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家乡巨变
作者:小宗飞狮      更新:2020-03-17 19:57      字数:4006

山村的道路高洼不平,特别是到了山脚下,道路上面铺满了石子,石子有大有小,汽车走在上面非常颠簸,乘客坐在车里很不舒服。钱家三口在离村子很近的一个路口下了车,踏着没鞋帮子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里走去,身后留下一串串大小不一的脚印。

潘菲菲虽然经常回来,但每次来都有新的变化。街道两旁的杨树长的又粗又高,树冠遮了半条街,街两旁都盖起了红砖瓦房。在街道的交口处,又增加了几家买卖铺子,一般生活用品不用出村就能买到。

这时,临街的居民拿着扫帚和木锨纷纷走出家门,清扫街上的积雪。这里不乏有她儿时的伙伴,同龄的姐妹兄弟,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三口走走停停,不住地打招呼。短短的几百米竟走了一个小时,到家的时候中午饭都凉了。

“舅舅”,钱红从老远的地方就看见潘利利站在胡同口,撇下爸妈跑了过去。

“让舅舅看看,没把外甥女冻坏喽。”潘利利摸着钱红的脸看个仔细。

“没事儿,我不怕冷。”钱红撒娇地说道。

“姐姐、姐夫冻坏了吧。”利利问。

钱守义搓着双手说道:“车里不太冷,下车后觉出冷来了,特别是这一路,脚下踩着雪,上面刮着风。”

屋里屋外两重天,刚一进屋,一股暖流涌了出来:“还是屋里暖和。”菲菲一个箭步就上了炕,依偎在妈妈身边。钱守义把东西放好,坐在了靠墙的板凳上。

“姥爷呢,我怎么没看见呀。”钱红进门就找姥爷。

“对,老爸呢?”菲菲把屋里溜了一遍,问道。

“爸爸是闲得住的人吗,现在在大街上扫雪呢。”

菲菲把话题一转,问弟弟:“听说你承包了一块山坡地,什么情况,跟我们说说。”

潘利利坐在姐姐跟前,面对妈妈信任的目光和姐姐怀疑的眼神儿,乐了:“姐姐你不知道,咱们村有很多废弃的山坡地,平时就在那荒着,什么也种不了。前些日子村里决定划出几块承包给个人,承包金寥寥无几,到现在除了我还没有一个敢承包的呢。”

钱守义在旁边听出来点门道:“你承包了多少地?”

“大约二十亩吧,这块地比较平整。其他的那几块也行,就是离家远了点。”

“你准备干什么?”菲菲问。

“我准备栽一些果树,能浇上水的地方种点蔬菜,城里人在城里呆腻了可以到咱家的果园采摘水果,吃上咱们家的无公害蔬菜。”

“有城里人来吗?”钱守义问道。

“有,原来都到邻村的果园子去采摘,人家挣了不少的钱。咱们有了果园后,这部分钱就得咱们赚了。”潘利利越说越起劲儿。

“你认为咱们村的旅游前景怎么样?”菲菲问。

“咱们村的旅游前景非常好,”潘利利如说家珍地继续说道“已经有好几家申办山村特色游了。在种植果树的同时,我计划把咱们家的房子改造一下,办个山村农家院,由山上引泉水直接用于洗浴和做饭,使那些住腻了楼房的人们,也住一回山村土坯炕,吃一回山野菜,采一回山野果,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说到这里,利利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彩,这是充满幸福和希望之光。

“你的计划很好,需要我们帮忙的你尽管说话。至于你姐夫有什么想法,以后再说,他的心思没在这儿。”菲菲没再往下说,因为钱守义的计划是建养殖场,跟这儿不挨边儿。

钱守义的老家和菲菲家都在一个乡,叫钱家庄,离的不太远,多说也就十里路。背靠绵延几千里的燕山山脉,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山中小溪汇成一条弯弯曲曲的不知名的小河穿境而过,由于自然水源和山泉水的汇集,这条河常年流趟,为当地百姓的四季庄稼和生活提供了不竭的水源。虽然属于半山区,但由于水源充沛,山林密集,土壤肥沃,这一带农村在几年前就已经达到生态示范村了。

第二天刚蒙蒙亮三口就起了床,他们要回老家看看,这段路没有车,只能靠双腿沿着山梁走。

起来的时候天儿挺清凉的,不一会起了薄雾,山峰影影绰绰的,山林也如被罩上了一层轻纱,显得悠远而神秘。山谷的流水声时断时续,偶尔,还能听到几声嘹亮的鸟鸣,使人如处仙境一般。

菲菲说:“要不咱们也回老家包点山坡栽点果树或种点什么?你看弟弟干得多红火,在哪不挣钱。”三口子一边走一边商量着今后的打算。

“你说得轻巧,这么多年不在家,一不懂农业和林果,二没有自己的地块,三是老乡亲大部分都不认识,再说我这单薄身子能干什么行呀。来的时候你就提了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想好,所以没回答你,我认为这条路咱走不通。我的计划没有变。”钱守义的几句话否了菲菲回家种地的念头。

菲菲听了钱守义的几句话后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

天儿阴了下来,乌云越积越厚,忽然,空中又飘起了雪花,钱守义紧拽着菲菲和钱红,生怕娘儿俩哪只脚没踩实滑下山去。雪越下越大,山路越来越难走。“前面不远处就是公路,咱们紧走两步,一上公路就到家了。”钱守义催促着。

他们冒着雪,小心翼翼地越过了山梁,双脚终于踏上了直通村里的公路。雪下了一会天空渐渐放晴了,在乌云后面憋了足足有三个小时的太阳终于钻了出来,照亮了整个山峦。

钱守义站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放眼望去,北面的燕山没有积太多的雪,从上到下被高高矮矮的各类植物所覆盖,简直就是一道遮风御寒的绿色屏障。

“哎,你们娘儿俩先别走,坐着休息会儿,听听我是怎么跟朋友和同事描述咱们家乡秀丽景色的。钱红你也听着,也许对你的作文有用处。”

“我爸还会描述呢,那我得听听,最近学校开展作文比赛,老师给我们确定的作文题目其中就有赞美家乡的。”钱红认真地听着。

“钱红你还当真,你爸肚子里的那点墨水还能说出什么好听的词来。”菲菲不屑一顾的样子。

“菲菲你也别不相信,有句话不是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吗,听后再作评价嘛。”

“行、行、行,再费一回耳朵,你说吧。”

“我的家乡四季分明,依山傍水,桃红柳绿。傍晚炊烟袅袅,清晨鸡啼狗吠。微风拂面的春天,绿草茵茵,满山的野花开不败,把大山打扮得象新娘子。风和日丽的夏天,蝉鸣悠悠,满眼葱绿,熏烤的热浪考验着人的意志。金风送爽的秋天,叶落悄悄,满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那是农民一年的劳动果实。朔风劲吹的冬天,大山光秃秃的,当风声伴着高压电线的哨音来到时,接踵而来的便是漫天飞雪,燕山上下成了银色的世界。完了,怎么样?”

钱红听直了眼,“您是从哪抄袭过来的吧,满是那么回事儿,不错,可惜……”

“可惜什么,这是你老爸昨天想了一宿才想出来的,有点水平吧,绝对当个中学教师有富余。”钱守义自我吹嘘起来。

“吹,同着孩子你就吹吧,也不怕闪舌头。”菲菲根本就没看他。

钱守义突然大声喊道:“啊,我们到家了。钱红你们娘儿俩快看呀,村子最前排的第三家就是咱们的家。”菲菲娘儿俩顺着钱守义的手指望去,一所三间瓦房矗立在村子的最前一排,没有抢眼的地方,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三间房了。

三口人提着行李走下陡峭的公路,一瘸一拐地来到村子的东口,一块硕大的告示牌从很远的地方就映入了眼帘,走近一看方知是上级命名该村为省级文明生态村的昭示牌。据说为了达到省级文明生态村的要求,全体村民这两年付出了以前二十年的努力,在凿山修路过程中,一位青年农民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热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为了纪念他,全体村民自愿捐款,在燕山的前坡,也就是他牺牲的地方修了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这时,从村里走来一位老大爷,七十多岁,铜色的脸庞额头堆满了皱纹,穿着一身小粗布,脚踏一双家做的千层底儿,满是老茧的一只手扶着肩头上的锄头,另一只手攥着红褐色的大烟斗,走起路来铿锵有力,活脱脱的一个小伙子。钱守义走上前去,忙施礼问道:“大爷,您好。”

大爷抽了一口烟,还吐了个烟圈,笑呵呵地问道:“小伙子,有什么事吗?”

钱守义说:“我也是咱村的娃,我认识您,每次回家您都给我们讲村里的趣闻和故事。有一次我跟您的孙子为了争夺一块橡皮干起来了,您连打带吓唬地把您的孙子轰跑了,又来安慰我。还拿出手绢帮我把眼泪擦干,您不认识我了吗?”

大爷左瞅瞅又看看,好像是想了起来:“我的眼神不好,你是不是钱家的二孙子守义呀。”

钱守义赶紧说:“是我,是我,您的眼力真好,这么多年了还没忘记。”

大爷捋了捋那几根少的可怜的胡子说道:“几年不见都这么大了,你有好多年没回来了吧。”

钱守义想了想,如实跟大爷说道:“大爷,不瞒您说,我们每年都回来,因为在家呆的时间短没来得及看望您。”

“现在干什么呢?”大爷问。

“下岗了。”

“下什么了?”大爷可能年岁大了,耳朵有点不好使,侧耳问道。

“就是单位散了,没工作了。”钱守义不得不趴在大爷的耳旁大声说道。

“这回我听清了,没工作不碍事,你可以回来,现在咱们村跟过去大不一样了。一句两句说不完,你先回家看你爸妈去,大爷到后山摘点山果给你们尝尝,保你吃了还想吃。”

“天儿这么冷山上还有山果呢?”钱守义仰头看看后山问道。

“有,有些山果下雪的时候才熟呢。”

“您孙子在家吗?”钱守义问。

“可忙了,他现在是村支书了,为全村五百多乡亲过上好日子累得都快成老头了,你见面可能都不认识他了。晚上吧,咱爷几个一块喝点。”大爷在鞋底上磕了磕烟斗往后山走去。

大爷姓张,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侃大山,天南海北,天文地理,从古到今,国内国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叫他大号的不多,大人小孩都管他叫张侃爷。

原来全村就一条街,个别村民只顾个人合适,房子盖得出来进去,歪七扭八,没人管。对头来汽车甭想过去,广大村民很有意见。

后来,上级要求该村利用两年时间改造成省级文明生态村,并调整了村子的领导班子,大爷的孙子张全海被全体党员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

“没想到农村近几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让人羡慕。”钱守义边走边说。

“触景生情了?是不是要改变想法。”菲菲问了一句接着说:“是不是也动心了?”

钱守义沉思了一会儿,说:“放心吧,我的决定是不会变的,当然了,有合适的项目也会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