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失窃大案
作者:枪棒教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904

下午放学后,住校的同学都回到了宿舍,大家收拾着碗筷,准备去食堂打饭。赵兴东拿着饭盒,低着头琢磨着怎样“锥刺股”效果更好时,突然宿舍里面传来一声怒喝:“俺日他娘,谁偷了俺的饭票?是哪个王八蛋,有种站出来!”这声怒吼把同学们都留在了原地,大家纷纷议论起来,班里的劳动委员郭大海说道:“小*平,你先别着急,再找找看,大家也帮着找找。”

“还找个屁呀,俺只有两件褂子,平时把饭票都放在身上穿的那件褂子口袋里面,中午打篮球的时候,把随身穿的那件黄色的扯咧个大口子,俺就跑回来,换咧这件蓝的,也没有掏口袋,饭票都在黄褂子里面,就在铺盖上放着。打完篮球就直接去上课咧,刚才回来一摸口袋,啥都没有咧。俺日他……”**带着哭腔骂着。睡在他旁边的成利锋补充道:“就是,就是,小*平换衣服的时候,我刚好在铺上,还问他咋把衣服扯这么大个口子,他着急的很,说是打篮球弄的,脱了黄的换上蓝的就跑咧。”

“那你在铺上,有没有看见谁动了他的衣服?”班里个子最高的苏东波问道。

成利锋忙答道:“他一走,我就下铺咧,到(2)班宿舍打了一中午捉娘娘(一种扑克玩法),也是刚放学才回来。”

郭大海说道:“小*平,先别难过,到底丢了多少票?今晚上要没的吃,先吃我的。”其他人也跟着问他丢了多少饭票。**大概是想到丢饭票后,可能面临的悲惨处境,终于哭出声来,哽咽的说道:“昨天俺背着面,才在食堂换了5斤细粮,22斤粗粮,那五斤白面还是俺姐看俺不够吃,背着俺姐夫偷偷给我的,过两天姐夫现了,肯定要打俺姐,你们说俺咋就把俺姐……呜、呜、呜”**哭的说不出话来。

当时食堂是这么管理的,居民户口的直接用钱和粮票买菜票和饭票。农民户口的都是自己拿着粮食,在食堂确定等级,然后按不同等级,付给食堂一定的加工费,最后获得相应的饭票。比如**这次,五斤细粮,如果等级是3等,再按细粮每斤付4分钱加工费,一共掏2毛钱,就能换4.5斤细粮饭票,拿着这种饭票就能吃白面和大米做的主食;如果五斤细粮是2等,还是付上2毛的加工费,就能换5斤细粮饭票;一等的细粮能换5.5斤。至于粗粮那就更复杂了,包谷面(玉米)、高粱、小米、各种豆子,真是五花八门,不过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不会让农村来的学生吃亏。

**是家境一般的农村学生,家里供他上高中,每月只能出22斤粗粮,再给他1元钱。一个正长身体的小伙子,这哪够吃。那时人没油水,全靠吃粮食,没粮食就吃野菜树皮。不象现在,肉、蛋、奶、各种蔬菜、水果,甚至还有补品,所以现在的高中生,就算能吃,一个月一般也就吃1o斤粮食左右。(作者在这里骂上几句,有些王八蛋说什么改革开放前好,有的甚至说文革好,归根结底一句话,毛的时代好。俺日他先人,他是没饿过肚子,整天饿、整月饿、整年饿、整1o年、2o年饿,很多人都是天亮一睁眼就饿,一直饿到晚上闭眼睡觉,每天就想着吃饱。现在改革开放这不好、那不对,但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范围、长时间的饥荒了,仅凭这一点,就比过去那个时代强千倍、万倍、亿倍!)

比**还穷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他们就直接背着干粮来学校,干粮往往是一口袋包谷面馍,事先要晒的干干的,不然容易坏。吃饭时拿出一个,用开水泡着吃,有时放纵一下自己,就多泡上半个馍,然后不管再饿、再没吃饱,都不能吃了,因为还有下顿呢。

**把一个月的饭票叫人偷了,这可不是小事了,郭大海急忙安排同学向学校汇报,没多久校长就领着一干人马杀到了。可以说,这是县高中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盗窃犯罪,平时小偷小摸的不是没有,丢饭票、菜票,学习用品、甚至干馍的也都生过,但这次丢的太多,整整27斤饭票和3毛6分的现金啊,可以说是大案。这不是开玩笑,凭这些事实,再定个情节恶劣(偷学生),影响极坏(在学校),绝对能判3到5年有期徒刑。所以校长亲自参与了调查,最后现自**把衣服放到床上,到他知道丢了东西的这段时间里,一共有17位同学接触过**的铺位,其中还有2个外宿舍的。17个嫌疑犯都被老师一一叫去谈话,结果17个人都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每人都把自己的吃粮情况向学校做了书面汇报,经过向老师、同学调查,证明这17个人的汇报不假,学校也把这17个人的行李搜查了,(那时这种行为不算违法)结果也是一无所获。

县高中的宿舍就是个大教室,里面是床板挨着床板,围了整整一圈,就和民工的大通铺一模一样。中间摆两张课桌,供学生放些杂物。学生大一些的行李、包袱、口粮袋子,就放在各自的床下。这个宿舍一共住着2o名学生。

直到很晚了,案情也没有进展,最后校长无奈,使出了恐吓一招,说是小偷如果在明天中午之前,能主动找他自,学校就不会向派出所报案,只在学校内部处理了。如果过了明天中午,学校就报案,等公安人员抓住小偷,轻则劳教、重则判刑。威胁了一通之后,见大家没有反映,校长只得作罢,安排大家去食堂吃饭。

晚上熄灯前,班主任来到宿舍,动大家给失主捐粮,尽管大家都很困难,但还是表现了阶级兄弟的情谊,纷纷解囊襄助,最困难的几个学生,也都最少贡献了一个包谷面馍。在大家的帮助下,**又凑了16斤粮食和两毛五分钱,感激的他是又一次说不出话来,痛哭流涕了好一阵。16斤粮食肯定不够吃,但只要计划的好,每天吃个半饱,就能勉强对付一个月,到下个月,家里的粮就跟上了。

**不敢向家里求助,自己本来就在差班,连高中文凭都难混出来,每月不仅挣不了工分,还要消耗家里2o多斤粮食和一块钱,父亲如果知道他把口粮丢了,肯定就不让他上学了,那就只剩回家种地了。考大学**也没敢奢望,但还是想混个高中文凭。有了高中文凭,以后招兵、招工自己都会比一般农村青年有优势,最起码回村当小学的民办教师也好办点。凭着在家是老小和疼爱自己的姐姐的劝说,父亲才勉强同意供给他上学,所以打死**也不会向家里说丢粮的事。

按照赵兴东的本意,都是可怜人,在别人落难时,能帮就多帮点。自己虽然是农民户口,但有政府补助,比城里的学生情况都好,还有林叔一家的接济,如果其他同学捐的不多,自己就把**这月的伙食全包了。可听到**说了他姐姐的事,赵兴东改了注意。这**也他娘的不是东西,明知拿了姐姐给的五斤细粮,姐姐会挨打,还是把粮拿了,说明这家伙很自私,只关心自己,不管他人死活。这种人就是一头狼,给他多少肉都养不熟,和《三国》里的吕布是一路人。对付这种人最好的策略是有多远就躲多远,实在躲不开,那就趁他还没搭理自己之前,冲过去一脚把他踩在脚下,然后没事就跺几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三国》里,刘备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这么对付吕布的。

赵兴东想明白后,就不想再捐一分钱,可见同学们都捐了,自己如果不捐,影响肯定不好,无奈之下,也捐了一斤粮票和一毛钱。既然要落个好名声,那就捐多点,赵兴东成为捐助最多的人。大家都知道他是孤儿,虽然有国家救济,但比别人还是可怜的多,所有人都捐了,他一直没动,大家以为他不会捐了,到也没人责怪他。可没想到,他却捐了个最多。班主任当时就对赵兴东刮目相看了,当场夸奖他觉悟高,号召大家向赵兴东学习。班主任心里盘算着,一个孤儿有如此觉悟,怎么也不应该排除在团组织之外,自己应该向团支部积极推荐了。

折腾了一晚上,大家都很疲惫,早早都休息了。赵兴东找了一根针,放在枕头旁边,因为他现在每天都比别人早起一个多小时练气功,怕起床再找针影响别人休息。

第二天清晨,还不到5点,赵兴东已经在黑忽忽的教室里打坐了,这次他不断用针刺自己,果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多了。练了一个多小时,感觉效果好的多,心中也就期盼早点出现气感。

最近一个月来,郑州“南霸天”三人组合,在县城干的是热火朝天。老大刘铁在县城百货商场隔壁,花了168o元买了一个小四合院,前面临街的上房被改造成饭馆,一边的厢房改成厨房,另一边的厢房安排厨师和服务员居住,后面的上房他们三人居住,总住在县革委会的家属院,在周鼎天的视野内,那是很不自在的。

招聘厨师时出了点问题,国营职工是不会来他们这里的,从农村雇人也就招了三个小姑娘当营业员,农村里有手艺的人也没给私人饭馆做过厨子,大家心里都不摸底,不敢应聘。最后倒是找来了两个愿意干的,结果一试厨,老三贺强国说了一句极有水平的话:“有屎以来,俺都没吃过这么难吃的饭。”

雇人不顺,饭馆就一直没开门。结果老爷子周鼎天也变了卦,不同意他们搞私人饭馆。原来他们向老爷子表态,要自食其力,不想再游手好闲,想摆个饮食小摊。这是好事啊,既不增加国家负担,又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老爷子极力支持。可后来周鼎天到他们的‘小摊’一看傻了眼,比县食堂是小的多,但明显高档的多,一切是按省城郑州的水平搞的,还要雇佣5、6个人,更是把周鼎天吓的半死,这不是资本家剥削人民吗?

老爷子死活不让再搞,让周伟峰苦恼不已,他也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最后在闷头想了整整3天,抽了一条红梅烟之后,周伟峰想了一条对策,跟父亲商量后,也赢的了父亲的称赞。周鼎天出面,以解决国家工作人员子女的就业问题为由,成立一个集体性质的企业,也就是饭馆。由周伟峰出任饭馆的主任,饭馆不要国家一分钱,完全自负盈亏,安排国家工作人员的待业子女就业。整个理由冠冕堂皇、天衣无缝,就是周鼎天也把周伟峰夸了好几天。

名正则言顺,周伟峰先租了刘铁的四合院作为营业场所。又聘请工人家庭出身的刘铁和孤儿贺强国来饭馆工作,县里其他人对这个新生事物还不敢过分接近,竟然没有一个人安排子女来饭馆,这下正和他们的心意。于是又把那3个农村女娃雇来当服务员。因为饭馆的性质变成集体的了,所以厨师也好雇了。直接从郑州雇了一名刚退休的做的一手好川菜的厨师当大厨,又从本县农村雇了一位做面食的师傅。一切妥当之后,饭馆终于开业了。

周伟峰看着身边的人忙来忙去的,想起办饭馆的一波三折,脑中不由冒出一句日后传边神州大地的名言,“在中国办点实事真难啊!”

**********************************************************************

作者语:本人出生于7o年代的大城市,没挨过饿,但和长者谈起过去,只要提起饥饿的话题,他们无不黯然神伤、情绪低沉,在听了很多这类的故事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带菜色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