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庄哲学
作者:书凡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23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老子寄胎于玄妙王的女儿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再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再看这孩子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又叫老子了。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

承继并发展老子的哲学,另外一位人物同样浑身萦绕着一道光环,并且名垂青史,他叫做庄子。

庄子名周,生于宋国蒙地(今民权县)。先世原为楚国贵族,庄子的父祖辈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迁居宋国蒙地,从此落泊为民。庄子个性有点怪,他传承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从不追求名利,发誓一辈子不做官。司马迁说他当过蒙地漆园小吏,但《庄子》一书了无痕迹。庄子是个精明人,工于技艺。为了养家糊口,他不仅编卖草鞋,还会做漆器、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生计。尽管如此勤劳,生活仍然穷困窘迫。住的是“穷闾陋巷”,瘦的如“槁项黄馘”,连见魏王时穿的都是打了补丁的粗布衣,经常缺粮断炊,有时向监河侯借米下锅。穷到这种份上,他依然不违初衷。

然而,处在列国竞相养士的庄子,不是没有“一朝直上青云路,锦衣还眉扬气吐”的才干和机遇,像他那样的拔尖人才,只要肯出山,绝对能像孟子、惠子(惠施)那样,成为食禄千钟的士大夫。庄子追求精神自由,自甘淡泊。楚威王曾经聘请庄子为相,不过他对楚王的诚聘不但不拜谢,反而感到蒙受了奇耻大辱,几乎是大发雷霆了。庄子该不该应聘?态度是否有点不近人情?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庄子身上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之水是何等的洁净、明澈。正是这清泚的文明之波,溉泽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庄子虽未登过官场高位,却以六根清净之仙风道骨受人尊崇,被历代贤达俊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而对于当今那些把权力视作美酒疯狂啜饮者来说,他们是无法走近庄子了。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形式写出的,这样它就浸入了文学的圣域。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最为生动优美,最具有个性化特征。庄子活了83岁,历经了周烈王以后四朝君王,其间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可能都顺顺地做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大都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然而,庄子至今还享此殊荣。

①《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

②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评价庄子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