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崩溃
作者:赫尔曼’s秘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03

薄薄三排的步兵阵线上,最勇敢和有经验的出身义勇谷的老兵们半跪在地上,瞄准正前方的一篇混乱之中的清军骑兵,扣动了扳机,一百余颗直径约17的圆形铅弹丸被克包裹在纸壳中的黑火药推出枪口,倾泻到清军的骑兵或者是马匹身上。

一股股黑火药燃烧后形成的的白烟升腾起来,笼罩住了义勇军的步兵方阵。这,就是战争迷雾。

当一排的老兵射击完成之后,他们就站起身来,沉重冷静同时也非常机械化的重复几年过了无数次训练的填装弹药的个步骤。于此同时,把总们再次下达命令:“第二第三果,向前两步走!”

白色的火药烟雾弥漫在士兵们周围,前方的一切显得模糊不清,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士兵们都是新兵,就在刚才,他们真正的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从八磅加农火炮炮口喷射出来的四个纸筒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扭曲瓦解,里面装载的每41颗重达5盎司(合约145克,即约3两)共计一共164颗铅球以极高的加度倾泻到骑兵中间,没有**能够抵御这股力量,八旗骑兵身上穿着的钉满了钉子的可笑棉甲自然也不行,过12o名骑兵瞬间倒在血泊中,高而沉重的弹丸使得被击中的骑兵身上至少出现碗口大的血洞,有倒霉的清军甚至同时被数枚弹丸击中,单薄的四肢被巨大的冲击力折成了奇异的扭曲,有的干脆就此断裂,掉落在满地的血泊之中,混合着人马的悲鸣和哀嚎,一时间战场上恍若地狱。

万志广在经过了昨天李满江的亲自劝解和开导之后,原本以为自己能放下心中的恐惧,直面战场的残酷,可是,他显然想错了。战争是人类明的最伟大同时也是最残酷的集体活动,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在贫穷和忍耐中度过了近三十年的人生,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的经历过这样的残酷场面。??…”因此,他能轻易地想象出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是他也不敢扭头张望,如果他这样做了,下一个出惨呼的人就是他了,站在他们身后的军士们的短矛也许无法面对骑在战马上的敌军,却足够锋利能够很轻易地从背后捅死任何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士兵。

没错,他的确很害怕敌人,但是他更加害怕军士们的皮鞭和此刻如芒在背的短矛。谢天谢地,在这两步之间,他没有犯任何错误足以使得军士们误以为他违反战场纪律。

然后,处于第二排的万广志立刻半跪在地上,用手把火的燧石撞锤扳动了一下,第三排的士兵们也努力稳住颤抖的手,站直身体,枪口对准前方。

这时候,经过了短暂混乱的清军骑兵才再次在巴图鲁的带领下,向近在咫尺的步兵阵线用尽全力的冲过来。

“开火!”“开火!”

军官们嘶声大喊。

一瞬间,数百把仿1?款印度造褐贝丝燧枪同时被扣动了扳机,冲在最前面的清军好像突然撞上了无形的墙壁,瞬间又倒下了一大片。

幸运儿巴图鲁竟然仍然没有受伤,他嘶声大喊,并顺手劈翻了一个从他身边经过意图逃跑的骑兵:“冲上去,冲上去他们的鸟枪就没用了。”

经受了数次打击的骑兵队此时仍然有接近一半的数量,随着清军的靠近,军官们的命令也急促起来,他们的语快了好几倍:“第一果上前,二三果准备白刃。”

果然不愧是经过了数年严格训练的老兵,第一果的老兵们在他们射完毕到再次收到命令,短短二十几秒之内就完成了弹药的重新填装。他们小跑了几步,越过新兵,重新站在了第一线,这次却不用也来不及再半跪了。

“开火!”

老兵们对已经近在几米之外冲过来的骑兵们仿佛视而不见,面无表情的再军官的指挥下几乎是抵着清军骑兵的胸膛开火了。

上百个清军倒下,同时十几名站在第一排的老兵在击毙了面前的敌人之后,被后面涌上来的清军砍倒在地。

“冲锋!吹号!”

在剩余的老兵带领之下,义勇军将士们端着早已安好的刺刀面目或是麻木冷漠,或是狰狞扭曲的向清军起了反冲锋。

义勇军装备的燧火枪是仿英军1?款,印度制造版本的褐贝丝(),身管长39英寸(99),口径ok英寸(19),全枪长55英寸(约14o)这样的长度,再加上长达5o厘米的三棱开刃刺刀,总长达到了1米以上,已经能够当做较短的长矛使用。(注,褐贝丝有三款,长,短,以及印度款,枪管长度分别为46英寸,短管为42英寸,印度款用料最节约,枪管长仅为39英寸,而刺刀长17英寸,此处我对刺刀长度进行了一定的改变)

因此,骑在马上的清军面对义勇军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而实际上,清军本身,并不擅长骑射,也不擅长骑兵冲突,在明末战争中,表现得最为耀眼的的八旗“铁骑”,实际上应该算一种骑马步兵,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前几年才被康熙处死的鳌拜,几乎所有以勇猛作战著称的清军将领,在清朝本身的史籍资料中,都记载着他们身披重甲,下马步战勇猛无双的经历。满洲女真人本身是属于森林——游猎民族,而不同于草原上蒙古人是草原——游牧民族,虽然满人也养马,但是他们更适应步战,对于眼前这只来自吉林乌拉的骑兵部队来说,他们保留了很多满人等山林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并不像奉天以及关内的满人那样被蒙古人和汉人同化,实际上,原本再***打算之中,是准备骑马到义勇军阵地大约一箭之地的距离,然后下马结阵,白刃接战。这是也是八旗军队从明末到清朝屡试不爽的经验,由于明朝火铳制造过程中官员贪污成风,而工匠们们则是世代匠户,甚至比普通农民的地位都低。劣质的材料和好无责任心的工匠,使得清军从来没有见识过真真的火枪的威力,对于他们来说,明军的火铳更像是烟花一样的玩意儿,缺乏战斗意志的明军往往隔着几百步就像放礼花一样一股脑的开火了,压根没有任何威力和准头,而且由于火铳制造得十分低劣,为了避免炸膛,火铳手们往往宁愿只放极少分量的火药,更是导致了火铳威力的地下,后金军队的经验就是,当火铳射的时候,只需要用手遮挡住脸部一面被火焰灼伤,其余的不用考虑,明军火铳射出的弹丸甚至在近距离也无法穿透清军的落后棉甲。

清军第一次真正见识到火枪的威力是在更北面和沙俄匪探险队的交战中,虽然俄国的火枪相对欧洲来说比较落后,却也制造得质量比较可靠,清军在这上面吃亏不少。

然后在南面,仍然没有遇到这种对手的清军将领贸然凭借旧的经验,准备在义勇军阵前集结进攻,不但遭受了火炮的攻击,更是被

威力惊人的燧火枪打了个措手不及。

此时,清军之所以能够不崩溃的最后依仗,只是他们还有着最后的信**凡是大量使用火器的部队,都是不敢白刃的懦弱军队,这一点,他们在明军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同样,两百年后,他们自己也能这样验证给英法联军:当相隔一定距离之,清军仍然能在英法军队的炮火轰击下和他们打得风生水起,能够承受相当比例的伤亡,而当两国的军官组织刺刀冲锋的时候,清军就会立刻崩溃。

他们坚信,只要冲到阵中,依靠八旗勇士的勇武,一定能消灭这群只会乒乒乓乓放枪的乌合之众。

可是,显然,他们的经验在义勇军身上是不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