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第二九八章)大怀抱
作者:张丝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12

2009-08-1815:58

午饭后,有一时,精神上感到很痛苦,好象女人要生孩子之前的感觉。**到**走卧不安的。她呢,倒是悠闲自得地在网上浏览着有关李连杰的新闻和图片。那一刻,我感到我和她是被隔在两个世界了。她不知我的痛苦,我也不知她的快乐。而且,她看我的文章时,也时有误解之处。

最后我突然起来去找一本书看。这本书叫《中国书法思想史》,在它的扉页上还有我当初用毛笔写的这七个字的书名。看得出来,那时在学习八大山人的书法。

但是八大山人是救不了自己的。王羲之也救不了自己。智永也救不了自己。孙过庭也救不了自己。这个世上除了自己,就没有人能救得了自己。只有自己理智、坚强、自信、热情地活着,比什么都强。

但我不知道上午为何会有那些灰暗的想法,也许是回光反照——是那种思想死亡前的最后挣扎。但是现在,我是彻底获得了新生了。

我找这本书,为的是专门找他评价孙过庭书谱的一节,我想看他是如何说的。

当然,这一节是存在的,但是在整个一本书中,所占的分量实在是太少,微不足道。

但是对我来说,也算够了。我感到我的那些不好的思想好象奶油一样,在读过这些文字以后,开始慢慢溶化,变成液体、气体,直到不复存在。

其实,现在叫我回忆这些具体的内容,我也说不出来,但我知道,有两点它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是,孙过庭的一大贡献,是他把人的思想、灵魂、精神、性格、心理、心情等等这些表面看来和写毛笔字不大相关的事看得很重。相反,在整个书谱中,除了用诗意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类似什么“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的话之外实在没有太多的技巧的说明。

二是,虽然他生在崇拜王羲之的时代,并且是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对王羲之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敢说“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这样的充满自信和简直是蔑视权威的话。

从这段文字是摘取精彩之处如下:

他之撰《书谱》的初衷,显然是有救积弊的大怀抱了。

清初孙承泽评价孙过庭书法时说:“唐初诸人,无一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书谱》最重要的贡献是确认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它“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书谱》中最精采的部分,就是确认并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心理依据,从心理上将艺术与实用的界限了然廓清。美好的书法,只有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创作出来,这便是他之所谓“五合”。

孙过庭过人之处,还在于尤重精神。他指出书法的美妙,在形式上的千姿百态,是书法家将一己的精神融于外己的“自然”才创作出来的,而非仅凭技巧所能完成,此即他之所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笔有由”。动笔创作的根据,一是技巧法度,次是神合“自然”,因“智巧”之优,而表现为“心手双畅”,否则便是虚动、无由。唐初笼罩在学王、尊钟的风气之下,孙过庭有些见解,实在是很透辟的,放在那个时代,无异是空谷足音。他说,书法创作要在“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使心手无间,倘能如此,即使“背羲、献”,“违钟、张”,也能无失而工。不必尽以羲献、钟张为唯一归宿。“殊姿共艳”、“异质同妍”,审美批评的标准,多元化了。这种不以一家为归宿的思想,有助于拓开道路,创造多种多样的风格,所以他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便以为姿。”又说:“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澹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峰芒。”简言之,即由法入手,出于情性,合于自然,各尽其美。

这里的关键在“由法入手,出于情性”八个字。可以说是指出了书法创作时出帖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创作的关键。

原来如此,关键在于出于情性。关键在于情性。情性就是性情。这是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储备最多的金矿。看来,创作并不难,难的是突破这些鬼打墙一样的千百年来古人今人所弄的各种既玄虚又迷信的思想束缚。

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临了一会儿帖,又自己随便写了一些字。我感到,我也可以写得比他们好,我也可以超过他们,而且我这些年临帖所积累的势能已经到了喷薄欲出的程度了。

既然这样,我还等什么呢?就象我第一次自己申请QQ时,我那时根本没想到会有今天的规模。可以预见,如果从现在开始行动的话,一二年之内必有大的突破。

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如果我们不在这件事上杀出一条血路来,前途堪忧。如果这条路走好了,必是柳暗花明。

这样想时,我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她也给我申请了淘宝以及51空间等等。

在今年之内,争取实现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前走。我们有信心立足现有条件拼出一个光明大道出来。

但是因为天气闷热,她直说透不过气来,现在她倒是沉沉睡去了。</li>风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