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气功秘籍?(第二更)
作者:唐观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766

五千八百字大章奉上,今天二更共九千多字,可以送上推荐票了吧^_^

…………………………

“提高学习成绩?谁不想啊。”孙海东一听唐海潮那么说,立刻就苦笑了起来,“我也想学习成绩好点,这样的话,我妈可能就不会……不是,我是说,我当然想学习好,可我天生太笨,一看那些课本的东西就犯晕,我,我不成的。”

“你也不要妄自菲薄,说什么自己天生笨。”唐海潮摇摇头,“人与人之间,除了一些天生智障,其实智商都是相差不大的,后来有所区别,主要还是后天的学习跟努力不同。至于说到学习,其实不同的人,对知识的吸取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擅长视力学习,这样的人看东西接收的快,有的人则擅长听觉学习,这样的人听东西学的快,还有的人则擅长行为学习,这样的人在活动中才能学的快,而你看不进书去,可能是视力学习方面不太擅长。这样吧,抽空我跟你好好聊聊,大家一起琢磨琢磨,试验一下,看看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效。”

“什么跟什么啊。”孙海东听到这里一丧气,“不成的,大家都说……不,我自己也知道,我不是学习的料,你怎么弄都不成的。”

“别这么说。”唐海潮看到对方没信心,眼珠微微一转,忽然神秘的一笑,接着压低声音故作神秘的道,“告诉你,我这么快提高成绩,是因为新近获得了一份气功秘籍,大幅度提高了智力。不然的话,我怎么可能短期内爬的这么快?你也知道,咱们班是小班,前三十名个个都是精英,想爬一个名次都难。我可以保证,你听了我的秘诀,学习成绩一定可以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不会让你觉得难受,保证不让你犯晕。”

“什么?”孙海东有些狐疑的看着唐海潮,“气功秘籍?”

“那当然。”唐海潮再次笑了笑,“我也是最近一次意外得到的,一试之下果然不是一般。当然了,一般人我也从不告诉他,就连我父母都不知道我有这份秘诀呢。不过你么,呵呵,自然是不在此例了。总之改天你跟我尝试着学一下这个气功,你肯定也可以很快提高成绩的,甚至能进入前二十名呢。”

“真的?”孙海东眼睛一亮,显然所谓神秘的秘诀更能打动他那受武侠毒害的心。

当然了,这也跟最近国内气功潮泛滥的关系有关,此时随便溜达溜达,到处都有什么气功学习班,连新华书店里,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气功秘籍修炼法。1993年的时候,国人对气功的崇拜,可以说在此时达到了一个顶峰,简直到了信气功,得永生的地步了,要不然后来的轮子功也不能肆虐到那种地步。

“比真金还真!”唐海潮郑重的点点头。

“好!”孙海东也跟着点点头,刚想说话,忽然看到周围的同学,立刻压低声音道,“我,我跟你学!只要能让我学会这个气功,让我的学习成绩进入前二十名,我……你让我做什么都成!”

看到他这样子,唐海潮微微一笑,心中却又叹了口气。

其实,唐海潮哪里有什么神秘的益智气功,他不过是想用这种方法给对方提高自信罢了,顶多算是一种心理疗法。

唐海潮现在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孙海东按说并不是太笨的人,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把武侠小说只看一遍,就能把里面的情节还有人物关系什么的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现在之所以是差生,应该只是原先的学习底子薄,又被父亲花钱送进这个号称变态班的小班,对这里的高压学习方法不太适应,再加上性格有些懦弱,在一次次的垫底以及差生氛围下,自信心自然就不足。

人一旦没了自信,什么也就都没了。

其实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初三二班,更加不得不提一下什么是小班。

所谓的小班,主要就是指的人数少于五十人的班级,比如初三二班目前全班一共只有四十八名学生,远远低于其他普通重点大班动辄六十多名的人数,就是一个小班。

二中作为一个重点中学,初中部居然还有人数少于五十名的小班,本身就是一个异类,而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小班的存在,还是因为此时二中初中部有一种特有的班级划分法,或者说是一种时代的印记。

目前烟海二中整个初中年级的学生,一进校门,就会被按照当初考试的成绩好坏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分成两大类,分别进入重点班跟普通班。

其中,一班到五班,都是重点班,里面都是学习成绩好,家庭背景高、又或者交了高额赞助费的学生;六班到八班,都是普通班,里面的学生自然都是学习成绩差,家庭背景又一般,也没有交高额赞助费的学生。

在这两种班级里,教学的内容跟速度都是不同的。比如重点班,学习进度快,初中年级所有课程在初二就全部学习结束,到了初三就是紧张的总复习,班主任对学生也盯的紧,上心,而在普通班级里,则会按照国家的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学,班主任也不爱上心,对学生基本跟放羊没啥区别。

这种重点班跟普班的划分,此时各个中学都有,没啥好奇怪的,但问题是,二中现在却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重点班内还分了一个实验班,也就是俗称的小班。

简单说,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各个中学的初中人数都开始爆满,学校除了增加班级数之外,还增加了班级本身的学生数量,而像烟海市这样人口超过七百万人的城市来说,中学里一般不管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此时的人数大都是超过六十名的。

但是,虽然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法规,学校接纳学生的数量也有一定制约,也就是说总体而言你二中接收的学生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但学生收进来之后,如何划分班级,却是学校说了算的。

烟海二中正是利用了学校可以自由安排班级的这个权力,进行了一部分改革,在初中部把一班跟二班变成了所谓的实验班,而这种实验班原先的额定人数呢,则只有三十六名,也就是俗称的小班、尖子班。

小班之所以只有三十六人的名额,据说是这种人数分配最有利于老师管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最高的。当然了,后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也开始看中经济利益,只要一些家长愿意缴纳高额的赞助费,或者一些高级机关干部家长的子女,也是可以进来的,于是小班也开始在三十六名学生的基础上扩充生源,比如初三二班,此时就有四十八名同学,但终归是不会超过五十名的。

不过,虽然初三二班有四十八名同学,但真正的核心人员,或者说老师最关心的,就是那三十六名根据学习成绩进来的种子学生,至于三十六名开外的,都是凑数的关系生,此时当然不受教师的欢迎。

也就是说,在这种实验小班里,都是集中了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并且分配最有经验的教师,而这小班的表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升学率,给其他班级一个学习的榜样,但真正的目的,却是打造一个给自己高中部输送高素质学生的摇篮。

说起小班的出现,那还要追究一下烟海市一中跟二中的竞争史。

此时的烟海市里,有重点中学称号的中学不要太多,但真正被大众认可的重点中学,就只有两个,一个烟海一中,一个烟海二中。

说起建校历史,当然是烟海二中的历史最悠久,这所学校在满清末年就建立了,而且校园环境也最好,学校一出门的对面就有个大大的玉顶公园,可以说被青山绿树所环绕,真正的符合古代儒家书院里的建设风范。不过在建国后,这里的地理位置却跟新市政府离的较远,不方便干部子女来回上学,因此离市政府以及市机关局比较近的烟海一中就脱颖而出了。

由于一中跟市政府家属院比较近,过去在里面上学的大都是机关干部子女,因此在教育经费以及师资方面,一中都是市里重点照顾的对象。早在1950年的时候,一中就被评为鲁东省十五处重点中学之一,是当时烟海市第一所省重点中学,什么教学环境啊,奖学金什么的,都相对较好,因此升学率一直都是第一。

在过去,确切的说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烟海一中的奖学金高,升学率高又是名声在外,还是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进一中,这样一中收学生的时候,就会按照成绩择优录取,如此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中收取的学生素质本来就高,高考的时候升学率自然是能保持第一。

在这种情况下,二中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为了争回第一,更准确的说是为了多跟财政要经费,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利用九年义务教育这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期,他们就在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而这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实验小班的建立。

有鉴于一中全市高考升学率第一的名气在外,又财大气粗,奖学金高高的,从正面争生源恐怕争不过,所以二中当时就取了另外一条路,就是走自主培养的道路,先从下游的初中部抓起。

也就是说,二中先不在高中部分的生源方面跟一中争,争也争不过,而是在关注高中教学的同时,又下大力扶持初中部,所谓的大小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小班其实就是重点班里的重点班,在这种小班中,因为一开始生源就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在平日里又会重点照顾学生,所以这种小班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是尖子中的尖子。

基本上像小班的前二十名,都能排在年级前五十名之内,而每年二中高中部下发到本校初中部的保送生资格,就是五十名。

一般这五十名保送生资格里,除了要照顾极个别权贵子女之外,其他都是按照中考前模拟考试的平均成绩来算的。而先前陈老师教训唐海潮,说他考进年级前五十名,就不再找他家长,原因就在这个保送生资格上。因为一旦这次模拟考能考进年级前五十名,那唐海潮就进入准保送生的名单里,只要接下来的两次模拟考他还能保持在年级五十名之内,那他就自动成为保送生,不必经过中考。

模拟考,比真正的中考还要难,而经过三次模拟考试的平均分来看待一个学生,很这种做法已经比单纯靠一次中考定输赢要强的多,毕竟三次模拟考都能进入前五十名的同学,可以排除极个别超常发挥走大运的情况,肯定各方面都很不错,起码学习能力比较稳定,这样的学生进入二中高中部,只要稍微加以培养,将来的高考一般都会有个好成绩。

二中就是通过这种自主培养,加大保送生资格,不断地为自己制造高素质的新鲜血液。正是得益于初中部小班的建设,进入九十年代的时候,二中高中部的高考升学率果然上了一个台阶,虽然还没有远远超过一中,但高考升学率基本可以跟一中看齐了。人们后来说起二中,也不再是把他看做一中之后,而是看做可以跟一中并驾齐驱的所在,而到了九十年代末,二中已经远远的把一中甩在了后面,重新夺得烟海市重点中学的老大桂冠。

但是,小班虽然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但这里的竞争是残酷的,在这个班级里,老师刻意人为的按照学习成绩划分阶级,就是一门心思给学生灌输竞争的思想。比如陈老师只在公开情况下公布前二十名同学的成绩,还不断的公开表扬前二十名同学,甚至后面黑板报上还有“你追我赶”的榜单,让大家自己找一个同学当追赶目标,写在“你追我赶”的榜单内,以此给自己,也给那个追赶人以压力。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们之间整天都在盯着自己以及别人的成绩,对于学习成绩差的人,自然就没什么好脸色,你一旦有什么题不会去问的话,对方如果会,就会先来一句:“切,我当什么呢,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啊”,而如果对方也不会,他就会说:“你这么能学啊,找这么难的题,我都不会。唉,比我用功多了,肯定平时很努力吧,可你的成绩咋就不如我呢?”

可想而知,像孙海东这样学习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人,在这个班是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的,他父亲当初就不应该把他送进来。另外,先前那个韩松之所以如此的势利,也不是天生就如此,还是被这个班级,或者说大环境给逼出来的。

十五六岁的少年人,此时还处在一个学习模仿期,世界观人生观什么的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上又是一种争强好胜的年龄,所以这时期的教导关键,应该是合理的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判别是非的能力以及一些健康的人生观。

比如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里,对于十五六岁左右的学生而言,此时注重的不是他们的成绩,而是他们的人生观跟价值观的健全,十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自我判断跟自我思考能力。

但国内就不同,国内一来是因为历史以及传统的原因,二来则可能是因为落后太久,受欺压的太久,又太渴望在短时间内追赶上所谓的发达国家,整个国家都显得急功近利,体现在教育产业上,就是尤其注重成绩,其他一概不论。这种注重成绩的做法,居然是从小学生就开始了,而到了中学时代,这种注重成绩的情况更加变本加厉,几乎成了一种畸形的状况了。

纵观这时期的整个中学时代,从初中到高中,考试与分数,几乎就是衡量一个学生好于坏的唯一标准!至于其他什么道德培养、才艺培养等等,都被弱化到忽略不见的地步。

就比如音乐课吧,居然只上到初二,到了初三就没有音乐课了,让给其他课做复习用。小学时候还有的思想品德课,现在更是变成了必须学的主课思想政治课。这思想政治课就跟洗脑差不多,但又枯涩难懂,而且里面很多涉及到时事政治的内容还变来变去,倒是适得其反,让人很是反感。

比如去年课本中还说什么帝国主义,现在就变成了资本主义最后阶段,原来说什么国有跟集体经济为主,其他私有经济为辅助的补充,但现在私有经济又变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要变。

总之,思想政治课,唐海潮觉得除了里面的辩证法什么的哲学东西有点用外,其他都没什么用,而就算是要学辩证法,也应该到了大学或者高中以后再开始学,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真正懂什么矛盾论呢?不都是死记硬背么。

又所以呢,初中就开设政治课,这种洗脑方式并不成功,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等大家都大了,会思考了之后,除了对政治课里的辩证法之类的还觉得有用之外,其他的一概都是不屑一顾了。

十六岁,应该是花季的年龄,本应该是激扬的,是冲动的,本应该在一种宽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但就因为学校过于看重成绩,反倒是压抑了大家的这种少年人活泼的天性,把大家都变成了变态的学习机器。而且这种变态不但是初中就结束了,到了高中还要继续变态下去。

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那些像孙海东一样学习跟不上的同学,就会得到学生跟老师普遍的歧视,最终不是在自卑中更加的懦弱,成为一种绝对的弱势群体,就是变成一些像张炳云那样的不良少年,用伤害他人的手段发泄他们的愤怒。

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让孙海东提高成绩,让他也进入好学生的圈子,他是不是也会变成韩松样的学生?这对他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那可说好了,唐海潮。”丝毫没看到唐海潮的疑惑,孙海东还在一边兴奋的直搓手,语气还有些颤抖,“我,我的未来,可都靠你了啊!你可不能骗我!”

“啊?”重新看到满眼放光的孙海东,唐海潮笑了笑,“怎么会呢,骗谁也不能骗你啊。”

看到对方这模样后,唐海潮内心再次摇头。

唐海潮明白,这种应试教育的情况唐海潮无法改变,毕竟大环境如此,国家也是进入九八年以后,高校中引起了一番新思维的大讨论,才慢慢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而在这之前,特别是九三年,任何敢于挑战应试教育的人,都死得很惨,除非你不想要学历跟文凭了。而在目前的中国,没有文凭,你自己又没钱没关系的话,就什么都不是。

自己是个重生者,有着知道未来走向的优势,或许可以不看重文凭,但对孙海东这样的人来说,文凭却是一个有着无比诱惑的香饽饽。

“还是算了吧,既然他喜欢当好学生,就让他当一次吧。而且让他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不管怎么样都是有好处的。人生难得几回博,至少在学习上拼搏一回,也能锻炼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