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再见了,北京城(1)
作者:金玉良言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17

第二天,我早早收拾停当,准备前往军营。王承恩跑了来,道:“太子殿下,皇上召见。”

我心中一亮,莫非上前线的事有希望。原来,崇祯经田妃一说,心中十之*已定,早朝上,又和众臣们商议此事,赞成太子以监军身份出征的占了上风,崇祯见大家意愿如此,也就同意。其实,真要是太子出征打败闯贼,太子与江山社稷相比,他看重的还是大明江山。

到了朝堂,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我跪倒见驾。

“皇儿,今日和众大臣们商议,决定同意你随同李大人去山西前线,你只是个监军,李建泰大人负责重大军事部署与随机决断权。你可明白。”

“儿臣明白,不过儿臣要带些人去。”

“说吧。”

“一个是王哲,还有保护我安全的褚明和卫志远二人。”

“让王承恩汇同兵部去安排。”

“皇儿,下去准备吧” 我没提柳东山的一千人,怕崇祯怀疑。不过,我私自嘱咐王哲,让他和王承恩去说,估计也是十有*的事,不就是一千人吗,谁在乎啊。

自己来到皇后宫中。皇后一听,马上哭了起来,嚷着要去见皇上,求他收回决定。可把我吓坏了,别介,好容易崇祯答应了,别在给我搅黄了。一个劲地劝说,皇后才慢慢止住悲声。叹了口气,太子长大了,皇后觉得都有些生疏了。她知道,崇祯定下来的事情,她改变不了。

“皇儿,你要多保重啊。”

“母后,您放心,儿臣是不会死的。”

这倒是真话。事情办妥,我高兴得不得了。李建泰招兵的事,我才不管呢,爱招多少招多少。这几天我没去南苑,由褚卫二人联络消息。并告诉柳东山要准备干粮,具体办法,我想起20世纪红军长征的事,要他们把米磨成面,炒熟,装成桶状袋,缠绕在身上,每人一份,量越多越好。我则一直在宫中关注形势,怕变化啊。

事情往往如此,你想快,他越慢。

总算到了正月二十五,我得和皇后告别了,定王、长平公主也在。

我给皇后磕了三个头。长平和定王知道太子去干什么,见母后不停地抽泣,他们也泪水涟涟。我看着皇后,心中也一阵阵难过,这是永别呀。不管怎么说,他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是真心诚意。

我抱住十二岁的定王朱慈炯,久久不愿分开。来这年代不到半年,定王对自己很好,我用手拭去定王脸上的泪水,说道:“三弟,愚兄若真是战死杀场,你要在父皇和母后身边多进孝。记住,读书重要,练武也重要,两者均不可废。”

一声咳嗽,崇祯走到兄弟面前,心中也是难过。

“参见父皇”

“好了。”

这时,皇后拿过来一个包袱,张口道:“知道太子要出征,这是后宫姐妹们一起凑的一些银两,皇儿拿去,带兵打仗需要钱。”

“谢谢母后。”

我没客气,不拿白不拿,不然都给李自成了。之后,和他们撒泪而别。

正月二十六日(1644年3月4日),崇祯为我们举行隆重的遣将礼。先派附马都尉万炜祭告太庙,卯时举行典礼,然后在正阳门,就是现在的前门城楼上大排宴席,为李建泰等人饯行。文武百官都来饯行,我哪有心思,快点完事好走,夜长梦多呀。

崇祯用金杯斟酒连赐李建泰三杯,之后,拿出自己亲笔撰写的《钦赐督辅手敕》郑重地交给了李建泰,这算完事。

接下来,李建泰、太子等人上马出京。这时,我心中充满伤感,自己出了城,十之*生命无忧,可崇祯呢,对他虽然无父子之情,这个人也很可怜。怜悯之心油然而升,刚步入城楼台阶,又折了回来。

跪倒在崇祯脚下,说道:“儿臣有一事,不知当说不当说?

“皇儿,说吧,只要不为难,朕都会应允。”

“父皇,我无事可求。只有一事说出来,父皇不生气就行。”

崇祯和百官都纳闷,以为太子做错什么事,让皇上侥恕呢。

“今天是皇儿代朕出征的日子,朕不会生气,你说吧。”

“父皇,如今闯贼势盛,无法一战败敌,儿臣只能与其周旋,徐徐图之。而父皇去南京方为上策。”我说这些话是有顾虑的,怕崇祯犯多疑病,但皇后对自己的真诚感动了我,还要给在京的官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才冒险提了出来。我也知道,崇祯去南京可能不大。主要是这一帮大臣们,有些是北方人,个人利益在北方,他们一掺和,崇祯很难决断。

“你去吧”崇祯默然无语。

一些大臣们心里可琢磨上了,太子不简单哪。他劝皇上去南京,那么说他对形势还是有估计的,和一帮大臣们产生了共鸣。太子聪明有才干,将来会是个好皇帝。

大臣们在那想什么咱们不提。

作者题外话:多提意见,多投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