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郑板桥教子
作者:书凡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24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郑板桥,到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虽老来得子,可从来不溺爱。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不断抄录很多诗词、民谣寄回家中让小宝读。比如“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背记着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就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立即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向妈妈哭诉自己饿了,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着他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后来,郑板桥身患重病,几经调治,不见好转,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儿啊!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儿子当面不敢违拗,只得答应了。

不多会儿,用人来报,“老爷,少爷说他不会做呀。”郑板桥说:“他不会去问一问厨师么,唉!今后非饿死不可。”用人把郑板桥的话对他儿子一说,他儿子马上去请教厨师。快到吃饭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儿子到底把馒头蒸了出来,连忙装满一托盘,边进房边高兴地叫“父亲”,谁知走近一看,大吃一惊,父亲已紧闭双目了。

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墨迹还未干呢。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儿子这才明白了父亲临终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

郑板桥临终教子的做法,才真正是为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人们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其给儿孙多留钱财,不如大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有真才实学、有独立谋生手段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