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盛京城(下)
作者:赫尔曼’s秘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29

盛京城里的情况,实际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当然这是指城里的局势,而不是治安。由于义勇军还没有正式进攻盛京城,并且也没有攻破城池,城内的清廷各种机构还算完整——由于义勇军进展神,一路攻城拔寨,竟然也仅仅用了区区十日就从威远堡深入到了盛京城下,而各家王公贵族都是家资丰厚,财产众多的大户,从他们接到消息,直到义勇军达到城下封堵了四面,根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反应时间来收拾细软,因此也一并被堵在了城里。

原本在理论和实际上,盛京城里最有权势的,主持大局的人自然就是御封的盛京将军倭内了,因为他不仅肩负着整个奉天府和锦州府的防务,统领两府所有的八旗驻防军队,同时也监管着奉天府尹和锦州府尹,可谓集文武大权与一生,可称为辽东王亦无不可,而他还隐隐的肩负着监视压弹城内的诸位铁帽子亲王的职责,毕竟,虽然清朝对诸侯王的表面防备不像明朝那样变态到只能在城内活动而城门都不得出,但是也是千方百计多加防备的,盛京将军就肩负着这样的职责。所以,如果倭内还在城内,这时候盛京城可能已经完全动员起来,用砖石封堵城门,城楼上拜上擂木滚石,烧上开水热油金汁砒霜,以作防备了。

可惜,这个压在所有人头上的大山,同时也是所有势力的粘合剂却在他的辖区之外,早早的就被义勇军打败,从此不知所踪,既然到现在也没有出现,那么自然可以当做他已经死了。

于是盛京城里就是一派群龙无,群魔乱舞的景象。

一方面,各家铁帽子王公在地位上,无疑是满清王朝中除了皇帝之外,最为尊贵的一群人了,这些人都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每一个的父辈祖辈的地位都并不下于黄太鸡(皇太极,是乾隆钦定的翻译属于音译,在乾隆之前,各种书籍上对此翻译从来没有过固定规定,包括满清自己的书中也往往写作黄台机,洪太极,至于民间的书,写成黄太鸡的也是不少的,咱这本书既然是反清的,自然不用鸟乾隆那个二货美化他家野人祖宗的文字狱规定,咱以后就写作黄太鸡),甚至如果不是顺治的便宜“老爹”多尔衮,年幼即位的福临也必然受到这些铁帽子王的摆布,也就是所谓的:贵族议会制(清称八王议政)。所以,当盛京将军没了之后,这些人顿时就没有了压制他们的力量,各自开始了争权夺利,至于奉天府尹,并没有被他们看在眼里。

另一方面,奉天府尹按照清朝的政治制度,理论上属于除了盛京将军之外的第二大官,那些铁帽子王,固然地位尊贵,可是朝廷的制度,并不允许他们插手军政事务,此时整个奉天的防务基本都控制在了奉天府尹的手中。可是,如果制度就能解决一切东西,那么中国从秦朝就进入法制社会了,哪里还会有陈先生和吴先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机会。所以,当没有了倭内之后,奉天府尹,并不能把这些王爷们视若无物。特别是当他手中的掌握的兵力和衙役等仅仅能够勉强维持城里的治安,一旦城外的义勇军真的大举攻城的时候,他还是需要依靠这些王爷家里蓄养的私兵等生力军来维持城防。同时,作为一个汉人,虽然已经被抬入汉军旗,属于旗人了,但是他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些真正的旗人,满人中的王公们的眼里,无论是汉军旗还是汉人,都没有区别,无非都是他们的奴才而已———国家改委的小科长不过是处级,而普通的市长至少是个副厅,可是谁又能说这个小小处,就不如厅呢?当然不是。所以,奉天府尹无法真的忽视这些王爷的意见和情绪。

而各家王爷之间也不是那么的和睦,在一个地方呆久了,难免就没有些龌龊,有些利益冲突演变成了仇恨也是很自然的。所以各家王爷之间也不是一股绳的。

所谓蛇无头不走,盛京城里此时的状况,就是这样。失去了倭内之后,暂时还没有一个有足够威望和能力的人站出来主持大局。不过也正是因此如此,李满江派到城里的使者才活了下来。

否则,若是按照有几个亲王的意思,拉出去砍了把脑袋挂在城楼上,正好震慑不臣的宵小。这些亲王都是没什么见识,平日里也就呆在城里,最多秋日到猎场去骑骑马,射下狐狸,打个獐子,根本没什么见识,比起明代的那些藩王来说,虽然自由点,却是差不多的愚蠢和目光短浅——他们不能随意离开奉天和锦州两府的范围,未得康熙的召见,也不能入关进京,而在关外,也就只有盛京城还谈得上繁华,所以这些人实际上也没有太多见识,和明朝藩王也就是肥猪和野猪的区别,反正不少都是猪脑子。不过奉天府尹自然就不会这样的蠢货了,无论他的能力如何,能够从一介汉人做到府尹,特别是能够安排到奉天府这个被满清视为退路的陪都,自然不是蠢货,属于儒家的精英。

儒家精英的特点就是软弱,怕死,至少在眼前的情况下,他们是拍死的。

对于城外的红杉义勇军,奉天府尹已经是早有耳闻了,知道他们火炮犀利,乃是攻城利器,况且虽然看上去对方人马不多,却是覆灭了奉天和科尔沁蒙古一共斤三万大军的杀神,若不是朝廷规定的地方官员守土有责,逃跑全家抄斩的话,他或许早早的就闻风而逃了。

因此,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城外的义勇军不主动攻城反而派来了几个“使者”,提携莫名其妙的条款和说辞,但是他还是从中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哪里肯让几个粗鲁的铁帽子王爷再把自己和盛京城再次置入兵战凶危之中。当人被扣下来之后,他连忙拜访了几个年纪大一些,老成些的王爷,扰动着三寸不烂之舌,把其中的厉害分析如此这般说了一通,才由对方出面制止了一场斩使者的大戏。

这使者虽然是没有斩,可是随即,盛京政治圈又陷入了对李满江提出的这些离谱的,闻所未闻的条约的争论之中。

以奉天府尹为代表的“鸽派”认为:大清以威德震慑天下,如今是比人强,对于叛匪的要求,不妨虚与委蛇,带他们离去之后,再从长计议,聚集兵力徐徐图谋,方是老成谋国的策略。因此,无论是对方提出的文书要求,还是财货要求,不妨都拼凑一下给他们。奉天府尹还指着李满江用上好的高丽纸(朝鲜造的一种高档纸张,雪白平滑不会写上去之后墨汁浸润成一团)亲笔:“各位王爷请看,这文书据说是匪李满江亲笔书写,可是放眼望去,却多有缺笔,似草非草,压根不知道为尊者讳,为先人讳,可见此人必定是粗陋无力,勇而无谋,贪财好色之徒(古代繁体字之所以比划繁多,很大程度上和儒家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先人讳的习惯有关,即比你尊贵的,年长的,家里的祖先的名字不能随便提及,如果必须提及,要么用通假字,要么就把原本的字填上一笔两笔之类的,后来这种填笔还考虑到字体结构的优美,最终演化成了繁体字,不过繁体字的标准是一直到道光年间才提出来的,在这之前无论怎么写都可以,无非是现实某个人的这些无用且无聊的典故的掌握情况而已,在奉天府尹看来,李满江的简体字虽然基本能够辨认却没有显示出像是读书人文化人的样子,因此断定说他是个粗鲁汉子)。据说此人以前是个山中的参客猎户的头子,量他也不过是个土匪马贼,此次倭内将军一时大意或许还中了他的诡计,方才落败,因此我等只需忍痛破财免灾,先将他打走,再做计议方才是上策。”这一番话,说的支持他的官员和几个王爷纷纷点头称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无论是奉天府的大小官员还是几个王爷此时考虑到的都是如何避免兵灾,免除死亡和财产损失的危险。奉天府尹也许考虑得多一些,也不过是想尽快把义勇军哄走——武力击退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要不在奉天府范围内,自己就没有失地沦陷的责任,至于宁古塔将军的辖区,本来就与自己无关,他需要关注的,只是如何避免承担这次失败的责任而已。而另外一些王爷和军官则持有不同的意见。一个王爷说:“胡说八道,我大清焉能与乱贼议和,传出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再说了,城外的贼子不过区区数千人,盛京城城高墙厚,青壮众多,只要齐心协力,哪里是他区区数千人能够攻克的?只需守上一段时日,即便是未有援军,城外的贼军师老兵疲,自然机会退去,说不定还能一并收复宁古塔将军的辖区呢,到时候又是一大功。”

这番言语却被奉天府尹嗤笑,讥讽道:“守,怎么守?城中城外的精锐,尽皆被倭内将军带走了,覆灭在了伊通城。如今剩下的,要不是老弱,就是病残,根本不堪一战,要不是本官动了所有的衙役配合,说不定城里都乱了。我不知道王爷您读没读过那匪写的条款,里面他提到了一个叫做互助会的组织,要求我们承认并允许他们公开活动。据我所知,这互助会可不得了,年初的时候,本官还亲自过问,抓了一批,杀了一批骨干死忠者,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能在奉天府内拉起上万人的愚夫昧妇来。向来这城里应该也不算少,以往倭内将军还在的时候,有大军驻守,经过我几次捕杀之后,他们自然不敢闹事,可是此时城内兵力空虚,若是到时候城外的贼军怒而攻城,城内的互助会里应外合,您就能够保证真能守住?须知古往今来,被攻陷的城池远不及被内应打开城门而沦陷的多呢!”

奉天府尹梁拱宸这时候已经想明白了,此时过后,如果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结局无非升贬两途,如果朝廷认为自己有功,那么赏功把自己提拔城盛京将军也说不定,到时候这些王爷自然不用怕他们了。即便是朝廷认为自己有过,可是终究盛京城没有沦陷,先皇(老野猪皮努尔哈赤和黄太鸡)的陵寝没有出问题,那么也不至于被杀头抄斩全家,至多是贬职,且还不会留在本地继续任职,那么自己也无需再和这些一无是处的蠢货王爷打交道了,因此,他干脆不再客气,只顾着坚持和平解决这个事情,免得城池沦陷,最终自己逃不过就身死的下场。

诚实有信赫尔曼,说了今天开始更新就是今天开始更新。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