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1640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183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1]

带领援兵的是皇太极的大哥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

阿敏是皇太极的大哥在四大贝勒里是很能打的。派他去显示了皇太极对孙承宗的重视但我始终怀疑皇太极跟阿敏是有点矛盾的。

因为战斗结果实在是惨不忍睹。

阿敏带了五千多人到了遵化正赶上孙承宗进攻但他刚到看了看阵势就跑路了。

孙承宗并没有派兵攻城他只是在城下摆上了所有的大炮。

战斗过程十分无聊孙承宗对炮兵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几十炮打完城墙就轰塌了阿敏还算机灵早就跑到了最后一个据点——永平。

如果就这么跑回去实在太不像话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战。

决战的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因为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操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炮轰完后骑兵再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阿敏久经沙场但在孙老头面前军事技术还是小学生水平连一天都没撑住白天开打下午就跑了死伤四千余人连他自己都负了重伤差点没能回去。

就这样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整个过程只用五天。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祖庙向先辈汇报并认定从今以后就靠孙承宗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百姓被杀戮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元气大伤。

但一切已经过去对于崇祯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当然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话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

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2]

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

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

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

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

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他仍然没说。

敌军兵临城下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袁崇焕披上打死他都没说。

所以最后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终于说了:杀掉袁崇焕。

无语彻底的无语。

我曾十分好奇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

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我确定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清军入关后由清朝史官编撰的《清太宗实录》。

明白了。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3]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曾经比较烦因为按照常规这些由几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满文我虽认识几个但要看懂估计是很难的。

结果大吃一惊。

我看懂了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且毫不费力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绣像。

所谓绣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

后来我又翻过满洲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

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

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4]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一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5]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o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o)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6]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儿就没想干掉袁崇焕。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

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指。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周延儒和温体仁先后入阁顶替了他们成为了大学士。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7]

崇祯三年(163o)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言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讲完了问: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没人吱声。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8]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阴谋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

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

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

各位朋友:

周末休息下周一恢复更新。

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年明月

2oo8年11月7日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9]

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o]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绯闻丑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1]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伟大的英雄袁崇焕——

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2]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

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3]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须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4]

崇祯同志的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级名人。

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关于这个人的是是非非以后再说至少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

因为他不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是东林党的领导。阉党倒台东林上台理所应当朝廷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东林党现在领导要入阁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

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35]

作弊

钱谦益入内阁一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一般的对手。

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内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

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

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奸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

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

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一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

同一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

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一个公道。

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奸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一闹。

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