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梨花树下显真龙
作者:秋亭      更新:2019-07-25 09:23      字数:2452

朱棣惊愕坐起,一把抓住道衍:“你到底是什么人?”道衍揭开了人皮面具,朱棣又是一惊:“我好想在哪见过你。是在。。。”

“皇宫之内,与太子殿下评论书法。”

朱棣回过神来:“原来是道衍师傅,刚才的话断不可妄言,小心招来杀身之祸。”

道衍双手合十:“皇者,使王天下者。要遵循的是天道循环,上天注定要你当皇帝,你想躲也是躲不过去的。”

朱棣吓得想立刻压低道衍的声音,他急忙召回张玉,说道:“命令部下前进五里,不许任何人打扰,我要这位先生帮我算算命。”

望着瘦削枯骨,又须发皆白、仙气通灵的道衍,朱棣还有些将信将疑,心想此人是不是父皇派来测试自己的,又是或监督自己的,只是来回踱步,满脸狐疑的不作言语。

道衍也早就看出来朱棣的这种担心,然后说道:“殿下既为有为之君,若恰逢风云际会,就需要能臣辅助,那你我此时君臣际遇,可不就是一场缘分吗?”

朱棣背对着道衍说道:“既然先生有报效朝廷的宏愿,那当真是我大明之福气,我念你人才难得,刚才的话我就当没有听见。如果由我来引荐,可保先生位列朝臣,官运亨通。”

道衍轻飘飘的说道:“贫僧的朝廷可不在金陵。”

朱棣若有所思,然后叹息一声,从袖口抽出一张银票,放置于道衍的摊位上,说道:“如果不想为官的话,这里是十万两银子,算是我给先生的香火钱,建个寺庙好生服侍佛祖吧。”言毕,朱棣欲要转身离去。

忽而听得火石铿锵摩擦之声,转首一看,道衍竟然将十万两的银票付之一炬。朱棣急忙走过来,说道:“先生,这是干什么?”

道衍淡淡的说道:“银子我已经孝敬给佛祖了,可我这一身的才华,还在等待依靠真命天子来施展。”

朱棣似乎明白了此人的真正用意,心想:此人不恋官位,不贪钱财,却胸怀气吞山河的大志,而我朱棣又何尝不是如此?渴望建功立业,可现在天下已定,我这一介武夫,除了骑马游猎,也无甚大用,唯有抚刀自怜了。

朱棣明知故问:“那先生的真命天子是谁呢?”

道衍双目炯炯发亮,铿锵有力的答道:“正是现在的燕王殿下,今后的大明天子。”

朱棣似乎有些得意,问道:“何以见得?”

道衍侃侃而谈:“当今圣上承天道而继承皇朝大统,盛威明君,可策天地。如今朝中局势,皇上一则清除功臣勋贵,一则改组内阁大权独揽,强干弱枝,可一旦龙驭归西,幼主即位,则主政者无力,朝中又无可用之人,均衡之势打破,各地藩王到时无不蠢蠢欲动,试问有谁能与燕王争雄逐鹿?”

朱棣即愤怒又好奇:“混账,我父皇龙体健壮,必定福祚永享。就算父皇他老人家上了年纪,也有久经历练的太子殿下监理朝廷,何来幼主之说?”

道衍说道:“当今圣上刚愎雄才,处理政务愈发残忍暴戾。太子殿下生性仁爱敦厚,在此圣严龙威之下,若日夜案牍劳神、担惊受怕,怕是无法久困难支,无法长寿。贫僧历代行医施药,是看的清楚的。”

朱棣想起了在京城临别之际,朱标泪洒衣衫,朱棣确实看到了他困顿倦累之意,甚至还有咳血的症状。可朱标告诉了朱棣,这一切他都没有让父皇知道,朝中局势复杂,为了不辜负父皇的期待,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并叮嘱朱棣要好生戍边,勿要招惹朝中是非。回忆至此,朱棣也不禁双目含泪。

朱棣拭泪说道:“太子殿下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确实辛劳,必有天佑。可我相信父皇会统揽全局的。先生,刚才的那番话,就在此刻随风飘散吧。如若先生不弃,可否愿意与我一同北上,不瞒先生说,小王也是崇尚佛法,我大都庆寿寺还缺一位住持,小王希望来日还可多想先生请教。”

道衍敏锐的察觉到了朱棣的心思,其实他有心想当皇帝,不然就不会让自己口出狂言,还愿意带自己北上大都。道衍也知情识趣的说道:“主仆一心,贫僧自当前往。”说完燕王搀着道衍的手臂,俩人详说言笑,一路北去。燕王派出使者向朝廷禀明,请求道衍随驾而去,后被朱元璋批准。

道衍知道此行而去,没有回头路,唯有心中赤城才可一往无前,到了北平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取得朱棣的信任。所以只要与朱棣单独相处,俩人就纵论时事,谈古论今,朱棣心中只要有大事,都要请教道衍的意见。

此后无论朱棣赏赐什么,道衍都尽皆散去给朋友以及燕王府的侍卫。朱棣也多次劝道衍还俗,还赐予房子美女,他也不肯。每日往返庆寿寺和燕王府,居于燕王府穿文人服饰,归于庆寿寺依然身披袈裟,斋菜青灯木鱼一样不少。

在旁人看来,这是异常奇怪的一对主仆,道衍寸功未立,朱棣对其却礼敬如上宾,还时常厚赏。其实他们不知道,朱棣在等一个机会,而道衍又何尝不是,纵使他们俩个也未互相言明,其实都心照不宣。久而久之,朱棣真的是无比信任道衍。

而反观京城,溥洽也因缘际会的结识了朱元璋。溥洽在国丧之后,久居京城,与各寺院僧侣探讨佛法,这吸引了朱标的注意,之后俩人相谈甚欢,朱标请求溥洽任职天禧寺住持,溥洽欣然应允。这日朱元璋前来天禧寺祈福,感叹自己对贪官杀戮过重,佛祖是否会体谅自己。而溥洽不仅不劝阻,反而赞同了朱元璋的做法,这让朱元璋心情颇为舒畅,而后就把溥洽认命为自己的主录僧。

溥洽此人也是殊不简单,他知晓了道衍的去处,就明白道衍意欲何为。不敢向朱元璋煽风点火,毕竟伴君如伴虎,稍一多嘴可能就身首异处。可他不断的向太子朱标提议,一定要杀掉道衍,以绝后患。朱标生性仁慈,只当是溥洽同门相轻,故意害道衍,况且没有罪名就枉杀自己弟弟的主录僧,不论作为太子和兄长名义上也甚为不妥。之后溥洽又曾多次进言上表,久而久之,朱标就以为此人心胸狭隘,不侍出家人的本分就妄言生杀,所以疏远了溥洽。直到建文帝即位,溥洽旧事重提,依然建言杀掉道衍。

远在北平的道衍,经朋友的书信来往得知,溥洽在三番五次的害自己,而道衍只是风轻云淡的一笑置之。宗泐曾经问过道衍为什么不去反击?

道衍说道:“皇上当年轻蔑于我,只当我是区区僧侣。他犯不上为了我这么老和尚,大动干戈。以皇上自负的性格,当年他看不上我,现在更不会把我放在眼里。而太子殿下是个仁慈贤明之人,又怎随意取人性命呢?况且他要动我,也得看燕王的脸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