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权利之争
作者:冬日残月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602

有了在御书房中与皇帝的谈话,苏墨自然知晓,当下也不隐藏,低声道:“听说近日朝中有不少官员弹劾大人,皇上有意将大人调任礼部任礼部左侍郎,至于什么时候调任,就不是本官能知道的了。”

刘元虽然有些失望,同时却也暗暗松了口气,知道遇上赵昚这种有作为的皇上,他这辈子是再无望升官了,只要不被贬,就已经是拜天所赐,对于他来说,礼部的确更适合他。

“多谢老弟。”刘元松了口气的同时,微微向苏墨拱手表示道谢。

苏墨略有深意地笑道:“大人不用客气,听说大人的公子已经和兵部李侍郎的千金定亲,到时候可别忘了给本官送一张请贴才是。”心下却嘀咕,刘元也是官场老油条了,平日看上去也不傻,为何要与主和派官员联姻呢!当今皇帝明明有意中兴,收复中原半壁江山,别人躲主和派还来不及,偏偏刘元还要往上靠。

虽说如今主战派势大,以兵部尚书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官员处于潜伏期,赵昚忙于北伐,为保朝廷稳定没时间清理。但如不早日与其划清界限,恐怕迟早都会被贬出朝堂。刘元做了一辈子的墙头草,随着儿子与主和派官员联姻,看来是想要靠上主和派了。

虽不齿刘元的官品,但刘威的为人处事却颇对苏墨胃口,他也不忍看着刘家就这么倒下去,只是以如今局势,却不适向刘元表明这些的,看来也只有找下私下空当,向刘威提点下,行那曲线救‘国’之策。

刘元没听出苏墨话中有话,只当苏墨是恭贺的话,连道:“一定,一定!”

看着意气风发的苏墨,刘元心中不免有些五味杂陈,想到当初在兴元府时,他还曾指使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去泡司徒明月,而苏墨就是因为给他儿子写诗才发迹的。

如今时过境迁,想起来也不无感慨,司徒南如今已是朝廷重臣,权知枢密院事,位列军机处六大重臣之一,虽说入选军机处并没有得到实权,但只是这份名望,就不是他一个小小的三品侍郎能高攀得起的,再看看站在前面的苏墨,这老小子就不免有些气妥。

朝议的时间很长,苏墨只是耐心的听着,顺便观察朝中文武大臣的立场和言论,基本不发言任何意见,反正他人微言轻,又是初任吏部侍郎,说了也没用,有好的意见也只能先存放起来,等到了御书房,再直接提供给赵昚参考就是。

不过今天的朝班位置和他第一次上殿听旨时又有所不同,稍作了变动。左首文官以尚书左仆射史浩为首,尚书右仆射虞允文居次位。

右侧武官以枢密使张浚为首,苏墨的老丈人司徒南居次,且有大半是张浚门生。

看着满面正容,显得不怒而威的枢密使张浚,苏墨忍下心中厌恶,暗自冷笑,看你还有几时得意,等你北伐失败之日,就是与你张家算总账之时。

自去年金国犯兵,朝中主战气氛空前高涨,就连高宗也不得己退位,虽然不可能把主和派全部一网打尽,但这个时候,也没人敢再站出来主张和议,以兵部尚书汤思退为首的三十多名官员在提到北伐之事上,更是不敢胡乱开口,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朝议的内容基本全都跟北伐有关,只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却纠缠不休,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反正文武两班大臣是众说纷纭,意见很难得到统一。

以枢密使张浚为首的大部分武官气焰嚣张,遇到言论不合处,就直斥其非,仗着自己资历老,威望高,把几个文官斥的面如猪肝,满面怒色。

最后在议到川陕、荆襄之兵是否由江淮都督府节制时,朝中顿时吵开了锅,张浚面子上虽然不便开口要权,但他身后的大部分武官却以军中不得有二帅的理由力主将川陕、荆襄之兵一并让张浚指挥调度,而且这个理由也的确很充分。

而文官们则担心张浚权势太大,甚至会尾大不掉,坚持川陕之兵和荆襄之兵由四川宣抚使吴璘指挥调度,而理由却显的有些苍白无力。

赵昚也是心下烦躁,怎么看,都怎么觉得这些大臣不顺眼,完全是在纸上谈兵,而且还有以权谋私的嫌疑,想着还是和苏墨在御书房讨论治国之道来的舒心,当即怒而拍案,龙颜大怒的丢下一句,“此事容后再议,退朝。”随即甩手转进偏殿去了。

百名文武大臣你眼瞪我眼,脸脸相觑,谁都无言,张浚威风凛凛的瞪了一眼那个和他吵的最凶的文官,阔步昂然的率先离开了文德殿,二十多名官员紧随其后。

苏墨的朝班位置略显靠后,所以出殿时也只能等排在他前面的大臣走光,才好出殿。眼看着文武两班大臣泾渭分明的出了大殿,互相之间谁都不鸟谁,不由心下暗骂,一群笨蛋,身为臣子,给皇帝提出好的治国方针是你们的本分,但也不能乱吵一气。兵威大计,文官只需要做好份内工作,保障好后勤就行了,行军方略上,你和武官吵个毛啊!还有那帮武官,行军打仗,你们是比文官有发言权,但也不能以势压人嘛!简直就是一群大老粗,不惹得皇帝发火那才叫怪事,看来历史上评价张浚志大才疏,确非无的放矢。

出了文德殿,新任的吏部尚书,苏墨的顶头上司叶顒落后了几步,道:“本官虽知大人在皇上面前举荐本官并非为了私心,但还是要多一句嘴,吏部历来都是六部之首,身负国家吏治之重任,本官新任尚书,别的感觉没有,唯感责任重大,皇恩浩荡,唯恐有负皇上之重任和大人举荐之恩,还请大人通力合作,为皇上肃清吏治。”

苏墨看着这位未来上司官服并未像其他官员那般光鲜,只有七八成新,暗道历史记载果然不假,和孝宗都是勤俭的性子,心下甚感佩服,忙道:“大人太客气了,同为皇上效力,何分彼此,况且下官是您的属官,以后还要请大人多多指教才是。”

叶顒笑道:“即是同为皇上效力,何分从属,常闻大人有经世之才,日后定当与大人互相请益,各补所长才是。”

苏墨客气了几句,叶顒先行离开。回头望了望文德殿,知道皇帝肯定会让人来叫他去御书房,因此故意放慢了脚步。果不其然,没走几步,赵昚的贴身小太监成才匆匆追了后来,喘了几口气,才道:“苏大人,皇上让您去御书房议事。”

来到御书房时,里面还多了两人:虞允文和司徒南。

苏墨知道虞允文和他老丈人是赵昚最信任的两个心腹大臣,史浩虽是赵昚的老师,且师徒关系也一直很不错,但因史浩政见与他不和,因此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赵昚一直都跟虞允文和司徒南商议,现在又勉强多了他这一号人物。

赵昚见他进来,微微点了下头,脸色不是很好地问虞允文和司徒南:“两位爱卿以为川陕荆襄之兵由谁来指挥为上?”

司徒南略有深意地撇了苏墨一眼,沉吟片刻,才道:“北伐任重,若有统一的调度,自然最好,不过……”

赵昚都火烧眉毛了,哪还想司徒南磨磨唧唧,略有不耐道:“不过什么,爱卿怎也学酸儒那一套,说话支支吾吾的!”

苏墨低头暗笑,这可是他头一次见到司徒南吃撇。

司徒南苦笑道:“臣不敢说。”

赵昚一怔,望向虞允文,见虞允文游目他顾,显然也有同样的顾忌。

赵昚面露不满,不过在看到一旁的苏墨时,立刻精神一振,脸上也有了笑容,道:“爱卿,你来说。”

苏墨在司徒南犹豫的时候,就已经心知不妙了,此刻被赵昚点到,却不得不说,只好苦着个脸站了起来,说话时却一点都不犹豫,反正这里除了三人,也不会被他人听见,道:“回皇上,张老将军不足以担此重任,建炎三年陕西兵败便是最好的例子。”

赵昚拧了拧眉头,又望了望虞允文和司徒南,见二人没有说话,显然是默认了,顿时明白这两人为什么不敢说了,又不禁望了苏墨一眼,心道:还是年轻人心直口快,朕喜欢。

“既然张老将军不足以担此重任,若不统一调度,又与北伐不利,该如何是好?”他对北伐是势在必行,但是现在最得力的两名心腹大臣却认为张浚不足以担此指挥数足大军的重任,却让他感到有些为难。

司徒南久经沙场,他的话赵昚自然不会怀疑;虞允文虽是文官出身,但精通军略,不在司徒南之下,更不会怀疑。

至于苏墨,前有献计之功,这段时间赵昚让他帮忙处理公务,更是对他的能力和眼光深信不疑,除了信任度比虞允文和司徒南差了些许之外,能力方面,赵昚是一点都不怀疑。

虞允文和司徒南都沉默不言,他俩当初就不赞成上张浚主持北伐,只是如今事已成舟,也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眼下的这种难题,除非临阵换帅,但那根本不可能。

赵昚见这两位心腹重臣都皱着眉头不说话,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苏墨。

苏墨顿时暗暗叫苦,虽然知道此次北伐肯定会失利,却不得不替皇帝分忧,道:“金国占据中原长达数十年之久,且根基已经逐步迁至中原,若想一战而定中原根本不可能,只有先收复河南诸地,再徐图河北。吴老将军乃当世名将,战功赫赫,自然不会有失,只要张大人谨慎用兵,和吴老将军通力合作,收复河南应该不是问题,不过吴老将军乃张大人旧部,昔年曾受张大人提拔之恩,若让张大人放下身份,恐怕有些难度。”

【顒:yong,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