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章 特别行政区 下
作者:高路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340

第五六章特别行政区下

自从五月份许用和陈永华组建同盟会福建行省宣政院,到了八月份,在福建全境光复之后,正式以宪历纪元。开 心 文 学 首.发同盟会所有的布告文书都以宪历元年为名发布,这在福建省内顿时引起了轩然**ō。特别是三藩使者,更是众志汹涌,对于同盟会悍然自立之举,竟以国贼示之。

在那些传统官绅的眼里,这同盟会的改元之举,可谓是不伦不类。高旭身为同盟会的总理事长,并没有登基为帝,同盟也不是他的年号,宪章也不过是同盟会的纲领而已,改元为宪,着实是莫名其妙。要是高旭像李自成、张献忠那样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同盟,倒也不落人口柄,但他没有。

对于这点,作为同盟会的宣传机构宣政院没有解释,会报中华报也没有解释,高旭只是以事实来宣示同盟会的自立主张。把宪章作为改元的年号,自古以来,也大约只有同盟会这么干。

高旭面对三藩使者的口水战早已烦不胜烦,既然再奉业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没有意义,便把同盟会改元自立的决心昭告天下。现在虽然时机并不完全成熟,但是福建作为同盟军光复的第一个省份,将成为以后行省光复区的样本。要是同盟军每光复一地,就要接收大明朝数百年积存下来的弊政,随着光复区的扩大,那就更加的积习难返。那还不如趁着现在同盟会的地盘还小的时候,一步一个脚印的把同盟会的新政付以实践。

福建省,将成为同盟会除江南长三角光复区之外的第一个省级特别行政区。

既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那残酷的剃发令都能推行,同盟会的新政当然也可以。

对于那些不支持同盟会新政的旧式官绅,高旭也不稀罕,也希望他们去两广的永历与绍武这两个南明政权去内哄扯皮。要是他们闹得再欢,有着同盟军这支强兵,大可以一力降十会。

对于同盟会的改元之举,在同盟会大本营的崇明岛,民众虽然不理解,但还是无条件地拥护支持的。至于江南的光复区,朱明王朝的威严早就形同虚设。事实上,在江南,随着同盟会的一系列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民众已经把同盟会作为一个代明而立的朝廷来看,同盟会改不改元,高旭登不登基,在满清铁骑的威胁之下,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但是福建刚刚光复,对于同盟会的jī进思cháo还在消化之中,对于同盟会悍然扯去隆武朝廷这块遮丑布,以宪历纪元的举措,在官绅阶层之中自然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对于那些对于朱明宗室中兴大明的期待已完全绝望,执意投身于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事业之中的开明官绅来说,比如刘中藻、张肯堂、曾樱、路振飞等人,他们是当中沉默的大多数。对于那些有着强烈投机意识的官绅来说,竟是向宣政院上书,劝进高旭称帝,对于这些人,高旭只是一笑置之。他改元为宪,不过是提高同盟宪章的影响力,至于现在称帝,那真是不成熟,至少光复了南京、北京这样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城市之后,再可能考虑这种事。

当然,反对同盟会改元为宪的人也有不少,其中就以隆武朝的原大学士朱继祚为首。

朱继祚是福建莆田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礼部右shì郎。在隆武朝廷中曾任大学士。当然,在隆武当政的时候,为了收买人心,大学士的名额达到二十多人,像大白菜一样不值钱。他集聚一批福建的传统官绅,活跃在桂、唐、鲁三藩的使者当中,对于同盟会的改元为宪之举,言道:“自古以来,改元之事,从未如此草率而行,毫无章法,简直是海盗行径!”

朱继祚此言直指高旭出身海盗家族,对于国政信手涂鸦。

对于朱继祚的指控,同盟会会报中华报终于作为正式回应,言称同盟会改元为宪,只是同盟会内部会政,宪历纪年为了配合新政,只在同盟会的光复区推行。

明眼人都看出了,历来只有先称帝,才有改元之事,而这高旭根本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是改元,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才正式称帝。至少高旭的出身,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很好么?所谓窃国者候,到时真的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谁还会计较开国者的出身?

其实高旭现在并没有想得这么多,以他看来,他领着同盟军拼死拼活地从鞑子手中收复汉家河山,到头来,又是那帮腐朽不堪的士绅阶层坐享其成,这是他绝对不允许的。

既然高旭决意奉行重商主义,在驱逐满清之后,进入大航海时代,那批守旧的、固步自封的、目光短浅的士绅阶层恰恰就是拦路虎。推广同盟宪章,淡化士绅阶层的影响力,提高商人、匠人阶层的地位,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他不会像李自成那样拷掠这些官绅,因为没有必要,在闽海光复、郑氏瓦解之后,同盟会的发展资金,以及同盟军的钱饷,完全可以通过华商会的商业渠道筹集,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现在足以支撑他的事业。

对于高旭改元为宪的jī进举措,身在苏州主持江南抗战大局的沈廷扬也来信相劝,但是高旭回信道:“岳父大人,我们要想走得更远,必须独树一帜,必须彻底抛弃这大明朝的数百年积弊。但是光是凭着一面中华旗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同盟宪章的观念深入人心。因为我们驱逐鞑虏之后,不是恢复一个已经腐朽到骨子里的大明朝,而是打造一个焕然一新的大中华!”

∶∶∶∶∶∶

在同盟会把隆武纪元改为宪历的争议声中,随着许用和陈永华的福建宣政院成立三个月后,在八月上旬,刘中藻的福建行政院正式成立。行政院作为同盟会的省级行政机构,隶属于同盟会总部中枢的行政司。在行政院之下,又设立吏政、户政、财政、学政、农政、商政、邮政诸署。

刘中藻作为院理长,负责吏政以及行政院全局统筹;张肯堂负责户政、农政;为官清廉的曾樱负责财政、邮政;陈永华的父亲陈鼎负责学政,把倡导新学为主的同盟公塾从崇明移植到福建;还有身为华商会福建分会大掌柜的周福生,兼任商业署理事长。

除了刘中藻的行政院之外,高旭又授权路振飞组建都察院。都察院也就是御史台,作为政fǔ的监察系统。但是高旭授权都察院的并不是风闻奏事的权力,所谓风闻,不过是浮言而已,要弹劾就要讲证据,以品德、传言为理由发动弹劾的御史会被撤职。

“路院理,如果御史要弹劾一个官吏,必须要以事实与数字说话。比如他贪了多少钱,害了多少人,劫了多少sè。如果无凭无据,御史的弹劾就不成立。”

在都察院成立之初,高旭就如此对路振飞说道。路振飞曾任都察院监察御史、福建巡按御史、河南按察司检校、上林丞、光禄寺少卿、右佥都御史等职。对于御史弹劾的流程也极为熟悉。面对高旭如此要求,路振飞忧虑道:“总理事,要收集证据,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光凭着御史的个人能力,万万难以做到。”

路振飞的忧虑也不无道理,历来的御史不乏有正直之人,但他们个人却没有办案能力,除了靠风闻之外,要搜罗证据,着实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高旭沉思一番之后,决定把后世的廉政公署这个机构搬过来。有了廉政公署,这样都察院就有了独立的调查与会计组织,有收集证据的能力,要对官吏发起弹劾,也就言之有物,而不是全靠风闻办事。

同盟会的省级执政框架搭建起来之后,接下去就是任命各级官吏。对于刘中藻提jiāo上来的名单,高旭在原则上自然是同意了,但高旭提出了三个月的公示期以及试用期,要等通过了三个月后的同盟会会试之后,这些官吏才正式成为同盟会的会务员,成为同盟会的各级执政者。同时,路振飞的都察院廉政公署也开始正式筹建,一旦有了独立审查能力之后,将对这些官吏进行调查筛选。

要想把福建建设为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设官理民,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是必须的。当初李自成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就是因为他的流寇思想在作怪,每占领一地,就像蝗虫一样侵蚀一空,在经济上完全靠打土豪,抄官绅来维持,而没有设官理民,恢复生产。但是,高旭因为有了海商阶层的支持,凭着巨额的海上贸易利润以及华商会这个吸金组织,已完全解决了资金问题,也就无需采取李自成那样极端的政策,从而能得到一部分士绅的支持。

高旭在军事上,凭着同盟军的旭卫镇和安义镇光复了福建全境;在政治上,又凭着刘中藻、张肯堂、路振飞、曾樱、陈鼎这批支持同盟会事业的本地官绅稳定了局势;在经济上,又凭着华商会接受了宏大的郑氏商业遗产。然后,就是如何利用福建省丰富的战略资源。

对于日益扩军的同盟军来说,崇明的高氏工坊已满足不了同盟军对军械的需求。而福建有煤,有铁,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也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无论是军械制造所需的煤铁,船舶制造所需的木料,还是高旭倡导的水力机械化战略所需的水力,福建都有。

明代福建的冶铁业极其发达,泉州府的安溪,漳州府的龙溪,还有延平府的尤溪县,都是有名的冶铁中心。这福建省内为数众多的冶铁中心之中,高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位于福建省腹地的延平尤溪县,开拓一个尤溪基地,作为高氏工坊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