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入宫面圣
作者:冬日残月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12

苏墨本想借着由头去后院见司徒明月,好诉说吕秀儿之事,只是府中有人来报,宫中来人,宣苏墨立刻进宫面圣。

苏墨只得匆匆拜别司徒南,回府去了。

回府的途中,大山摸着脑袋犹豫了好一阵,才对苏墨说:“大哥,要不我搬出去住吧,司徒小姐要过门了,还住在一起会不会很不方便?”

苏墨想也没想,便道:“不用,本来就是一家人,为什么要搬出去。”

大山摸了摸脑袋,觉得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不吱声了。

回到府中时,门口停着一顶轿子,看样子从宫里出来的,正在疑惑,家将匆匆迎了上来,低声道:“大人,严公公在前堂等候。”

苏墨点头,忙向前堂行去。

到了前堂,就看到初来京城时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个老太监正老神自在的坐在右首品茶,忙快步上前,拱手道:“抱歉,抱歉,让严公公久等久了。”

老太监当了半辈子太监,也就在苏墨这里受到的待遇最是丰厚,眉开眼笑地道:“不碍,不碍,大人且先快快换上官服,随咱家入宫面圣。”

苏墨也不罗嗦,去了后院换上官服,和老太监一道出府,入宫去见皇帝。

=====================

苏墨跟着老太监从丽正门入宫,经过宫门时,老太监亮了腰牌,守卫当即放行。苏墨不禁暗想,这些阉人虽然并无权势,但在这深宫大内,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入宫后,老太监即刻下轿步行,苏墨知道规矩,也连忙下轿,跟着老太监步行,与路请教一些宫内的事情,老太监知无不言,只要是能说的全都说了。

不多时,到了文德殿,苏墨早知文德殿是京城内最高大的建筑物,沿途打量,见文德殿宏伟庄严、富丽堂皇,用汉白玉砌成的殿基即高达二丈多。殿高约十丈,正中高约六至七尺的平台上,设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为蟠龙金柱,座顶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整个装饰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此时早朝已过,诺大的殿中空无一人,自进了大殿,老太监就不再说话,苏墨也不敢随便出声,跟着老太监穿过大殿,径自去了偏殿的御书房面见皇帝。

这次老太监并没有直接领着苏墨走进御书房,而是让苏墨在门外等候,让侍候皇帝的贴身太监先去通报,直到皇帝准允后,苏墨才满是期待的小心的走进了御书房。

第一次面见南宋的最高统治者,当今皇上赵昚,可能是现代人的原因,苏墨丝毫没有半分紧张,走进御书房后行了数步,飞快的打量了下坐在龙案后的皇帝,从容拜了下去高声道:“臣,苏墨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赵昚威严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苏墨顺势站了起来,恭敬的站在案前,目光却毫无顾忌的打量着眼前这位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身穿滚龙皇袍的赵昚很年轻,三十岁出头的样子,比司徒南还要威严的多,只是面容透露出些许疲惫,应该是操劳过度所致。

苏墨努力的回忆着史书中有关宋孝宗的记载,历史上的赵昚虽然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肯放权,事无大小,都要亲历亲为。

这种勤政爱民的精神固然是一个明君所必备的条件,然而却也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能臣发挥才能的空间,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有些事情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难免犯错,大至军政国事,小至州县狱案,他都要亲自过问才能放心,许多原本该由臣下处理的政务,现在都要他亲自裁定,臣子们只好俯首听命,少有自己的主见。

然而,这种勤政对南宋朝廷的政治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孝宗理政之细,已经到了烦琐的程度,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细枝末节上,反而忽视了治国的大政方针。以致后人有这样的评价: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

在重大决策上,孝宗常常事先不经深思熟虑,就贸然施行,稍有挫折,就会又马上收回成命,他在位期间,朝令夕改、犹豫反复的情况多次出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张浚北伐、隆兴和议中的表现,恢复中原的计划最终落空与孝宗的这种为政作风也不无关联。

不过总的来说,孝宗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的中兴之主,但也是个不错的皇帝,至少他在位期间,南宋的国力和百姓的民生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比起高宗赵构的一味屈辱求和,孝宗赵昚无颖要强上不少,若非遇上金世宗完颜雍那样的明君,收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可能。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孝宗赵昚的勤俭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

“当官何以为先?”

正想的入神,威严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苏墨这才回过神来,眼看皇帝赵昚正饶有兴趣的打量着自己,忙整理了下思绪,想也没想就道:“清廉持身、忠勇为本、公义律己,上报朝廷社稷,下安黎民百姓,以武安邦,以文定国。”

皇帝眼中异彩连闪,满意的点点头,又问道:“如今朝中大臣主张与金国和议,意见难以统一,如何排解?”

苏墨知道这皇帝是在考较自己,成龙还是成虫就在此一举,值此关键时刻,他可是半点也不敢马虎,飞快的整理了下措词,却依旧直言答道:“治国之道,首在律法,若不以明文律法严定职权,则朝廷乱、政局败,只需重修律法,令文臣不得涉军,武臣不得干政,否则以国法处置,如此职权分明,即便于皇上统驳,又可堵文官主张和议之口。”

赵昚皱眉道:“文臣不得涉军,武臣不得干政,如何能行得通,即是以文定国,若不让文臣过问军国大事,朝政岂不大乱。”

苏墨早已想好对策,对答如流地道:“皇上圣明,微臣之所以说文臣不得涉军,武臣不得干政,并非是说不让文臣过问军国大事,实是另有他法,皇上只需设立一个军机处,选六名大臣参预军国大事,三文三武,除了共同决定是主战还是议和,再不给其他实权,严令不得越轨擅权,如此即可堵塞朝中大臣议和之口,又便于皇上统驳。”

赵昚眉头一挑,貌似有些兴趣,忙道:“你且仔细道来。”

苏墨也不客气,当即说出一大堆道理,都是凝聚了两千年历史精华所成,新设立的军机处虽然临驾枢密院和中书省之上,但除了共同决定主战还是议和,权力并没有扩大,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赵昚听完顿时龙颜大悦,喜不自胜地道:“爱卿真乃朕之肱股,然则这三文三武又如何定论?”

苏墨心说那就是你的事情了,可不是我这个做臣子的能随便乱嚼舌根子的,道:“此等军国大事还需皇上明断,微臣不敢乱言。”

赵昚也不在意,他本来就是随便问问罢了,三文三武他心中已有人选,道:“爱卿即有安邦定国之才,朕自当委以重任,然则爱卿资历尚浅,恐难服众,这样吧,朕先赐你同进士出身,领中书舍人,位居五品,随朕伴驾。”

苏墨暗中叫苦,闹了半天还是五品啊,一点都没升,不过京官与地方官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初见皇帝就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也算是有个好的开头,当下叩拜道:“谢皇上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