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兴师讨逆(二)
作者:晓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47

“二鬼子”声名狼藉,纪律败坏,为国人所不齿。但和谈期间,国民党当局又往往把他们推在前面,做一些自己不好出面的“下三烂”的事。当时山东这些伪军兵力相当可观,我看到有这样一个统计:德州王继祥部约14000人;泰安、大纹口宁春霖部约4000人;周村、张店张景月部约9000人;胶县、高密、即墨赵保元部约12000人;枣庄王继美部约4000人。这样粗略算来约有4万人左右。和谈期间,这些伪军部队在国民党指使下,经常向解放区寻衅,如掠夺粮食、摊派苛杂、囚禁百姓,甚至干扰军调处,枪击执行组人员。在枣庄就发生过王继美部将执行组*代表甘重斗打成重伤的事件。

面对反动派倒行逆施,有迎头痛击必要。对于即将来临的全面战争,山东我军是有预案的,陈毅在向中央的报告中,就提出过“北攻南守”的战略。即以主力进攻济南、青岛铁路沿线的敌军,而对徐州方向的国民党军则采取守势。对此方案,**以中央军委名义,起草了一个文件,进一步对反击作战作了修整和部署。

1946年6月上旬,在山东全境展开的这一场战事,史称讨逆战役,“讨逆”大有替天行道的义味。战役发起有被迫反击一面;但也明显有我军主动出击的一面,这在第三野战军战史上说得非常清楚,“在山东地区,为了反击国民党的蚕食和偷袭,先机解决山东境内国民党的孤立据点,求得主力能够集中机动,以便能应付国民党的大举进攻。”停战时期,要在军事上争取主动,又不能在政治陷于被动。把锋矛对准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无论是有理,有利、有节,都是上策。

这一次对枣庄王继美的围歼战,是八师和七师共同完成的。七师动用了二十旅和二十一旅一部,由七师政委曾希圣率领;八师主攻由二十三团和二十二团的一个营担任,由副师长王吉文率领。二十四团阻击临城出援之敌,二十二团主力为预备队。直接用于攻打枣庄的兵力,八师只用了一个多团。可见不像是大仗。

至于枣庄王继美部到底有多少人,我没有最权威的出处,有说5000的,有说4000的,有说3000的,甚至有说2000余人的。在这次讨逆战役中,枣庄之战不像是个重头戏,这从第三野战军战史的记述上也看的出来。但实际上对这一仗的重视度却是非常之高,这次战斗的总指挥,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将军――罗炳辉。有部《从奴隶到将军》的电影,说得就是罗炳辉的故事。

说起罗炳辉,就容易想起粟裕。罗炳辉与粟裕好有一比,两人都是少数民族。罗是彝族,粟是侗族。两人都出身行伍,当的都是大头兵。不像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那样是“军校生”。抗日战争时期,都在新四军中任师长,粟在一师,罗在二师。两人同时被中央军委确认为36位军事家。如果说不同之处也是有的,罗年长粟10岁,如果是在今天,那么就是说有代沟了。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可以说解放军最老的老兵。不过,粟裕刚穿上“两尺半”时,罗炳辉可能已经有了勤务兵,就资历而言,罗炳辉和朱德、刘伯承差不多是同辈。所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炳辉的声誉和地位要高于粟裕。长征时,中央红军有4个军团,即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九军团,一军团和三军团的军团长分别是*和彭德怀,九军团的军团长就是罗炳辉。

罗炳辉北上时为新四军二师师长,组建二纵时,又任二纵司令员。1946年4月,罗炳辉作了陈毅的副手,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如果按这样的排序,可以确定罗炳辉是整个华东战区军事首长中的“第三把手”。值得注意的是,在解放战争中,第一副军长张云逸一直主管华东军区的军事工作。我想陈毅很可能让罗炳辉在野战军中担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