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皇帝认错亲耕(今日第二更!爆)求:‘收藏’‘推荐’!!!
作者:超级殳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18

张释之向文帝说道:“陛下,但不知您感到绛侯周勃和东阳候张相这两个人的人品如何?”文帝毫没有犹豫,随口答道:“这还用问吗?他们二人当然是那种忠诚可靠而又才干非凡的大臣呐!”张释之笑道:“陛下对您手下的臣子很了解嘛!可是陛下您既然明白周勃和张相这两个人都是忠诚可靠而又能干的大臣,也当然会明白他们两个人并不是逞口舌之才的人呐,可是您又为什么非要用一个啬夫这样的人呢?臣并非认为这样的人并无才能,只是觉得像周、张二人平时谈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可并不像这个小吏一样,口捷舌利,喋喋不休,如果陛下您对这样专以能说会道之人委以重任的话,臣恐怕陛下今后会被这些人表面的言辞所迷惑,从而对他们言听计从,这样的话,会坏了大事的。臣的愚见以为,像这样善于察言观色,以言辞取悦别人的人,就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所以臣以为,现在朝廷正当用人之际,应当多用一些脚蹋实地而又能干之人,不能单单只凭一个方面就重用一个人呐!”文帝听了张释之这一番话,沉思片晌,终于点了点头同意了张释之的要求。

在我国古代的帝王当中,文帝又是一个相当开明的皇帝。他即皇帝位之后,勤于政务,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规定就是在自己外出的途中,如果有臣子进谏的话,他也要停住车辆听取此人的意见。如果此人说的正确,那他就全盘听以,假如此人说错了,但此人的出点是好的,那他也不会怪罪,相反的倒会安慰一番。为了及时了解各地的民生和各地官员的政绩,他每年都会派重臣到全国各地去巡视。对于政治清廉而百姓们又安居乐业的地方官员,及时的给予升迁;对于贪赃枉法弄得民不聊生的地方官员则是严惩不怠。可是他毕竟是刚刚才登基,对朝廷里的官员们的分工弄得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理政的时候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来,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提醒他,而他也会虚心的接受,立即纠正,正是因为他这种虚心纳谏的优点,才为大汉江山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79年八月的一天,汉文帝临朝听政。处理完文武武大臣们的奏章之后,文帝又想了解一下国家大事。等别的大臣们都退了出去之后,文帝特地把左右丞相陈平和周勃给留了下来。文帝便先问周勃道:“周卿家,全国一年之间要审理和判决多少案子呢?”周勃竟然摇了摇头说道:“禀陛下,臣不知。”文帝又问道:“那全国一年收支的钱财又有多少呢?”周勃依然摇了摇头说道:“禀陛下,臣依然不知。”这个时候周勃的脸上开始变得有些不太自然了,因为虽然他诚实的作了回答,但心里还是觉得很惭愧,也急得冷汗直冒。文帝见周勃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上来,心中非常不快,但脸上并没有显出来,因为自己登上皇位全靠了此人的功劳。便转身问左丞相陈平这些问题,可是陈平并不比周勃好多少,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毕竟是陈平,从容的向文帝说道:“陛下,这两件事自然有专门的人处理,陛下如果想要问全国一年要审理多少案件,可以把廷尉叫来问一下;如果了解钱粮的收支情况的话,可以询问治粟风史。”文帝见陈平对自己的问题没有回答上来还把自己的责任推了个干净,颇有些不悦,便说道:“照宰相大人这么说,各司其事,那你们两位管哪些事情呢?”陈平看到文帝的样子并不慌张,依然从容不迫的说道:“陛下不知臣下才疏学浅,使臣得了一个因常怕失职而获罪的宰相,时时的感到不安,不过臣知道,作为臣子都有各自己的责任。而我们作为宰相的责任就是,对上辅佐皇帝明是非,顺四时即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对下则是安抚百姓,哺育万物使之茁壮生长;对外则是镇夷蛮,使之不敢轻犯中原,服诸候,使众诸假各安其份不敢稍存异心;对内则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职。陛下以为然否?”文帝听了陈平的话以后,觉得很有道理,禁不住的点头说道:“嗯,陈相说的有道理,非常有道理,方才是朕说错话了,错怪你们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帝王的兴衰史也表明,哪一个帝王如果重视农业展的,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们丰衣足食,那哪一个帝王所处的朝代则会国泰民安。而文帝就是其中的一个。公元年的178年的一月博士贾谊曾经专门上书文帝,说道:“如果一男不耕,就要挨饿,如果一女不织,就要受冻。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第一重要的。只有粮食多了,就可以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致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文帝看了以后很是感动,便对群臣说道:“家业,乃是国家之本也,不可荒废。”然后下诏恢复籍田制。所谓的籍田,就是天子、诸侯供支付祭祀祚费用的土地,规定天子千亩,诸候百亩。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由天子和诸侯亲自先耕自己的那份田地,称作天下耕田之始,尔后靠征用民力耕之。办法就是,天子和诸侯亲自执耒在籍田上,天子三推,诸侯五推,卿大夫则是九推,这叫做“籍礼”,以此来表示天子对家业生产的重视。这种籍田制,从西周以来,已经成了惯例,但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便没有一个诸侯再举行这种仪式了,直到了汉文帝登基之后的第二年才开始恢复。

这一天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文帝早朝的时候,文东武西,分为两旁站立,准备向皇帝奏事。可是还没有等到殿头官说话的时候,文帝先开了口,文帝满面春风的说道:“诸位卿家今日不必奏事了,朕今日也不办理朝政。”群臣听了以后都面面相觑,都弄不清皇帝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只见文帝脸上又换成了一副严肃的表情说道:“农业为天下之本,而治理国家也没有比抓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事情了,而现在正是耕田的大好时机,朕决定开籍田,亲自耕地,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底下的众大臣听到文帝这么说都暗中笑,认为作为一朝的天子,与平民百姓一起耕地,岂不有失国体?但眼见皇帝一脸的凝重神情,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谁也没有敢提出相反的意见来。o文帝领着诸位大臣来到了籍田里,早已站在那里等候多时的百姓们一见皇帝和诸位大臣已经来了顿时欢声雷动,跪在地上,高呼万岁。文帝对迎接的百姓们招手示意,然后直奔耕地里,伸手拿起耒耕起地来,而诸位大臣紧跟其后也耕了起来。贵为一朝皇帝的文帝虽然并没有种过地,但因为年轻力撞,还坚持了一会儿,可是那些平时养分尊处优的大臣们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老臣,他们哪里干过这些活儿啊,没耕了几下就累得呼呼直喘,显得十分的狼狈。文帝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大臣们明白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到他们平时所食用的粮食是如何的得来不易。等这个仪式举行完毕之后,文帝当即宣布,减天下田租之半,责令各地官吏尽量减少农民的徭役和赋税。并且决定从当看开始年年举行天子耕籍田。

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和他的父亲不太一样,他的父亲刘邦并不太喜欢读书人,而文帝却相当重视这些文人,其中和贾谊之间的一个故事就很有意思。

河南洛阳人贾谊,自幼熟读诗书,善写文章,在八岁的时候,便闻名于乡里,甚至在他所住的那所县城里都小有名气,在二十岁的时候,被廷尉吴公推荐给汉文帝任博士,一年后升为太中大夫。后因上书改革,遭到了周勃等人的妒忌和不满,经常在文帝面前诉说贾谊的不是,文帝还真的信了这些人的话,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可是在三年后,文帝忽然又记起了这个被遗忘的贾谊,很想再见见他,便派专人把贾谊召进京城。贾谊来到京城的时候,正好赶上文帝祭祀鬼神完毕,静坐于未央宫中的宣室殿。贾谊进到里面之后,向文帝行完了君臣大礼,便向文帝问道:“陛下,但不知召臣进京有何示下?”这个时候文帝并没有先回答贾谊的问题,而是拉住贾谊的手席地而坐,十分热情的和贾谊谈了起来。在当时文帝正好为了鬼神的事情有所怀疑,便想让贾谊来替自己解决这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