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劫难(16)
作者:飞飞雨点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42

“海洋是迷人的,辽阔的和充满生机的。人类早已有能力登上了月球、并在不断地探索着遥远的星球。然而对人类生命摇篮的海洋却是知之甚少,海底世界更是缺乏深入研究。有些水生动物我们对它们十分陌生,不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更无法将它们分类。更有甚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已经灭绝、只能通过化石标本来认识的海洋鱼类,却仍然生存在海洋中,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室内一片寂静,丁教授开始讲那充满传奇的故事。

“深海的环境虽说是十分恶劣,常年是少光、低温和高压,这是它与浅海相比的劣势。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这又成了它的优势,因为常年少光、低温和高压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少。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在地球上一次又一次造成大量生命灭绝的灾难中,海底动物却奇迹般的幸存下来,空棘鱼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厅内十分安静,大家迫切地关注着故事的进展。

“1938年底,正是印度洋的捕鱼季节。在东伦敦港,有艘“涅尼雷”号渔船捕上一条奇怪的鱼,但并没引起渔民们的注意,因为这种事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这时有个叫拉蒂迈的女士正巧从码头经过,她是在博物馆工作,无意中看到了这条怪鱼。世界上竟有长脚的鱼吗?职业的直觉让她感到这是一条不寻常的鱼,她画下了这条奇特怪鱼的样子。回到博物馆后,拉蒂迈女士查找了所有鱼的分类目录,根本就找不到有关这条鱼的记载。她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目录中都找不到它的踪影,那道说它是现在还未认知的鱼类?”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她特意向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请教。当她拿出自己画的怪鱼图案给史密斯教授看时,他被这个图样惊呆了: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鱼,而是数千万年前已经绝种的――空棘鱼!原来,当时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这种空棘鱼早在7ooo万年前就从地球上消夫了。他们也是从化石中找到和认识了这种鱼,知道它们3亿年前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谁能想象现在竟然一条活着的空棘鱼就在身边,怎能不让人大吃一惊?拉蒂迈女士和史密斯教授马上赶到码头,可渔民们已经把那条活着的‘古化石’鱼吃掉了。”厅内一片惋惜声,成员们都为那条‘古化石’鱼的结局感到遗憾。

“出现这种局面,的确让他们感到有些无奈和遗憾,但并没有因此停止寻找空棘鱼的行动。史密斯教授分析:一条鱼不可能独自活上几千万年,这条鱼一定还有它的同类,也许就生活在这印度洋!他马上找人画了几千张空棘鱼的画象,并配有各种文字说明其特征,悬赏捕获者每条可奖一百英镑,火派人沿非洲沿海各地张贴。”

“史密斯教授找到了那可爱的空棘鱼了吗?”不知是谁问了一句,看来小小的空棘鱼一直牵动着全体成员的心。

“没有。假如你们了解历史的话,就知道那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兵荒马乱。尽管史密斯教授及时的贴出悬赏公告,可战争的枪炮声淹没了这个新现。而一直食用它的马达加斯加岛上渔民,根本就不知道悬赏空棘鱼之事,不然的话,他们的确会一笔大财。原来,岛上的人吃这种“古化石”鱼已很久远了,从祖先就已开始捕食了,他们照常按其先人的习惯,在餐桌上大食那‘古化石’鱼。对他们来说,这种鱼只是海洋中一种非常普通的鱼而已,没什么稀奇和特别的味道。”丁教授喝了一口水,接着讲下去:“直到1952年科学家才真正见到了括别已久的宝贝,之后人们捕获了1oo多条这种宝贝鱼,均来自马达加斯加西北的科摩罗群岛附近海域。”

“啊,太好了!”成员中出轻轻地赞叹声。

“空棘鱼”是因为它的骨刺又空又软而得名。空棘鱼的现,轰动了世界,不仅因为它在动物分类史上有独特的代表性,重要的是它代表着6生脊椎动物的祖先,是鱼类进化为两栖类的过渡类型,它给人们提供了生物进化史的一个活的见证。通过比较,科学家还现空棘鱼的标本与化石基本一样,这说明空棘鱼的进化度实在太慢了,几亿年如一日。于是它还获得了一个“生物世界的老顽固”的绰号。”

“空棘鱼的现,看到了我们对海洋,特别是深海认识的‘盲区’及努力的方向。对于海洋的认知和研究,不是一、二代人能够完成的事业,是非常需要象你们一样的年青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它是大有前途的!”

厅内响起一片掌声。

……

四大金刚不在楼下,那些内容昨天他们已经看过了,现正在楼上的工作室观注着最新的信息。

“你们注意没有,这海底的石头?”从传回的图象看,陈霞觉得这石头有些不同。

“石头?这石头能有什么不同?”海生不解地问。

“是的,我也关注到了,我感觉它好象有被人加工过的痕迹。”肖扬也注意了这个细节。

“的确有点象,每个石头都是形状规范,好象是被人严丝合缝地摆放在海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人放置的,赵欣不知道,但很明显不是自然的原因,形成的状态。

“这真是有点奇怪了,难到是一座沉入海底宫殿吧。”后知后觉的海生,率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会是传说中的大西国吧?”显然海生的观点,对陈霞也产生了影响。

“什么大西国,大东国的?”海生有点迷惑不解。

“先别下结论,观察一下再说。”这是肖扬一贯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