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声名初显(中)02
作者:唐三藏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40

“打制农具?这却是为何?”

听得这个消息,莫说李彭,就是元结也有些想不通。

元结试探道:“胜之不是为那日我说的话吧,其实只要小心谨慎,也许不会有什么是非。但让他们全部去打制农具,还要平价售出,这我却真是不懂。”

李复不去回答他的话,却转向李彭,问道:“还记得来长安路上,你我说的一段话吗?”

李彭一愣,不知道李复为何有此一问,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李复指的到底是何事,却听李复提醒道:“关于农田收成之事。”

“哦,”李彭记了起来,道:“这我记得,那天走在路上,两旁尽是悬崖峭壁,农田为数极少,走上好久,才能见到一小片平地,正好见到几个农人在收芋,我信口说……”

李彭那天说‘芋收之后,栗谷亦熟,再后则要准备种麦子。’他家里购了不少好田,对农植也懂得一些。

当时李复听言仔细看去,在他的老家,此时都是收玉米的时节,栗谷这个东西早已不见种植。但在古时,特别是关中地区,多种栗谷、小麦、豆类等,这栗谷的植株就是通常叫的“禾”,古诗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句,说明栗谷这东西早已大规模种植。

李复随口问道:“此时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

李彭答道:“地有上田下田之分,平均说来,中上之田可收一石半左右,最好者不过二石。”

李复暗自计算,唐代一石大约折合80公斤左右,那一石半就是120公斤,也就是240斤,而这还是中上之田的产量,最好的才收三百斤而已,要按照现代的计算,实是不多。

李复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似乎有一个隐藏着的大问题,却一直被自己忽视,这个模糊的念头就像远处的白云一般缥缈而难以琢磨。不由望着地里忙碌的农人,好大一会,脑中一闪,终于砰的一下抓个正着,李复霍然明白:自己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此时的亩产较低,而大唐人口却已到达了一个高峰,耕地已严重不足,尤其是北方,出现了“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的情形,若不提升粮食的产量,恐怕“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局面仍会出现。

而他自来到这个时代,一直在进行工业方面的部分改造,不管是麻布纺织、冶炼,还是印刷,以及想要涉及的棉布纺织等等,都是属于工业范围。各工坊制出产品的销售,酒坊、糖坊的生意,却是属于商业,而自己下决心将来不管花费多少心血也要撰写的新学书论,是为了今后科学的发展。而农业,自己竟然一直没有想起来。

自古民以食为天,农业历来都是各朝各代的根本,就是在现代,农业依然是国民一切的基础。这个最起码的道理怎会被自己抛在脑后呢?

如果自己一直致力于发展工业和商业,而滞后农业,那后果将难以想象。李复在颠簸的马背上,手按着自己的胸口,默默地下定决心,要使农业和工业同步发展,保证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不会畸形,也能够使其互为补充和促进,在二者基础上再发展商业,促进二者产品流通才是正确的选择。

那天李复问了许多关于农业的问题,后来把李彭问的抓耳挠腮,再也答不上来,毕竟他只是平日在家中听上几句,从未亲手种过田,所以知道的却是寥寥,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无意间说的一句话促成了李复的一个重大决心。

到长安之后,时日尚短,李复一直忙着诸事的安定,竟没有腾出手来,一直到元结来到京城,提醒李复后,他经过认真思量,决定不能再等下去,而先将冶炼的力量投入农业发展,农具的普及便是第一步要做的,至于良种,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特别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方能入手。

听了他二人的讲述,元结渐渐开始明白,而杜甫则是称赞不已,别的不说,单单李复这片为农之心恐怕就少有人及,更别说甘愿放弃利润平价出售农具了。

“打制宝刀之技已成,胜之不会放弃吧。”元结最终还是问出了这句话。他知道当日众铁匠的辛苦,顶着酷暑,守在火热的炉子边,个个身上大汗淋漓,也决不肯间断炼铁棚中的打制,终于成功之后,自己为小心起见,并未允许他们过多打造。来到京城又专门提醒李复,却不料李复如今的安排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竟然从打造神兵利器改为炼制农具,这个反差实在太大,所以他一时也难以接受,虽然李复说的有道理,但仍然感觉有些可惜。

李复笑着看元结一眼,眼神中大有深意:“次山放心,我自有安排。”

元结听了,便真的放下心来,别的人这么说或许他不见得会相信,但此话从李复口中说出,他却觉得分外的信服,于是便不再问及此事。

既然说过要造农具,还要进行改良,这些都要李复亲历亲为,于是几乎没了闲暇的时候。白天经常到城外村庄拜访农户,讨得经验,再回来与赵老四等众铁匠商量,画出图纸,一一试制,还要抽空与元结、杜甫、李彭对照书稿。到了夜里,才有工夫撰书,几人都聚在李复的房中,灯火通明,各自执笔,听李复详细讲述要撰写的内容。

在做此事之前,李复本以为这些事情并不算难,谁知做起来才知道,涉及农作之事决不简单。古往今来,农作都讲究实行精耕细作,本质上都是手工作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并不仅仅依靠工具的构造精巧,而更要灵活的操作手法。农谚说,锄头上有水又有火,若要充分利用好农具,使农具真正适合各地的生产,真是一件极为复杂之事。

这一段时间,李复累的够呛,明显憔悴了许多,整日里黑眼圈都没有下去过。元结看在眼里,不时要厨房给李复开个小灶,做些美味补品。后来又专门寻了一个十四五岁聪明伶俐的小童,日夜贴身伺候,起初李复并不适应,但每日实在忙得不可开交,有个人使唤确实省了不少事,这才留下小童,专门又给他起名叫少华,乃取少年有才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