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声名初显(中)01
作者:唐三藏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69

接着撰书的空闲时间,李复给众人讲了建立学院的构想。

听李复讲明这是一个培养学习新著新学的人才所在,也是钻研各种技艺及改进之法,逐步改造,最终推出成果的一个研究所在。也就是说学院不光是讲述他们正在新编的书作,还要涉及到众多实用的技术学习,让来读书之人除去学得新学知识以外,还能各凭兴趣学得一门或者几门技艺,至少多了些谋生的手段。

元结最先赞成,说道:“如此甚好,有更多学子参与进来,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至少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他至今还清楚记得李复说过历代发明与创造失传的原因,对于建立一个有利于研究和传播的地方,觉得确实大有必要。想了想又补充道:“开元时曾有敕:‘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私人讲学已准入官学课堂,而我等靠自身力量建立一所私学,亦绝无问题。以前马嘉运、曹宪、王义方等人都曾开课讲学,就是开元年间,卢鸿隐于崧山,也广精舍讲学,从学者五百人众……我们若利用求学的这股力量来逐渐建立研究的根基,循序渐进,不怕不出成绩。”

杜甫赞成的理由是自己一直抱着诗文这一条路走到如今,结果几乎走到绝路,只有在李复这里才刚刚有了用武之地,往昔那穷困潦倒的日子想起就有些寒心,如今李复已将他的家人都接到了长安城中,一切家用再也不愁,与过去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经过这段时间的亲身体会,他确实觉得懂得越多才有越多的生存之术,若日后天下的文人士子,甚至更多的普通百姓,从这个学院之中学到能够自己谋生的技艺,只这一条,便是为民造福之事。况且这些天跟着撰书的时候,他对李复胸中博学实在是佩服不已,仅仅算学之书,就已经超越如今国子监里算学生们学习的《算学十经》不知多少,更别说其它那些从未听闻的学说,跟随这么一位博学之人,那定是能够有出息的。

而李彭的理由最为简单,他以前在家中读书,总是孤单一人,如今若有与众多学子相交的机会,自然是求之不得,况且李复计划要做的事,他绝对是全部听从的。

李复见几人都同意,便立即通知了郑绍,让他在即将印制完成订册的书籍后面,全部附上新学书籍上市的预告和新学院准备开张的说明,这种新颖的广告手法又引得众人叹服,元结赞道:“胜之每做一事,总有惊人之举,每次虽出人意料,但却皆能收到极好功效,实在佩服胜之思虑,乃真正的出奇制胜之法。”

没过多久,赵老四等人果然来到京城,由于他们带了不少打铁冶炼的家伙,所以路上走的很慢。李复着人将他们安排在通济坊内,这里极大的院落本来没几个人,很是荒凉,如今一拨又一拨的工匠住进来,已很是热闹。

赵老四稍稍安顿之后,便直接前去见李复,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口一个恩公的叫着,除去带来冶炼技艺改造顺利的好消息之外,还带来五口同样锋利的宝刀,见李复面露喜色,也笑道:“恩公,这打刀之技众人都已熟练无比,我本有心多打制些,但大东家却不准,故而只打了这么有数的几把,先给恩公用着,要是还需要,用不了多少工夫便能打制出来。”

他口中的大东家自是元结,他和众人打制成功之后,兴奋异常,如此锋利的好刀,到集市上一把少说也能卖上数百贯钱。众人许久以来天天只是花销,却从未赚得钱财,看着别的工坊利润倍增,都十分憋闷,早想大干一把,成功之后大量打制一批,狠狠的挣上一大笔钱,不再让别坊的匠人嘲笑。可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最终元结却只准打制少数几把,并且不准外传消息,众人虽然想不通,但也不敢违命,所以一到京城见到李复,赵老四便设法旁敲侧击,想得到李复的许可。

岂知李复早知他的意思,淡淡一笑,道:“宝刀打制成功,便是你们的第一大功劳。但一不得私下打造,二不得泄漏消息,这是死规矩,如今到了京城,乃龙蛇混杂之地,更要谨慎小心。”

赵老四一听便泄了气,无力道:“恩公不准打制宝刀,那我等还能做些什么?”

李复笑道:“自然有你们做得,还不是一星半点。”

赵老四立马来了精神,问道:“恩公快说,是什么事情?”

李复正色道:“我要你们多设铁铺,大批打造农用铁具,锄、犁、耙、铲之类,各色均要,而且要以刚刚够本的价格卖出去,卖得越多便越算你们的功劳。”

赵老四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拿打造宝刀的技艺去打制农具,实在有些小题大做,还要不赚钱卖出,这让他着实想不通,若不是看李复认真的脸色,他还以为李复是在开玩笑。

见赵老四如此反应,李复倒是早有预料,又道:“这打制农具和打制宝刀侧重却不同,宝刀在于精,而农具却在于量。若你们做到我的要求,那生铁熟铁的冶炼规模便能有大幅提升。我且问你,若是要你们短期之内打造大批兵器,铁料却跟不上,你却拿什么打制?”

赵老四这才稍为明白,无奈的点点头,李复见他接受,才继续道:“这农具也并不是完全按照现有的形状打制,我稍后会将一些改进的样子画给你们看。而炼制之中,小高炉的设计尤为重要,也绝非易事,你万不可轻心。”

赵老四听得打制农具也颇有挑战性,倒是没有想到,看李复如此慎重交待自己,立时生出一股报答之情,恨不得马上做到李复的要求,便大声道:“恩公且放心,全都包到俺老赵身上便可。”

李复一笑,要他附耳过去,小声在他耳旁说了几句,赵老四听得大喜,眉开眼笑道:“绝无问题,此事俺老赵亲自去安排,决不教旁人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