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B的跟傻B似的(褒义的)
作者:雅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863

陈胜吴广起义并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军人起义,他们本来就是去渔阳守卫的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的。

当时秦军主力在边境,若不是在秦始皇后期的政治斗争里失去大批优秀将领,秦末大起义是不可能成功的。

秦军的方阵密集度在三肘或者三肘以内。

至于那只被后世称为南方军团为什么没有回援的原因,现在最有可能的解释是:

1、秦后期国力已经完全枯竭,整个社会的经济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这五十万人的任何军事行动都不具备相应的后勤支援。

2、秦岢酷的法治对整个帝国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它们带来的好处,特别是这套制度扩散到原六国地域的时候,它带来的并不是效率的提升,而是死亡的威胁。人类之间最容易传递的情感就是恐惧,到秦后期的时候,帝国的将领和士兵们对帝国的忠诚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高。

3、还有一个有些荒谬的原因,那就是这支军团最初根本没有接到帝国中枢的回援命令,等到知道天下大势的时候,他们选择了静观事态发展,最后悄悄解散,从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秦帝国苛酷法治对其国民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才是它败亡的真正原因,别忘了那个姓刘的老流氓靠什么收买人心的。

可惜的是,在抛弃秦帝国的苛酷法治同时,汉人们也把公平、责任这样的法治精髓也扔了,到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也没有重建……

征南的部队是曾受挫,主将屠睢被杀,但身为副将的赵佗还健在,之后换了任嚣为主将后,岭南终被平定……

再然后赵佗的势力逐渐发展,在秦亡之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岭南王,最后几经波折,终于归汉……

至于当时秦灭亡得为什么这么快,的确很大程度上因为秦军精锐主力没有及时回援。

当时的主力有两支,一支约五十万的就是赵佗那边的征南部队,另一支约三十万的精锐,刚刚打败了匈奴骑兵,还驻守在长城沿线。

在帝国危急的关头,赵佗的部队选择了沉默,而北疆的精锐虽然回师勤王,但行军的速度却异常缓慢。

这两支军队的态度显然是因为使天下“苦秦久矣”的“暴政”,当然如果始皇还在的话,将士用命自不必说,但胡亥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威信,所以……二世只好以刚赦免的几十万本来正在修建浩大陵墓的囚犯来抵抗起义军,搞笑的是这支由囚犯组成的部队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战力,他们在保卫帝都的战役中轻松地击溃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的乌合之众,但不幸的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楚霸王使帝国的这唯一一点希望破灭了。

个人以为无论当时帝国的征南部队或北疆守军哪一支及时到达,项羽的破釜沉舟都不会有流传千古的可能。

秦军的强悍在中国古代只有成吉思汗的铁骑能够匹敌,蒙古人横扫欧亚,屠城劫掠的时候,也是赤膊上阵,他们吃生肉,腰间的皮囊里装的不是水,是动物鲜血,每人几匹马换骑,军风彪悍,虽然个头比起欧洲人种低了许多,但却杀得高个子们没脾气,被称作“魔鬼”的就是……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似乎早有定论,当人们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秦朝暴政不得人心,最终导致秦朝灭亡。”而且汉朝的贾谊更是因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著名论断而闻名于世,这句话也从此成为众多开明君王的治国信条。

历史记载似乎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我却认为秦朝的灭亡另有原因.

秦能从西北的一个西戎诸侯,扫六合,并天下,气吞山河,从各方面来看秦自有其过人之处。诚然到了六国故土,当地百姓也许不能适应具有秦国特色的律令。但秦朝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百万雄师,这支军队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曾经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战场上的秦军个个赤膊上阵,掖下夹俘虏,手提敌军首级(这跟秦国的军事奖励制度有关,秦军领赏以脑袋为凭,因此脑袋是最重要的),勇猛无比,正因为如此,秦国三万科头大军才能大败魏国十万甲兵,从而奠定秦国强国之基。而且当时秦军的军事经验是最高的。秦国兵器的制作工艺也是最好的,已经实施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程序,为此,秦国仍沿用以青铜器来制作工艺,不使用铁兵器(因为当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比铁器要成熟的多,完善的多)。试想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为什么一支能横扫六国的军队被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起义军给消灭了呢?为什么一支能在长平与赵国四十五万铁骑鏖战数月并全歼敌军的大军却被三万破釜沉舟的项军给全歼了呢?最后这支军队连关(涵谷关)内都守不住了,把咸阳都给丢了。试想当年苏秦掌持六国相印,率百万之师都不能攻下。而刘邦和项羽都只有几万军队就这样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给送终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都说秦朝暴政,但究竟暴在哪儿呢?是“连坐、族诛”等严刑峻法?还是所谓繁重的劳役?当时天下初定,六国民众尚未归心,各地反秦势力蠢蠢欲动,大有颠覆大秦之势。此时若不施行严刑峻法,又怎么能压制众多反秦势力,“连坐、族诛”只能说明秦朝法制严明,不徇私枉法。就像共和国开国之初,面对各地的反革命势力,新生的人民政权不是一样施行了“三反五反”运动?对于劳役,修长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总不至于为让百姓修身养息就任凭匈奴横冲直撞。而阿房宫根本子虚乌有(据考古学家最新发现表明,所谓的阿房宫遗址上没有建筑的痕迹)。除此之外也许有人还会说到“焚书坑儒”,就凭秦始皇杀几个儒生,烧几本破书又怎么能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比?但汉朝却没因此在汉武帝时灭亡,而秦朝却因此灭亡,这岂不可笑?

诚然过于严酷的政法会激起民愤甚至导致民变,但一个王朝却并不一定会因此而灭亡,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如此多被镇压的农民起义。苛政也许可以导致民变,但民变不一定能摧毁一个王朝。就秦朝而言,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乃至之后,秦军都拥有不可忽视的强大实力,但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内,如此强大的秦军就土崩瓦解了呢?这不能不说和秦军的战略战术部署有莫大的关系。当时各地烽烟四起,六国民众纷纷举起反秦复国的大旗,锋芒锐利,势不可挡。而秦军的主要将领章邯等人还将秦军分散并派出涵谷关四面主动出击,迎击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各路叛军。殊不知叛军复国之心强烈,士气高涨,锋芒毕露,正面交锋必然会吃大亏。但章邯等人似乎不知道这些,遣军正面和叛军碰撞,结果丧师失地,大败而归。与秦军主动出击的惨败相比,秦军的防御战可谓是游刃有余,当时陈胜派大将周文常率三十万大军进攻一座区区数万秦军把守的小城,结果却在城下尸横遍野,大败而逃,而周文常也战败身死。这是因为叛军只是靠一鼓作气打仗,对于攻城战,士气早在一两场战斗后就再衰三竭了。由此我们不难想到,要是秦军没有主动出关四散迎击叛军锋芒,而是选择避其锋芒退守涵谷关,那么以秦军当时的实力就算关东六国之地丢了,也还可以保全关西的秦国故土不致于沦陷。况且就算一时丢了关东六国之地,并不代表就不能再夺回来。

在各路反秦势力中,夹杂着六国新旧势力。当他们要共同反秦时,也许还能够同心协力,一致对外,但如果秦军撤出关东六国,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对于各路反秦势力的最终目标,我想这是人人皆知的,“反抗暴秦,恢复故国”(居然不是灭亡秦国),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秦亡之后,各路诸侯只顾抢占故国之地,而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最可笑的是那个傻乎乎的西楚霸王阁下,居然把秦国故土分封给了章邯等三个秦朝降将,而自己却以拥有区区楚国故土而洋洋得意。这样如果秦军退回涵谷关,那么六国反秦势力见秦军败走,必然就会忙于抢占故土而无暇西顾,而且六国新旧势力为了领导权也会兵戎相间,到时候当他们打得如火如荼,六败俱伤的时候,我大秦将士已经准备就绪,此时再挥师出关,重占六国就手到擒来。

所以,秦朝灭亡并不是因为什么暴政,而是因为秦军的军事部署不当才导致了大秦王朝的崩溃。如果秦军能退守涵谷关,那么历史就不会是现在这样。

当然秦亡还有更深层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也仅仅是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秦亡的原因,难免会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