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开战(四)
作者:金刚葫芦第八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454

更新时间:2012-06-28

光绪的态度是明摆着的,可李鸿章做为大清朝最核心圈子里的一个人,哪里会不知道这大清朝说了算的并不是坐在龙椅上的光绪,而是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的慈禧老佛爷?

打与不打,这不是光绪说了算的,到最后拿主意的还是慈禧!慈禧不表态,李鸿章可不敢拍板!

可是对于外事,慈禧以及她的后党也是拿不出一个准确的主意。无弹出广告小说 没法子!这些后党在面对洋人的时候都是被动应付,脸被人扇肿了还要陪个笑脸,反正最终丢人也不是她慈禧的,底下有人顶缸。东洋人西洋人,不管怎么说都是洋人,凡是沾了洋人的边,后党就要抓瞎。

慈禧对小日本搅了万寿局面也是一肚子地不爽,可是要动手打,谁心里也没有数,这些年大清打怕了,跟谁打都是输,而且日本是准备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是国战还是仅限于朝鲜,谁都是一脑子浆糊,不少大臣,估计有的连东洋人西洋人都分不清呢。

到底该如何应对,该硬还是该软,后党谁也没个主意。对于帝党跳出来大声呼求宣战,也一时只有看着。这群情汹汹的架势,谁也不能顶着不是?

后党没个准确的主意,还是庆亲王奕劻最后出了个点子,这位总领总理衙门的王爷跟洋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总算是眼界开阔了许多,最起码不像别的后党那样一见洋人就抓瞎。

奕劻迅速的拜访了东交民巷的各国公使。是战是和,这些公使的意见很关键!

各国公使地反应,也是让人十分模糊,俄国公使立时就发表了声明,认为日本破坏了东亚和平局势,应该遭到文明国家地共同谴责,在交涉上,俄罗斯帝国绝对是站在大清帝国这一边滴……但具体怎么谴责日本,怎么帮助大清,人家没说。

奕劻又跑到法国公使那,可人家法国公使只是表示很遗憾的看到了这次事件,当时就让奕劻的心凉了半截。

接连碰壁,奕劻并不死心,他想到了一个对大清充满了“善意”的国家。德国公使早已经升级为大使,奕劻找到德国大使时,面对的却是德国大使幸灾乐祸的一张脸。

我们亲王死在你们国土上这事还没完呢。再说你们不是不承认三皇同盟吗?那德国有什么理由帮助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原本最有可能帮助大清的德国也袖手旁观,奕劻不得已,只好去找自己最不愿意,也不得不见的英国公使。

以前朝廷抱上德国人大腿的时候可没少得罪英国人,可现在事到临头再想抱人家的粗大腿,对不起,迟了!

英国公使的话说的很明白,认为中日双方双方最好还是协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大英帝国认为大清国再保持朝鲜如此落后的宗藩体系,也是一个问题。大清在朝鲜占有的利益太大,是不利于东亚和平地。在朝鲜,还是需要引进更多国家的利益才能保持东亚局面的平衡。

言下之意,英国打的是浑水摸鱼,趁着两国交战把势力渗透到朝鲜的算盘。

朝鲜是大清最后一个藩属国,连最后一个藩属国都保不住,那大清的里子面子可谓彻底丢个干干净净了,要是照英国人的说法,那大清还不如干脆跟日本拼个你死我活呢。

奕劻处处碰壁,灰溜溜的跑到颐和园跟他的主子慈禧汇报去了。结果后党忙活了一阵,最终还是拿不定一个主意,又把皮球推给了李鸿章,在一旁坐起了冷板凳,失落的看着帝党借着这个机会兴高采烈的一步步蹦上前台。

5月28日,李鸿章复电总理衙门,第一次明确表示与日本决裂的姿态:倭先开战,自应布告各国,俾众皆知衅非自我开。当以自卫为名,驱倭与朝鲜。

尽管李鸿章心中不愿意打仗,可北洋海军在牙山吃的亏实在太大了,四艘运兵船,两艘战舰全数被击沉,光是运送的淮军精锐就有两千三百余人,加上船员水兵等等,遇难人数多大三千人,至于损失的辎重,武器弹药更是价值不菲。这个场子要是不找回来,整个大清的清流光是骂就能骂死他,就算是自己手下将领也是气愤不平,赞同开战的居多。

为今之计便是先竖起大旗,表明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同时也说明这次中日冲突日本负有完全责任,并不是大清轻启战事。

翁同龢是主战派蹦跶最欢的一个,这场战事让翁同龢看到了可乘之机,帝党想要崛起,这场战事就是关键。只要战争继续下去,翁同龢以及帝党就能不断的借用战争的借口把权力从后党那里一点点的抢过来。而且抢的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理直气壮,让后党一点反驳的借口也找不到。毕竟,天大事还比得过战事吗?

“绝不能让战事短时间结束!”

翁同龢心中下定决心,这一次绝对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把李鸿章的实力消耗掉,让李鸿章不死也要扒层皮,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李鸿章险胜日本,帝党顺利夺权,然后趁机收拾实力大损的李鸿章一系,从此帝党统治大清,大清长治久安,他翁同龢做为最大的功臣名流千古。

翁同龢打的算盘不可谓不精,在收到牙山海战的消息后,翁同龢就派门客打听过海战的详细经过。他这才知道偷袭清国海军的日本舰队实力很强大,战舰都比济远要大了一两倍,速度也比济远快,最关键的是炮筒子也要粗得多。

这种简单的比较并不能够正确的衡量双方的战斗力,但是对于翁同龢来说这就足够了,他并不需要这些枯燥的数据,他只需要知道日本的海军实力很强,足以与李鸿章的北洋一较长短,两方实力越接近,打的越惨烈,李鸿章越倒霉他就越满意。

翁同龢深刻的意识到,只要这仗时间打的稍微长些,他做为帝师和户部尚书,入主军机是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在面对李鸿章罗列了长长一溜单子。从购鱼雷艇到提出了向外国紧急订购包括三百二十毫米大口径炮弹在内地一系列军火名录,还有便是为修复济远舰订购二百一十毫米和一百五十毫米舰炮的要求,翁同龢毫不犹豫的借口户部为老佛爷万寿已经掏空了国库,现在是一两银子也没有。

翁同龢在用自己的方式扯李鸿章的后退,让这场战争按照自己的意图打下去。

李鸿章没有想到国战当头,翁同龢为了政争居然连大局也不顾了,气的跳起脚来直骂娘,可他实在是拿翁同龢没办法,无奈之下,只有动用自己这几年从何念祖那里弄来的银子维持。

淮军由于战事准备的晚,等到最终下决心开战,战争机器隆隆开启之际才发现现在的局势究竟有多糟糕。

朝鲜的陆军先前根本就没有做好打大仗的准备,不说这几万淮军在朝鲜几个月,几乎给拖疲了,最要命的是弹药军装物资饷银储备不足一月支用,先前输送的物资军饷又被日军舰队送到了海底,一旦开战,恐怕朝鲜的淮军虽多,可……

最要紧的是,就算在大清来说,对日本的企图动向,也基本一无所知!谁也不能说清楚,日本的胃口到底有多大,是准备只在朝鲜打,还是打一场无限制的国战。

李鸿章苦闷的发现,多年苦心造就的淮系与北洋,承平地时候儿还有点模样。一旦狂风袭来,才知道是表面光鲜的纸老虎,现在的北洋,淮系,还没有做好进行一场关系国运的大战准备!

要命的是,对于开战的问题,北洋内部也有了分歧。

“倭寇欺人太甚,中堂,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咱们还是打吧!”

“方伯谦无用,致使我海军损失惨重,中堂不可不罚,当撤职查办以儆效尤!”

“还有丁汝昌,他总领海军也难辞其咎……”

“中堂,在下认为当务之急应赶紧拜会各国公使,要求联合调停!”

“你当中堂大人没有拜会各国公使吗?人家都不管,摆明了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连以前跟咱们最好的德国人现在也冷眼旁观。这些列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中堂,不如咱们直接跟日本人谈,了不起把朝鲜分润给他们一些地盘,再割舍些银子,把日本喂饱了,他们还能生乱不成?”

“此言有理。中堂,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咱们还是以和为贵,能不打就不打为好。”

“中堂,朝鲜数万将士孤悬在外,咱们必须拿出办法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李鸿章的签押房内,幕僚们一片乱哄哄的声音。李鸿章握着拳头,坐在椅子上面,没有公案的支撑,都觉得头晕得要倒下来。

就在这时,杨士骧拿着一封电文匆匆赶到,凑在李鸿章面前低声细语几乎,李鸿章脸色一变,额头青筋直跳,猛地一拍桌子:“够了!”

声音之大。让满室的人都吓了一跳。争吵声迅速消失,李鸿章扬扬手里的电文:“现在不是你们讨论打不打的问题了,而是倭寇已经开打了,咱们现在是打也要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