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田妃,谢谢了
作者:金玉良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52

泰和殿内,崇祯正和大臣们商议军情,李建泰正在汇报出兵事宜,决定正月二十六出京。

王承恩走到崇祯面前,俯首道:“太子要求晋见。”

“他来干什么?”崇祯一愣,转而道:“让他进来吧。”

“宣太子晋见”

我昂首挺胸,精神抖擞,阔步进入大殿内。

众百官一看,好一个英俊少年小将,有的认识的,只是黑了些,但看着健壮结实。头带亮银盔,身罩白银甲,白袍,没带兵器。

“儿臣参见父皇,祝父皇寿体安康,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儿不在军营习武,到此做甚?”

“父皇,儿臣听说李大人要督师山西,前去进剿闯贼。儿臣愿随李大人上阵杀敌,望父皇恩准。”

“就你,才拿几天刀枪啊,就言上阵杀敌?打仗是儿戏吗?何况你是太子,怎能身赴险地?”

“平民百姓子弟皆可上阵杀敌,难道就因为我是太子就不能上前线吗?父皇,国家已于处危难之地,让儿臣上阵杀敌,也可鼓舞官兵士气,激励将士用命,或许一战可扭转战局。[ 小月手打]就算儿臣一人战死杀场,有何足惜,父皇还有定王和永王,大明亡不了,望父皇三思,遂了儿臣报国之愿吧。”

我当时痛哭流涕,连连叩头,这倒不全是装的,是急的。一席话感动了崇祯,眼圈见红。

李邦华出班奏道:“万岁,我看让太子出征未尝不可。本来,李建泰大人是代帝出征,他的职权不变。让太子做监军,权当代父出征,于此战有利而无害。”

这老头还真好,只是年纪大了,不然,让他跟着。

李邦华有他的想法,重尔在外而生的道理他懂。皇上即不迁都,也不放太子,这是以前议过的。如果促成太子出征,总比窝在北京好,事情的发展就看他的造化了。

李邦华一提议,五六个大臣出班表示支持。其中包括倪元璐。

也出来几个反对的,理由无非是太子安全问题。但我早把话讲出来,太子死了又怎样,他们的说服力小了很多。

但崇祯还是犹豫不决。“皇儿,你先回去,让朕想想。”

“父皇,。。。。。”我还想说话。

“行了,就到这了,朕也累了。”

我和众大臣们默然无语,纷纷离去。回到皇宫,我即派王哲打听崇祯的去向。结果回来,崇祯去了周皇后那,我也追了过去。

崇祯正和皇后讲太子的事,皇后也是不愿意,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去死啊。一听太子来了,崇祯有些不悦。太子以前不这样啊,怎么这样不听话。

我一进来,跪下说道:“父皇,儿臣在朝堂上有些话不便直说。那李建泰为人贪生怕死,胸中无应变之策,这么大的事情单单依靠他去恐怕不成。再者,父皇难道忘了洪承畴等人之事吗?”

“你知道什么?妄议朝政,妄议大臣。哼。。。。”

“父皇要是不让儿臣前去,儿臣宁可死在宫中。”

“你敢要挟朕。”崇祯很是愤怒,一甩袍袖,走了。

我呆呆地跪在那里,心中一阵阵难过,看来命还真不好改变,只能到时誓死一搏,杀出北京城了。

崇祯满脸怒气,来到田妃宫中。表面上他怒气冲天,但太子的话勾起了他的心病,是啊,是不是又一个洪承畴,唉,真烦死了。

田妃倒是很习惯,崇祯到他这来之前,多数情况下心情不好,每次都是田妃慢慢地宽慰他,心情才变得好转。

没等田妃发话,崇祯自己倒说上了。“这个太子,他要出征上前线,有些大臣还同意,烦死朕了。”

这时候,崇祯是多谋而无断,很多事情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对。十七年的殚精竭虑,他的心智都快熬干了,自己哪里什么准主意。所以,就像抓李建泰这根稻草一样,他多少希望有个人给他拿个主意呀。

“皇上,臣妾不该参与国政,但皇上愿意听,臣妾可以说几句。”

“但说无防。”

“臣妾以为让太子代皇上出征,明智之举,有利而无害。一是太子虽然只有16岁,但已明事理,让他参与一些政务,对以后有利。二是皇上本来要驭驾亲征,由太子代之,那可不是由一个大臣能比得了的。三是臣妾在娘家之时,家乡人老讲这样一句话,叫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大臣与太子相比,太子最可信。臣妾的话只供皇上参考。”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好,好,好。”

这句话,说到了崇祯心里,他心中已决定让太子去了。

田妃又帮了我一个大忙,不过她可是使的坏啊。太子上战场,死了才好哪,打了败仗也没你好果子吃。现在要让自己的儿子有机会,只能赌,你要是灭不了闯贼就好办。

我还不知道呢。从皇后那回来,做什么都没心情,算了明天还是回军营吧,至少在北京城外,到时候来个溜之大吉,困在北京城里,那才是凶多吉少哪。

作者题外话:真累呀,投一票啊,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