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大将心胸
作者:超级殳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01

乐毅所尝试的是一个大胆的、全新的战略,在军事史上,把军事政治统一起来使用,以攻城战代替攻城战,以政治战代替军事战,乐毅是第一人,因此,齐民大悦。而在莒城齐泯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为恐慌,他的臣民们纷纷责怪于他,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齐泯王被他的丞相淖齿抽筋而死。作为乐毅,实施这种战略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他率军攻齐,所向披靡,一战而下齐之七十二城,占领了齐国全境。而在齐国五年,居然连三座孤城也未能攻下,就不能不使人对乐毅的目的和打算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养寇自重,别有图谋,于是有人向燕昭王进谗,可燕昭王对乐毅是十分的信任,就把进谗之人杀死,并派使者向乐毅作解释,除掉乐毅的顾虑,让他按自己的既定方针放手去干。但过了不久之后,燕昭王就死去了,儿子即位,史称燕惠王。惠王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与乐毅有较深的矛盾,很不喜欢这个大权在握的外国人。

国王与将军的这层关系被坚守于即墨的齐军主将田单知道了,大喜,就对他的部下说道:“燕军必退,齐必复国。“部下听了之后很是奇怪,惊问其故。田单说道:“自古以来,哪有国王疑之于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的?”于是,他到处散布谣言,施反间计,说乐毅能在短时间内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难道几年的工夫还打不下莒城和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作准备,还说什么乐毅本欲自立为齐王,过去因不愿承担辜负先王之名而未敢轻动,现新王即位,乐毅大概就不会再有顾忌了。还说如果新王另派个将军来代替乐毅的话,恐怕莒城和即墨就危在旦夕了。这此流言蜚语如空**来风,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整个燕国全都传遍了,这就不容燕惠王不想念了,加上他本就与乐毅有隙。于是他就下令罢免乐毅的兵权,派骑劫为大将去齐国接替的职务,并要乐毅立即回国。

见燕惠王如此草率,他的丞相就劝他,李惠王慎重一些,说道:“乐毅乃是先王信任的大将,有大功于燕,现听从人言,就罢免他的兵权,天下诸侯闻之,就会谓燕国不能容人,以后还有谁会为燕国出力”燕惠王说道:“你能保证乐毅不会有异心吗?”丞相听了之后也不敢断言,所以也就不吱声了,因为这样的担保,谁也没有把握。乐毅被罢免的消息传到齐国之后,乐毅的副将甘昧对乐毅说道:“将军,功亏一篑呀,可是将军您又受不白之冤,奈何?”乐毅听了之后也是仰天长叹道:“我以前对古人有始无终十分不满,想不到现在却轮到我自己了。”接着又叹道:“可是我如回国的话,必死无疑。”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对甘昧说道:“我现在要去赵国,时久水清,事久众明。我不能就这样白白的死去,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真要背上不义之名了。同时,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我为燕国收复大片领土,也无愧于先王了。”甘昧说道:“可是将军走了之后,您的家人该怎么办呢?”乐毅说道:“我如回国,不仅我有性命之忧,而且我的家人也很危险,可是如果我去赵的话,燕王就不会把我的家人怎么样了,这叫内入则死,外出则生。”

于是乐毅把帅印挂在军营的墙壁上,自己只身前往赵国而去。赵惠王听说乐毅归赵,十分的高兴,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诸君。燕惠王听说乐毅归赵,十分的恼火,命人把乐毅的家人抓了起来,同时令乐毅的接任者骑劫全力攻齐。可是这个骑劫是个寡思少谋的人物。他接任乐毅的职务之后,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与争取民心的正确措施,施之以残苛的政策,把抓到的齐军削掉鼻子,挖掉眼睛,还挖齐之墓,暴尸于外。这就激起了齐人军民的强烈反抗,齐将田单利用这一有利于己的形势,以火牛阵的战术,在即墨城下大败燕军,骑劫被杀。见燕军大败,田单也乘胜追击,氢燕军全部逐出齐境,并全部收复齐国所失城邑,迎接齐襄王于临淄复位。结果乐毅与燕昭王十几年的辛苦全部付之东流。燕惠王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清醒了,深为懊悔,同时又怨乐毅离燕归赵,担心赵国起用乐毅。他乘燕军新败之机,给乐毅去了一封信,检讨自己的过失,又委婉的指责乐毅不忠,要求乐毅返燕。但乐毅决心已下,不可再改。他给燕惠王复信说道:“免身立功,以明先王这迹,臣之上计也。伍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是以沉于江而不化,所以离毁辱之诽谤,坠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措词温婉,语意诚挚,对他离燕去赵,作了有力的申辩,坦率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绝对不去当伍子胥。

燕惠王见乐毅态度坚决,又担心乐毅率赵军攻燕,只好释放乐毅的家人,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以示笼络。以后乐毅就身居赵国客卿,在燕、赵二国之间奔走,既不使自己背负不忠之名,也使得家人安然无恙,最后老死于赵。现在看来,乐毅作为战国名将,不仅有较高的军事战略才能,还善于把外交斗争和军事手段结合起来,把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结合起来,以取得民心,笼络敌国民众,这都显示了乐毅有很高的军政水平。另外,他深谋远虑,在谗言面前,沉着冷静。既不率兵抗上,又不口吐怨言,更不冒然回国以遭不测,而是然于他国,最后让事实说话,证明自己的正确与清白,比起伍子胥了,其智谋还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