,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开 心 文 学 当太平天国宛如洪水猛兽肆虐在大清国土上时,早已失去了战斗力的绿营和八旗基本不堪一击,眼见着江山就要不保,惊惶失措的咸丰皇帝这时候已经顾不得什么满汉大防,也记不得先帝嘉庆“乡勇易聚难散,终非善策”的遗训,欲以团练压制太平军。曾国藩用这一机会建立了一支对他绝对忠诚的曾家军,从而有了独立建军权、人事权和财政权,甚至后来还拥有了保荐文武官员的权力。

为了激励士气,拉拢人才,曾国藩利用这种权力大量保举了大量追随自己的幕僚,大量原本只是布衣之身的幕僚跨过科举戴上了乌纱帽,升迁之快,超乎想象,如李鸿章和沈葆桢从四品道员一跃成为二品巡抚,郭嵩焘和李瀚章两年内连升三级位至巡抚。在曾国藩去世时,从他的幕府里走出了22位三品以上官员,其中14人官至督、抚,而他死后,他的幕府中47人官至三品以上,其中督、抚33人,其他道、府、州、县者更是不胜枚举。当时有人评说:“名臣能吏,半出其门”。幕府人物出任官吏之快、多,使得幕府成为官吏升迁之终南捷径。

出自曾国藩幕府的李鸿章自然清楚幕府的好处,靠建立淮军起家后,他的幕府基本参照曾国藩的幕府模式依法炮制,不过因为李鸿章对洋务的热衷与推崇,使得这个幕府相对于曾国藩的幕府更加开放,规模也更加庞大,幕府中不仅人才济济,而且分工明确。按照李鸿章的工作内容,其幕府大概分为四个系统:军事、外交、洋务、内务。

以李鸿章今时今日的地位,哪路人才不想削尖了脑袋往他的幕府里钻,借他的平台行平步青云之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诚然不假。

自古以来,政治就是一帮有共同利益的人,以不流血或者流血的方式与另一帮有共同利益的人进行权力争夺,其目的就是以争夺来的权力实现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官场与政界中的派系、政党永远存在,在皇权至上的清朝,这种共同利益的人群,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李鸿章的幕府。

一个小县城其中可能就有许多个派系,更何况规模已经足可以比拟一个政府的北洋与淮系了。

李鸿章的幕府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其中有洋员德璀琳,有第一个毕业于耶路大学的中国人容闳。还有身为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唐延枢等人。

如同一个政府般的庞大幕府机构,加之里面能人无数、机会无穷,怎可能没有派系之争?

李鸿章幕府中最先出现的矛盾就是洋幕僚与中国幕僚之争,这种洋、中争执还好解决,毕竟洋幕僚服务于李鸿章主要还是为了钱财,只要有此类纷争李鸿章必定站在中国幕僚一边,然后对辞职或者降级的洋幕僚以金钱补偿,甚至安排他职。

但随着幕府的扩大,这种纷争已经从单纯的洋、中冲突类型扩展为洋中、洋洋、中中幕友的冲突类型,甚至有时这种纷争演变成中国幕僚与洋人幕僚的混战!

对于幕府之中的各种争执李鸿章也心知肚明,一开始的时候他还管治一番,但随着幕府人员规模的扩大,纷争规模的扩大,李鸿章已经渐渐的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只要下面的人不闹的太厉害,李鸿章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保持整体不出乱子就行了。

李鸿章除了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以外,他手里还掌握着现在充当国防军的淮军系统以及充当国家海军角色的北洋。

淮军已经成军几十年了,其中关系盘根纠结,错综复杂,连李鸿章这个创始人都感到头疼,做为重点培养的对象,李鸿章自然不会将何念祖放到淮系这个大染缸里,那剩下的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北洋体系了。

北洋不同于淮系,他是一个新的系统。从建设伊始到现在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已,可以说不像淮系那样根子都有些烂掉了。

把何念祖安排到北洋之中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北洋成军晚,内部排资论辈的风气还不严重,再加上何念祖资助李鸿章的银子很大一部分都是指名资助北洋海军的,海军现在的兵饷发放,训练用的弹药,兵舰、武器维修都是靠何念祖的资助才能维持,这种情况就等于北洋全体都欠着何念祖的情分。虽然没有正式加入北洋,但何念祖已经间接的成为北洋海军的“后勤部长”了。

大家都在用何念祖的银子,想必有这层关系在,何念祖进入北洋,必定能得到北洋上下全体的认同,而不会像淮系那样排斥,防备他。

幕府选幕僚,李鸿章必定不会亲自对每个人选进行考核,在近十年中,能让李鸿章亲自任命的幕僚可谓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人才的挑选和考核工作自然就是由他的助手来完成,但是现在,为了何念祖,李鸿章破例了。

李鸿章亲自安排张佩纶为何念祖安排了入幕事宜,一般来说,李鸿章的幕僚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官职,但由于何念祖现在被慈禧记恨着,而且载振也阴魂不散的守在胶澳,李鸿章不想过分的刺激慈禧,再加上何念祖的岁数实在太小,如果冒然安排官职给他,恐怕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出于保护何念祖的目的,李鸿章并没有向他的幕僚团队公开何念祖的身份,而是秘密的把何念祖安排到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手下。

当然,之所以把何念祖安排在北洋海军,其中与何念祖的主动要求也是分不开的。

对于何念祖的要求,李鸿章哪里会反对?事实上他对于何念祖的要求正求之不得呢。

本来海军就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凭李鸿章的财力都捉襟见肘,自海军成军之后便无钱添置一舰,甚至有的时候连兵舰维修,海军演习的费用都拿不出来,现在有何念祖去海军那里,正好借他的财力发展壮大北洋海军,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主意。

李鸿章这边刚把何念祖安排下来没多久,朝廷里的电文就传到了李鸿章手上。太后懿旨,召直隶总督李鸿章进京。

看着这道电文,李鸿章不用猜就能想得到,这件事十有**是载振搞出来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对付何念祖本人。当然,除了何念祖外自己也是朝廷要敲打的对象。

去北京有没有危险?这一点李鸿章是不担心的。只要慈禧没有到丧心病狂的地步是不敢动他的。毕竟整个淮系集团,北洋集团都在这看着呢。借给慈禧一个胆子她也不敢直接杀了李鸿章,那样只会给李鸿章的手下一个造反的借口。所以犹豫再三之后,李鸿章决定进京一趟,去北京摸摸底,看看西太后究竟要用什么手段来对付他。

李鸿章猜的没错。慈禧召他进京正是出自载振的手笔。

当日载振在李鸿章这里吃了一个大亏,回去后立刻命人快马跑到济南府给北京去了一封电报,添油加醋的把自己如何受到李鸿章的刁难,甚至差点没命的事情向慈禧告了一状。除了没把李鸿章直接说成造反,其他的诸如对太后不敬,侮辱钦差等等都无限夸大。

要说这载振真本事没有,但肚子里却是一肚子坏水,随便挤一挤就是一大堆的坏主意。

他此次来山东是封了慈禧之命捉拿何念祖的,没有完成任务当然不敢回京,可有李鸿章这尊大神坐镇,就算他钦差的身份也没用。

想捉拿何念祖,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李鸿章调走,来个调虎离山。没了李鸿章坐镇,他钦差的身份自然可以作威作福,捉拿何念祖也不在话下。

载振在给慈禧的电报中恳请太后能把李鸿章调离山东,方便他行事。而慈禧太后对于载振的要求也准了。

在慈禧看来,载振是奉她的旨意去捉拿何念祖,顺便敲打一番李鸿章,也让李鸿章安分一点。

但慈禧没想到的是,她的脸被狠狠的扇了一巴掌!

代表她意志的载振非但没有让李鸿章交出何念祖,反而被李鸿章给打了!

殴打钦差,这样的事无论在哪朝哪代都是不折不扣的谋逆大罪,是要诛九族的。因为钦差的身份极其特殊,他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旦有人亵渎皇权,那等待那个人的将是强有力的打击。

不过,慈禧虽然恨得牙痒痒,但她却并不敢动李鸿章。一开始慈禧听到钦差被李鸿章殴打时还吓得大惊失色,以为李鸿章准备谋反了。但隔了两天后,慈禧发现李鸿章的部队并没有什么异动,这与谋反的迹象不合。

这时,慈禧明白了,李鸿章并没有谋反的意思,而是他在反抗,用他自己的方法来对自己表达反抗的意思。不同于武斗,这属于文斗,暗斗!

慈禧心中暗自窃喜,只要李鸿章不动用他庞大的吓人的军队,论文斗,这满大清国除了已经下台了的鬼子六,还有谁是她慈禧老佛爷的对手?

只要你李鸿章心中还存着忠君的思想,那她老佛爷就占了大义,先天上立于不败之地,怎么斗李鸿章也不可能斗得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