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家仇国恨民族气(4)
作者:未知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68

4赤峰岭,日军官兵问情报部门是什么吃的

日军在米峪镇惨败后,又迅组织了3多兵力,从静乐、古交、文水3路出动,向米峪镇扑来,进行大规模报复。****日军的合击又扑了一个空。

日军华北司令部断定,贺龙的主力离米峪镇不远,命令这3路日军迅占领有利地形,伺机与八路军358旅决战。

军事家们对作战地形的看重,总是比生命还重视。当贺龙把主力部队集结到赤坚岭一带时,日军的目光也盯到了这一战略要地。

说起赤坚岭,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赤坚岭,赤坚岭,

三千九百弯,

弯弯绕到顶,

顶上一把关,

鸟兽难过岭。

这段民间形容赤坚岭的话,一点也不假。赤坚岭山高弯多,真是山岭插云端,一弯一弯绕到顶。

194o年6月21日,当日军现赤坚岭已被八路军占领,便又新增4多兵力,争夺这一要隘。日军这4人马,分3路而来,柳林出的日军,约2人;孟门出动的日军,约15oo人;大武出的日军,约14oo人。再加上静乐、古交、文水3路日军约3人,此次日军向赤坚岭扑来的,足足有7多兵力。

日军在晋西北疯狂进攻,现在又争夺赤坚岭,企图南北互相呼应,对八路军分进合击。贺龙分析说:“在战役初期,日军系有计划准备行动,我应暂避其锋芒,采取避强击弱,战役末期,再寻有利条件消灭日军一路,较为有利。”

6月21日晚,358旅主力主动撤出赤坚岭向清凉寺转移。

715团5连、8连留在赤坚岭北面沿弯路线上,2团5连、8连留在赤坚岭南面的沿弯路线上,以游击战迟滞和消耗日军。

6月22日,由大武向赤坚岭前进的14oo多名日军,携带迫击炮3门,山炮3门,于下午4时到了赤坚岭北面。八路军715团5连、8连早就占领了北面在利地形,向日军以猛烈火力射击,一下子就毙死了日军3o多人。战斗持续了1个多小时。日军在炮火支持下,向5连、8连阵地猛攻,而此时,5连、8连已节节阻击,交替掩护,撤出了战斗。就这样,日军的无数弹药无为地消耗了。

与此同时,在赤坚岭南面,八路军2团5连、8连也正在与由孟门出来的15oo多名日军激战,消耗了日军弹药无数,毙死日军4o多人后,当晚转撤安家庄、刘家会一线,向清凉寺靠拢。

贺龙把主力撤出赤坚岭像一个悬案,不动声色地珍藏着,给即将消灭7多日军埋下了伏笔。

6月23日拂晓,从柳林、孟门、大武出来的3路日军都越过赤坚岭,全部占领临县之后,立即经安家庄、王家会、窑坪3个方向向清凉寺寻找八路军主力。

是时,358旅旅直在清凉寺,715团在师庄、宜宜沟地区,2团在穆家坪、张家坪、化石里一线,716团和独立支队转移到太平村以西,监视白文镇、窑头等各路日军的动静。

一切如贺龙安排一样,当日军过了安家庄、刘家会,八路军立即从清凉寺、师庄、宜宜沟、穆家坪、张家坪、化石里向赤坚岭急行军,重新占领赤坚岭。

前面4日军过赤坚岭,只遇百来号八路军,静乐、古交、文水3路日军约3人毫无准备地向赤坚岭前进,计划向清凉寺扑来。

黑压压的日军全部低着头,气喘吁吁地在赤坚岭上爬着,这号称“三千九百弯”的赤坚岭,抬头望天不见天,见得只是士兵的后脑勺,低头看地不见地,见得只是士兵的脚后跟。

正当3日军全部气喘吁吁地进入赤坚岭的设伏圈时,随着各部队指挥官的一声“打”,八路军的步枪挥了威力,打得日军顿时大乱,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即便是天皇降临,战神再现,也无法解救被围困在赤坚岭的弯道上。一个下午时间,日军全部被歼灭。

八路军迅打扫战场,赤坚岭安静如昨。刚刚生在赤坚岭的战斗,如同电脑被格式化的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边3多日军被歼灭之时,那边4日军扑到清凉寺,却连八路军的一双破鞋都不曾见到。很多日军官兵怨声载道起来:“我们的情报部门是干什么吃的?说八路军主力在赤坚岭,我们没有见着!说在清凉寺,我们还是没有见着!”

于是,日军决定原路返回。

日军骑兵中队有一个上士文书,叫中田阿木,他边走边对中队长中田秀朗说:“我看过中国的一部小说,叫《三国演义》,小说中,兵不厌诈,可伪歼之。我觉得八路军此时可能设伏在赤坚岭上。”

中田秀朗也看过中国的《孙子兵法》,里面也有一句“兵不厌诈”的话。他听了中田阿木的话,不知不觉打了一个寒战。秀朗队长把自己带领的3oo名骑兵,特意与其他日军慢那么半拍前进。

6月25日中午,这支可恶的日军,长途跋涉地赶来,又长途跋涉地无功而返。这时,正如他们的上士文书中田阿木所料,全部完全被歼灭在了赤坚岭。中田秀朗中队慢半拍到了赤坚岭脚下时,看到的是遍岭横躺着的日军士兵,就像自己小时候看到的,日本四周海边被炸死的沙丁鱼似的,无穷无尽地排列着,有直僵僵躺着的,而多数是拘挛躺着的,可以想像当时的痛苦状。

日军华北司令部得知中田秀朗中队3oo多骑兵毫未伤地回来了,却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处死,以掩盖日军在赤坚岭一战之羞。

本书。首任军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