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仙游记》第三卷52、邓子恢献策解决农村危机
作者:碧薇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61

中国农民是小私有者,从几百代祖宗传下来的,就是以户为单位的单干。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经过土地改革,农民们都有了自家的土地,他们精耕细作、省吃俭用,劳动热情非常高涨。勤劳致富,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土改后农民的心愿。农民作家赵树理说农民只有个体经济的积极性,的确是真知灼见。

搞互助组,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产品的分配权仍然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说,土地属于自己,种什么、怎么种还是自己说了算,自己土地生产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除照章纳税外全归自己。自己是主人,是“老板”。参加了互助组,组员们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确实能够解决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增加产量,对大家都有好处。因此,广大农民都欢迎互助组。

初级社是“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虽然土地的所有权还归农民自己,但是经营权和产品的分配权却归社干部了。也就是说,种什么,怎么种,农产品怎么分配等等,都是社干部说了算。农民自己只是每天上班,听候干部分派干活,由“老板”变成了“打工的”。因此,大部分农民,尤其是土改后生活变富了的农民,对入社都抱着观望态度:看入社后能增加收入,就入;否则就不入。积极入社的只是极少数的两种人。一种是土改后生活水平下降、卖掉一部或全部土地的农民,尤其是那些因为好吃懒做而变穷了的人。他们感到入社是绝处逢生,又遇到救命的“第二次土改”了,**、**真是大恩人;还有一种人,就是有些政治头脑的精明人。他们看到“共产”是大势所趋,这个社早晚得入,晚入不如早入。听**的话、跟**走,当个办社的积极分子,争取当上社干部。因此,他们宁可在经济上吃点亏,也积极带头入社。像后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关于他的迹历史后面再向读者详细介绍。

**动大办农业社,中央把建社指标分配给省,省再派给地区,再派给县,再派给乡,这样层层加码下压,谁敢怠慢。于是,乡和村干部只好依靠两种人当积极分子,用各种方法逼迫农民建社入社。

建社后,这些积极分子中的许多人当上了大大小小的社干部。他们入社的积极性本来就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积极性”,而是合伙平产的平均主义积极性。他们对先富起来的农民早就看着眼红,盼着“第二次土改”,阿弥陀佛,终于盼来了。新社一成立,他们就闹“平产均分”,揩中农的油:一是把土地的报酬定得低低的,有的地方规定土地和劳力的分红比例是“一三七,二二八,三年归大家”,即第一年三七开,第二年二八开,第三年取消土地分红;二是规定耕畜、车辆、大型农具一律折价入社,有的地方把农民的菜园、山林等也折价入了社。作价又低,归还年限又长,实际上是无偿剥夺。中农们祖传的十几亩、几十亩好地,全家几年间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攒了几个钱,买下的耕畜、车辆、农具,就这样几乎被无偿剥夺去,岂能甘心情愿?可是,逼迫你入社,不入又不行。于是,他们头入社就卖牲畜、车辆。卖不掉,就宰杀掉吃肉,劈了当柴烧。入社后,见到他们平素瞧不起的好吃懒做的人,有的居然成了他们的“老板”,对他们颐指气使,坐享其成,自己全家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被共了产,如何能咽下这口气?可是,大权在干部手里,阶级斗争的紧箍正套在你的头上,你有啥办法?只能消极怠工。也有被逼急了的,豁出去,就闹着退社。贯彻总路线,强行征购过头粮,逼迫农民搞入社大冒进,再加上水灾,这些天灾**一起压在了农民头上。农民生产消极,粮食减产,怨声载道、啼饥号寒,他们用各种方式泄不满,进行反抗,引起了社会动荡不安。仅浙江省的农村就生了多起农民闹退社、请愿、骚动事件。1955年初春,农村的形势已经非常紧张,春耕生产的准备工作已经受到严重影响。

1955年春季以来农村中出现的紧张情况,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粮食征购过多,一是农业合作化的步子过快。农民不仅被逼入社,还被逼卖粮。这样双管齐下,如何受得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主席和邓子恢有着不同的思路。主席的主张是,在粮食问题上向农民让步,减少征购数量,以缓和同农民的紧张关系,以便在农业合作化方面加快步伐,增加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用主席的话说,以减少粮食征购换来个社会主义。主席始终认为,只有实现农业合作化,才能增加农业生产。邓子恢的看法不同,他主张在合作化问题上向农民让步,以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他认为,造成农村紧张,当前最突出的因素是粮食问题,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合作化运动中的问题,出乱子主要是在合作化的急躁冒进方面。从这时开始,主席同邓子恢等在对农村形势估计和农业合作化方针上,意见分歧加深。

邓子恢对农民的心态和特点是非常了解的。因此,他一直主张合作化运动要照顾小农经济的特点,要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稳步前进。他主张,办农业社,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一是要有好的干部,懂政策,会管理,公道,能干;二是群众的觉悟,即他们看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自愿的入社;三是要适合生产力的展水平,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他主张,要办好农业社,先要搞好生产,让每个社员的收入都要比没入社时多;其次,要贯彻自愿原则,要用增产增收的优越性吸引农民,决不可强迫命令;二要贯彻互利原则,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搞好贫农和中农的团结,不能揩中农的油。他主张,宁可少些,也要好些,办好一批,巩固一批。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急躁冒进。

遗憾的是,邓子恢的这些正确主张没有被主席真正的重视和接受。当农村合作化矛盾激化、形势紧张,需要“擦**”的时候,主席就请出邓子恢;当形势好转时,主席就又急于求成,批判邓子恢的稳步前进。

邓子恢通过亲自下去调查、派调查组、听各地汇报等途径,很快就掌握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心急如焚,1955年元旦刚过,他就向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反映了农村的紧张形势,献计献策解决农村危机。他建议合作化运动应该控制展,着重做好整顿巩固工作。中央很快采纳了邓子恢的建议。

1955年1月1o日,**签了由农村工作部起草的、经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当前的合作化运动,应基本上转入控制展,着重巩固的阶段。对那些准备不足、仓促铺开的地方,例如河北和浙江个别县份就有此种情况,……允许已有的社数和社员户数作必要的、合理的减少。

1月15日,中央又出《关于大力保护耕畜的紧急指示》。

2月,中央召开财经会议,决定调整粮食统购指标,要“进一步加强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新老中农的团结”,要对中农让步。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形成《**中央、国务院关于迅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于3月3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