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许昌新政(二)
作者:左手流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824

一行四人下了马车,匆匆上了皇宫的台阶,一路上更不打停,直往刘协的御书房内奔来,此刻,御书房内,除了刘协之外,更有两人一左一右,与刘协呈品字形而坐,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御书房内的中央竟加了一张方桌,只见桌上玲琅满目地放着各式各样的早点,而这三人正自吃喝!

杨彪等四人由宋九引着进了御书房,乍见此番景象俱是一愣,刘协身边的两人他们都是认识的,一个是曹操旧部尚书令荀彧,这本就在杨彪的预计之中,可当他看到另一个人时,心头微微一惊,因为这人正是吕布麾下的首席军事,陈宫,陈公台!

刘协见众人已经到来,忙起身笑道:“各位也一定没有吃早饭吧!来,来,都坐下!”

椅子是事先就准备好了的,显然刘协也料定这一纸急诏必定会让这些大臣连脸都来不及洗,所以早早地备上这一桌的早点,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趁此时多吃点,这样肚子才不至于饿得很快,因为接下来刘协要开的这场会议会很长,他花一夜时间整理出来的资料当然也够这些大臣们看上一阵的了!

杨彪和孔融满心困惑地坐下,而杨修和祢衡倒显得颇为潇洒,两人坐下后,也顾不得与陈宫,荀彧打招呼,便狼吞虎咽起来,毕竟他们还年轻,生理消耗要比在座的这些中老年人强得很多。杨彪见状,也只能勉强吃点,毕竟天子的面子是要给的!

约莫过了刻钟,刘协见众人也都吃得差不多,这才令宋九撤下早点,而他的脸色也随着早点的撤去慢慢地变得严肃,只听他淡淡地道:“今天一早,将大家急诏过来,有两件事!”“第一!”刘协指着荀彧和陈宫笑道:“从今天起,这两位将会与诸位成为同僚!”说罢,刘协当先站起:“来,大家认识一下!”

杨彪等人见刘协站起,也纷纷起立,而荀彧与陈宫也站起身,其实众人都是相互认识的,也只是简单地拱过招呼了!

刘协重又坐下,他咳嗽一声,郑重地道:“这第二件事,也是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说罢,就见宋九从御案后捧出厚厚的一叠书简放在桌子中央,成一山型坐落,众人俱是不解,只听刘协淡淡地道:“诸位,传阅了看看吧!”

众人见刘协发话,各自从中抽取一份,便细细看来,刘协眯着眼睛靠在椅背上,只见众人拿到竹简先是一愣,随即便似乎陷入沉思,不,应该是仔细阅读了,转眼间已经过了半个时辰,在这半个时辰的时间里有人蚕眉难舒,有人深思不解,当然,也有人双眼之中放着一丝精光,刘协只是微笑不语,收集着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他需要从这些细小的面部表情中探知这些人对新政治的态度!

时间又过去了半个时辰,桌上的竹简已经全部被打散,荀彧手中的竹简已经轮换了不下十次,当然,不只是他,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顺势对调过手中的竹简,而他手上的这一篇就是最后一篇,他不禁长长地舒了口气,这些书简上的字看得他颇为劳累,有很多字甚至需要他自己去辨认,去猜想,可见这些都只是刘协随性而书的底稿,自己昨日与刘协商谈改变大汉的政治,本只是一个建议,也不曾有多大指望,却不想刘协竟在一夜之间整理出了一套新的制度,而且思路清晰,紧密,这不得不让他刮目相看,只是他却不知道,刘协昨夜一晚都可谓极其用心地书写着每一个汉字,这可是他穿越到大汉以来,最用心的一次,也是字数量最多的一次,原本他还想就将这些作为正规文档发布,可他却不知道在荀彧这一众大臣的眼中,这只是一份底稿,甚至还是一份需要仔细辨认的底稿!

祢衡和杨修年轻力胜,目力又好,所以两人是最先看完的,接着才是陈宫和荀彧,然后是孔融,刘协一直等到杨彪也放下手中的书简这才微微一笑,正了正身道:“诸位觉得如何?”

沉默,刘协这一问,诸人都沉默了,这书简上所写的东西他们闻所未闻,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些只让他们看得是云里雾里,所以一时间倒也难以发表什么高论!

对于这样的反应,刘协并不讶然,在这个三国时代,任谁看到这样一份资料只怕都会呆上一呆,因为这竹简上所写是三省六部,大唐朝的行政机构,也是刘协昨天苦思冥想了一夜的政治体系,当然,刘协选择唐朝是有他的原因的,大唐朝疆域辽阔,富庶强大,被称为礼仪之邦,至使许多边陲小国都俯首称臣,可见其影响,而这种影响就是这种政治体系的产物,在唐朝初期,李世民就是制定了这种政治体系才会有贞观之治,才会有大唐盛世,这是其一,还有另一个原因却是来自于刘协本身,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何其之多,可他也只有对三国,对大唐可以说得上比较理解,所以这也是促使他选择大唐的必然结果!

既然说到三省六部,也许各位看官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这里左手有必要交代一番,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当然,这里左手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番,刘协用数十书简方才写成,自然极为详细,而这数十书简中却有一篇让诸位大臣都有些困惑,那就是三省之间的关系: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凡中央各部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认可以后,方送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认为批答不妥,也可驳回修改。

这就是让诸人困惑的地方,自古以来,君权为重,虽说有大臣议事,但在最后拍板定案的还是皇帝一人,只不过皇帝是与臣下商议,臣下可以提议,却不能直接反对,而这里所说的“门下省如认为批答不妥,也可驳回修改”,却让众人大跌眼镜,因为这就是说如果皇帝的决策与门下省的决策出现差异,门下省可以驳回叫板,也就是说这皇帝虽说是这天下的统帅,但这天下却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当然,睿智一点的都可以看出,刘协这么做就是为了集思广义,可是如果真有一天门下省与皇帝之间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且对峙不下,那么此时又该听谁的命令呢?门下省?还是皇帝?正所谓蛇无头不行,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敲定主意的人,这最终将会演变成一个烂摊子!

就在众人沉默之时,荀彧忽然站了起来,他是政治出身,在曹操身边时,就是专门负责这些事情,所以他比任何人的反映都要快些,也是第一个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关系理清的人,当然,他也看到了这三省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合作底地方,而这样的好处无非就是不让一党独大,让帝权稳固,而同时又能集思广益,发扬集体智慧,所以在他心中,他是十分佩服刘协的,能架构出这样大胆,这样紧密,这样远见的政略,确实不同凡响,不过,他亦看出了这种政略的弊端,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帝诏与门下省发生对峙,那该如何,所以他当下也不犹豫,率先站起,拱手道:“圣上,臣有疑问!”

刘协微微一笑,能有疑问才说明这群人是真真正正用了心思去看了自己所写的东西,所以忙道:“但说无妨!”

荀彧领命,沉声道:“臣想问,万一门下省与圣上的诏令发生冲突,那么这决策将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刘协当然想过,这可是和他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所以当下便道:“很简单,如果门下省的决策与朕的不一致,那么就集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会议,按票决定!”

这就是公共表决,民主自由,刘协说出来简单,但在座的这些人无不色变,他们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左右皇帝的决策,所以突然间心中竟隐隐腾起一股兴奋,这种政治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但却是十分向往的,荀彧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他万万没有料到这么年轻的一个君主居然会有如此的胸怀,不过与此同时他的脸上也闪过一丝忧虑,因为有一个更重要的疑问他尚未说出口,却也不好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