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冲突
作者:蓉城秋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51

新建成的双环公司,共有一个主办公区、八个独立的研究院、一个技术转化中心、一个技术转化试验工厂区,这些区域的数据传递,都是通过光纤专线,以保证大量数据的快速传输。

但这样的建设费用也极大,转折曲回的线路总长度达到七十多公里,仅此一项的建设费用就高达七千多万人民币。

合算成美元,按时下汇率也达到了近两千万美元!

因此包括这次新招收的研究人员在内,近三千人的超庞大研究团队,他们各自宿舍、家属楼内部,还没有架设统一的网络。

这次ADSL系统研制出来,正好用于双环公司内部生活网络的架设,并可以通过实际运用,来检验这套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查找潜在技术缺陷,为技术项目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这就好比网络游戏的内部测试一样。

每一个系统、软件设计出来,不管当初的规划流程是多么完美,但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技术缺陷。

这些缺陷平时很难觉察,哪怕采用了各种的测试工具,对其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极限测试,也不见得都能将其测试出来。某些缺陷,只有在非常巧合的因素下,才会暴露出来。要获得可靠的数据,大量的后期实际运用环节,必不可少。

按照ADSL项目组负责人万教授的计划,他们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测试工具、软件,模拟真实使用情况,对系统进行长期测试,把暴露出来的各种缺陷一一排除,有针对性地解决以后,再投入小规模的试用。

又通过一到两年的试用,解决绝大多数故障之后,才进行大规模试用,最终投入实际运用。

这也是国内科研、转化、运用的惯有流程,一项技术到实验室发现、制备出来、技术稳定,到投入实际使用,期限可以长达十几年,乃至数十年!

但在双环公司,他们的技术小组才刚刚把ADSL的技术初步掌握,关键处理器制作出样品,总公司居然就立即命令对该技术进行定型,只给了他半年的时间,就要求批量投入商业生产,这让他措手不及。

这意味着他根本无法按部就班,对该技术进行深层研究,就要根据现有掌握的技术,确定生产流程。

然后根据这个生产流程,规划出所需设备。

半年时间,恰好只够设备生产出来,对工人进行初步培训,便要匆匆投入商业生产。

时间太紧了!

通过克劳迪恩简单的提点,他已经了解公司的经营方针:不怕技术不够好,就怕产品投放市场不够早!

公司越早把ADSL投入市场,就越可以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最快速地扩大市场占有率。

等到对手也开始进行相应研究,即将取得成果之前,公司通过前期市场回报,已经获取了超额利润,并掌握了更多的实际运用经验,提升了技术水平。

然后此时,公司便可以把落后的设备,大量生产,向外出售,从而赚第二笔钱。购买了相关生产设备的企业,会联手与双环公司一道,扼杀其他企业试图挑战现有商业秩序的行为,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市场影响力。

这就是前期卖产品,后期卖设备,公司在这一道环节,就可以赚两次钱,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从一个产品供应商,转化为设备供应商,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最终,公司将逐步提升自己在产业链的位置,挪到指定市场标准的地步,决定未来的发展标准,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这就是公司所一直提倡的“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设备、四流企业卖产品”!

万教授是一个纯技术人员,他虽然对公司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赞成,可吃公司的饭,就要按公司的要求去做,这点他还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还是稍微改变了一下总公司的指令,没有立刻对产品定型。

既然先期逐步排查故障所在的做法行不通,那么就立即进行大规模试用,在公司内部架设一个实验性ADSL网络,通过大规模实用来发现问题,尽可能让推向市场的产品,足够可靠。

高新区抽调来的三十名技术人员,正好赶上了双环公司架设内部试验网络,经过一个下午的理论培训,便立即参与到网络架设过程中,实际接触ADSL网络。

双环公司有一个内部电话网络,通过计算机程控中心,来支撑上万部办公、家庭电话。

这就相当于一个电话分局。

通过参与双环公司的ADSL建设,这些技术人员直观地了解到了各种架设要求。有时候碰到技术难题,技术人员们还和双环公司的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如何解决。

这大大地促进了这批技术人员,对ADSL系统的掌握。

双环公司内部的ADSL系统主机同样是安置在程控电话系统的旁边,随即按照线路分支分段布置信号放大装置,最后接线入户,通过一个家用调制解调器,实现与计算机系统连接。

架设工作与实际使用几乎是在同步进行。

这边的系统主机一联接完毕,测试通过,立即投入使用。那边的入户连接一成功,双环公司家庭用户便可以接入公司的服务器,进入“双环信息网”,浏览咨询。又或者利用公司软件部门开发的实时通讯工具“QQ企鹅”,实现远距离实时通讯。

还可以通过在“双环信息网”注册会员,申请网络邮箱,接收各种资料。

继而还可以通过注册会员系统,根据各自的研究权限,进入公司的资料库,查阅各种技术资料,察看研究进度,了解最新科技发展等等。

这种边建设边使用的模式,当然是相当匆忙粗糙的,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高新区信息科技部、双环公司,两方的技术人员并肩联手,一个个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在保障了建设进度、排除大量技术故障的同时,也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建设流程。

这次合作,让信息科技部的技术人员,得到极大收获。

建设工作进行到后期,他们虽然没有得到完整的技术资料,更没有关键处理芯片的相关电路图,但对于其基本电路机构的了解,已不下于双环公司自己的研究人员。

一般的电路故障,靠他们自己便能完成检修。

唯一欠缺的,就是系统所使用的核心处理元器件,如果能保证主要元器件的供应,他们自己都能攒出一套系统来。

可双环公司显然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

在两边携手努力,以及大量技术工人投入、分段建设,二十四小时开工下,加上这只是一个公司内部网络,利用现成的电话线路改造,进度非常快。

仅一个星期,所有的线路都已经并入公司内网,投入使用。

又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维护,在郭凡的催促下,高新区信息科技部的技术人员带着所需的设备,开赴市电信局机房,开始架设高新区自己的区域网络。

市电信局这里,主要是作为一个中转,相应的设备很快安装到位,并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停机、并机,实现线路接入。

随后,便是高新区网络服务枢纽的建设。

等到高新区网络枢纽建设完成,最后通过光纤专线和市电信局机房实现连接,便可以实际投入使用。

双环公司完成了内部网络的建设之后,也兑现承诺,派出了建设人员帮助高新区政府建设从市电信机房,到高新区网络服务枢纽的专线建设。

这个技术难度倒不是很大,但线路建设总是很麻烦的,要布线、要规划,有的时候还要挖开路面,填埋管线,无法一蹴而就。

高新区信息科技部的技术人员虽然大部抽调过来,建设高新区网络,但还留了几个人在双环公司,了解最新的技术问题,协助高新区改进网络线路布局,解决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划拨给高新区的十四家国有企事业单位,也投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中。

在技术学院,参与管理培训的干部们在展开讨论。在工厂内,暂时闲置的工人及其家属们,也在展开大讨论。

讨论的主题便是企业拆分、合并。

厂办学校、医院从企业分拆出去,没有人有意见。虽然拆分意味着一些企业子弟、企业职工以后上学、就医没有现在方便,可以在企业内部就完成。但高新区政府、企业干部都来到厂里,对他们做了细致地说明,解释这样做的必要性,对于减轻企业负担的积极意义,他们还是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这些机构剥离出去,合并为完整的高新区教育、医疗体系。

争论的主题,还是集中在企业内部各个分厂、车间。

支持与反对的人,都很多。

支持的人认为把某些开工率并不高的车间、部门分离出去,对于企业降低负担,提高企业活力,有着积极正面意义。分离出去的部门,也可以凭借着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专长,成为一个专精某一方面的独立公司,比如专门的初级机械加工厂、专门的模具生产企业、专门的锻造厂,专门的电子封装企业、专门的化学药剂生产企业、专门的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等等。

支持的一方多集中在企业总部,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减负的都是好事。

反正那些不常用的车间、部门分出去,又不会对他们总厂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是以后进行某方面特殊加工、处理的时候,需要额外支付一笔委托加工开支。

相对来说,代加工支出,还比养活一支长年不干活,但还要负担所有设备采购、维护,以及工人工资、福利少得多。

反对的一方,则更多的集中在很可能被分离出去的部门。

他们反对的理由很多,但归根结底一条,就是担心自己所属的部门分离出去以后,政府部门不管、总厂也撒手,他们再也接不到活,未来生存可能会变得很困难。

在他们看来,大家集中在一起几千人,这么大的规模,如果经营困难对政府而言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总会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就像这次,市里精疲力尽了,推给高新区,高新区虽然自身也资金紧张,还是硬着头皮把企业接过来,努力支撑维持。

一旦工厂分拆,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总厂,重新焕发生机是可能的,但他们这些被分离出来的又该怎么办?

这场争论越到后来,越发激烈。

正反双方的参与者逐渐增加,许多原来抱着中立思想的职工,也在自身立场的驱使下,为了自身前途考虑,开始加入各自阵营,争论所形成的漩涡也是在持续扩大。

职工们分成了两派,参加管理培训的干部也是分成了两派。

那些有可能被分离出去部门的干部,也害怕他们所接手的部门未来出现生存困境,哪怕在培训中学到了各种如何发挥自身专长的教学案例,但心中还是不怎么自信――这是成功的,在人们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失败者更是十倍于此!

抱着这种想法,他们也是对如何规划企业分拆一事,哼哼哈哈,久拖不决。

高建云在此期间,反复走访各个企业,不断征询职工、干部的意见,又向市内的相关行业、学校取经,草拟了一份初步的拆分草案。

这份草案在提交给国资公司董事会讨论后,综合各方的意见,又经过了多次修改,并最终定案。余水也开始按照这份拆分规划,开始进行新厂区、生活小区的建设。他还就未来生活区的建设规划,向各企业职工作了说明,得到职工们的热烈欢迎。

可比起余水受到职工们的欢迎来说,高建云却是焦头烂额。

他这份拆分规划一公布出来,便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那些冷门的制造、加工、处理部门,职工们打死也不认可这份规划。每次他带着高新区政府的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都被对方指着鼻子骂,有些年纪大的职工,又哭又闹,说政府要断他们的生路,做这份分拆规划的人是断子绝孙,把高建云气得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

高建云是个火爆脾气,他在搞乡镇企业的时候就习惯说一不二,只有在郭凡面前,才收敛了自身的脾气。

既然思想工作做不通,他便决定强行实施。

关乎到每个厂具体拆分的规划书,他都打印出一份通告,带着政府工作人员来到各个企业,在厂部公告栏、家属区墙壁上一贴,也不再作解释说明,转身就走。

至于这份通告,是不是被职工撕下来,他也不管。

反正通告上说了,本次公告期限三个月(也差不多是分拆后各公司新厂房的建设周期),公告到期,便予以执行。

企业职工们满意也好,不满意也好,这个拆分都要进行下去!

他的强硬做法激怒了一些职工,所有的通告都被撕下来不说,还有些工人积极串联,说要到高新区去上访,告他高建云不顾工人死活,盲目决策,野蛮操作,只人民群众生活于不顾。

高建云对此毫不理会,铁了心要强硬到底。

可没想到,七月初的一天,他的车刚到高新区临时办公楼,就被眼前数不清的人头给惊呆了:大约有几百上千人聚集在高新区政府临时办公地,把办公楼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举着一条条横幅,上面写着各种要求更换国有企业管理领导、反对工厂分拆的标语。

他的车一出现在人群面前,职工们就认出了他的车牌,群情激愤的工人、家属们围上来,愤怒地朝他吼着,要把他从车里拖出来。

就在高建云进退不得的时候,沈旭带领的公安、协警赶来,把他从激愤的人群中救出来,护送到简易办公楼。

在临时办公楼走廊上,他看到了面色严峻站在走廊上的郭凡,在他身后,还有几名新来的副主任,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次群众围堵高新区政府,不管有什么借口,归根到底还是他的工作没有做好。一个粗暴工作的帽子,肯定是逃不掉了。

郭凡皱着眉头,看着下面的人群。

看到满脸不服气的高建云,他叹了口气,说道:“高主任,我们一起下去吧?”

“下去?”高建云好容易才从人群包围中脱身,郭凡又让他下去,他愣住了,推诿着不想再下去面对愤怒的职工。

“好也罢,歹也罢,缩头乌龟是没有用的,我们迟早总是要面对的,不是么?”

郭凡扬了杨眉,又往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率先向着楼梯走去。他的步伐很稳定,一步一步,毫不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