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釜底抽薪
作者:夏蝉鸣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518

话说孙策攻下颍川之后,便开始厉兵秣马。开 心 文 学 他地处曹cāo跟刘表之间,两人都算是袁术集团的敌人,孙策可谓是站在风尖浪口。

何况孙坚志向并不仅在于在袁术手下,他是有自立之心的。短短一年之间,孙策便是在颍川、陈还有他掌握着的汝南诸县中招募了一万兵卒。加上孙策自袁术处带出来的数千老兵,孙策手下竟是有了万余人马。

万余人马看起来不少,可是严舆仅仅是攻克柴桑一地便动用了七八万兵马。这一万多人,实在算不上什么。尤其是在面对刘表跟曹cāo的时候,一万多人,确实是少了些。

孙策其实一直很苦恼,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北上与曹cāo争夺兖州还是应该南下争夺荆州。要说黄祖shè杀了孙坚,刘表跟孙策有血仇,但是刘表的实力太强大了,蔡瑁所说的荆州聚兵十万攻柴桑绝对不是一句玩笑话。

相比之下,曹cāo的实力就要弱小多了。毕竟此时的曹cāo所有的不过是兖州一地,手下兵马最多也就是五六万的样子。虽然仍然比孙策强大,但是与刘表相比仍然是好了许多。

当然,就短时间而言,孙策谁都不敢惹。但之所以他会突然进军南阳,是因为他发现由于严舆的崛起,荆州对于东线的防御加强了许多。而他这边的防御自然就弱了不少,若能够乘机攻取南阳,那他的地盘就几乎能够扩大整整一倍。

更何况孙策知道了严舆正在攻柴桑,荆州的视线恐怕一时半会无法从柴桑离开,所以才是大举进攻南阳。

只是孙策没有料到严舆竟然这么快就攻下了柴桑,他虽然连下数县,但是最为关键的宛城却还没拿下来。

宛城便是现在的襄樊,地势较高,城池算是建在山上,不仅有着天然的城池,而且视野极为开阔,绝对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虽然由于防御重心转移,宛城兵马不过数千,但哪怕给孙策两个月他都不一定能够攻陷,何况现在严舆竟然是这么快就攻取了柴桑,孙策知道刘表定然会收缩防线同时援救南阳,所以只能遗憾的退兵。

只是孙策此行也不算白来,他劫掠了不少钱粮,对于孙策而言,他最大的问题就是钱粮不足。要知道,当初孙坚可是轻轻松松就聚起十万豫州兵,这说明豫州的人口还是很多的。

此番回转,孙策轻轻松松就又招募了一万军士。当然,豫州兵的战斗力实在是渣渣,要想这一万士卒能战,孙策恐怕要花费不少心思练兵了。

蔡瑁也没想到孙策会主动撤退,虽然轻松的收复了南阳,但是蔡瑁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些时间已经足够严舆在柴桑筑起防御,站稳脚跟,现在想要再攻取柴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孙策进军南阳间接的帮助严舆争取了时间,要不然真要有十万大军攻柴桑,他还真的会很头痛。

不过在稳固了柴桑的防御之后,严舆便是停下了扩张的脚步。因为在得到庐江柴桑之后,严舆便是要在这两地开展土地革命了。

严舆的土地革命总会受到一些抵触的,因为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之前在江东,严舆凭借的是初取江东的锐意与兵威。但是庐江乃是接收过来的,严舆在当地的威望远远不如在江东,所以这土地一开展便是受到了不小的阻力。

好在有周瑜在,周瑜是周异嫡子。周异是周氏族长,而周氏在庐江世家中,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存在。如今周氏的兴衰早已经跟严舆绑在一起,周异自然是要帮严舆这个忙的。

有了周异的安抚,庐江的世家便是消停了下来。当然,作为妥协,严舆也是任用了不少世家子。虽然严舆不想要形成世家门阀掌权的局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严舆真的完全站在世家门阀的对面,那么他所面临的将是无比艰难的局面。

完全依靠寒门子弟,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么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因为在这个年代,寒门之中有机会读书明理人毕竟只是少数。能够读书的,大部分还是世家门阀的子弟。

所以,要解决这种世家门阀垄断人才输出的局面,还是只有科举。虽然科举制度跟后世的公务员选拔一样饱受争议,但无论如何,这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要不然,每年的参加的人数也不会如此之多。

世家门阀是每朝每代的大蛀虫,甚至正是因为有了世家门阀,才会养成后来国人先有家后有国的思想。如果能够开创一个朝代,无论这个朝代能够延续多久,严舆希望世家门阀不要出现在政治舞台之上。

当然,在世家门阀的天下中,严舆的这个想法一旦暴露那就是众叛亲离的下场。所以即便是最得严舆信任的周瑜,严舆也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

当然,这并不影响严舆要创办科举制度的决心。严舆现在的招贤馆其实便是面向广大寒门子弟的,只是招募的都是一些学有所成的寒门子弟,如果能够让招贤馆拥有教育的功能,那么便相当于自己培养了人才了。

对于这件事情,严舆没有找张竑也没有找张昭,他找的是盛宪。盛宪如今年纪大了,虽然说仍然担任吴郡太守,但其实江东现在承平,他的事情其实并不多。

严舆在见到盛宪之后,说道:“江东初立,人才匮乏,我打算开办公塾,招募大儒,广招江东子弟入学。宪公觉得可否?”

作为学习孔孟之道的大儒,盛宪对于文教方面当然是很赶兴趣的。

尤其是随着年纪逐渐变老,盛宪对于政治的热情也越来越淡,人一旦没有兴趣爱好,rì子过起来就很无聊了。虽然还能做学问,但是一味做学问也是很枯燥的。所以盛宪听到严舆所说,当即便是眼前一亮说道:“安邦有教化子民之意?大善,不知有何具体打算。”

“将招贤馆改为公塾,除了儒学经典之外,经世致用之术也要重视。学成之后,统一测试,通过测试者,即可举官。不过称之为实习官,实习期为三年,三年内表现良好,即可转为正式官员。”严舆将大致的想法说了出来,这是他考虑很久之后归纳的。

当然不止这么几句,严舆专门找人帮忙抄成了一卷帛书,说完便是将帛书递给了盛宪。盛宪接过严舆的帛书细细的看了起来,越看,盛宪的眼神就越亮。

“安邦可是要成立江东之太学?”汉朝其实就已经有了国立大学——太学,太学毕业的分为甲乙两科,甲科为郎,乙科为吏,必须是由郎或者吏出身才能够在汉代为官的。

当然,想要进入太学学习可不那么容易,是要地方的举荐才能够进入的。而世家门阀所掌握的正是推举入太学的资格,严舆志在废除这个制度,所以他可不是想仅仅成立一个太学。

“是,又不是。”严舆摇头说道:“孔圣人曰,有教无类。太学虽好,但能入太学之人毕竟太少,而且近来徇私舞弊太多,太学之制需要变革。”

“哦?如何变革?”太学可是朝廷才能开办的,本来盛宪就以为严舆的胆子够大了,没想到严舆竟然还不满足于复制太学制度。

“入我江东太学,无需举孝廉,只要识文通理即可。入学者可自选科目学习,由大儒统一教授,每季一考,成绩优异者可获得食宿全免。暂时以两年为期举行一次大考,取成绩优异者为实习官。”严舆说道。

“无需举孝廉?!”盛宪看着严舆,他没想到严舆的手笔竟然如此之大。世家门阀掌控的就是举孝廉的权力,严舆这一手,等于是直接将世家门阀垄断人才输送的权力一下子给打破。

“正是,优胜劣汰方能选出最具有才干之人。”严舆说道。

听到这里,盛宪再也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在房间里不停的踱步,过了好一阵盛宪才说道:“那担任考核之人权力太大了。”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掌管人事的部门权力都非常之大。严舆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并不担心,只是摇摇头说道:“并非如此,考核之人并不固定。每次考前由我亲任,最终我还会任意抽查,若是有徇私舞弊者,定然严惩。”

“没有固定人选?”盛宪松了一口气,不过即便如此,权力还是非常大,只是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了。盛宪再度坐了下来,陷入沉思,他在思考严舆太学改革的可行xìng。

“宪公细细思考,若是觉得可行,此事便全权交给宪公了。”严舆知道,要站在天下世家门阀的对立面,必须是要一定的魄力的。他没有逼迫盛宪,只是说了一句后就起身离开。

而盛宪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严舆的离开,他只是有些呆滞的看着地面,嘴里不时蠕动,似乎在自言自语的说这些什么。

虽然严舆现在距离统一天下还不知道有多久,但是很多事情必须要一开始就做。严舆必须要一开始就让自己的利益集团里充斥着寒门的势力,不然一味的让世家门阀势力增强,到最后严舆根本不敢得罪世家门阀的话,那这件事情就做不成了。

当然,无论盛宪做不做,严舆都会找人来做这件事情的。好在几天之后,盛宪找到了严舆,然后答应了严舆。严舆当即大喜,握住盛宪的手说道:“既然如此,我便任宪公为我江东太学第一任学官。”

“安邦你可真会给老夫找事做,此事一有差池,老夫在天下便无立足之地了。”盛宪苦着脸摇头笑道,老实说,要不是盛宪自己就是寒门出身,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淌这趟浑水的。

严舆笑了笑,要不是知道盛宪寒门出身,他又怎么会找盛宪来做这件事情?

当然,办太学又还要改革,这件事可不是说办就能办的。前期准备至少都要相当一段时间,学院要修建,大儒要去请,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办成的。

为了让太学尽早开办,严舆尽量满足盛宪所需要的一切。江东臣子见到这个样子都明白严舆是要盛宪干一件大事情,但究竟是什么,暂时还没人知道。

土地改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太学在准备阶段。严舆集团在猛然攻陷柴桑之后并没有锐意进取,而是进入了一段韬光养晦的阶段。不知不觉之间,严舆便渡过了公元1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