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渔沟浊浪(三)
作者:晓烽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50

再看淮阴,尽管兵临城下,淮阴也不是纸糊的,华中五旅原是山野二纵五旅,是新四军的甲等旅之一;而十三旅就是原中原军区突围的中原军区一旅,即很有名声的“皮旅”。但此时陈毅还是过于乐观,顾此失彼。在淮阴连呼告急下,近在咫尺的山野主力竟没能发去救兵,说来这事坏在桂系七军手里。整编七十四师夺占我淮阴自然是为“*”立下头功,但光凭一支七十四师还是“势单力薄”,这些薛岳也是明白的。所以在七十四师突进同时,亦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助攻”,这副担子就交给了七军。此役七军果然不负“重托”,明修栈道,拖住了山野主力,但七军只是佯攻,虚晃一枪罢了。主攻的七十四师,暗渡陈仓,整编七十四师被列为蒋军五大主力之首,这是七十四师首次和我华中部队交手,其凶悍也是为我始料未及。攻陷我淮阴后,又下我涟水,与守城的华中六纵结下深仇,有一个版本说的是张灵甫乃被俘后为六纵一个排长所毙,缘由盖因此起吧。

对渔沟一战,我怎么看也是雾里看花。史料太少,七军出动是一个师还是两个师?山野的七师位置在何处?八师在泗城吃了大亏,但何以祥还是有详细的回忆,但对这一仗却只字未提。原因在我想来有三,一是不成功。既无歼故,也未解围;二是没有展开大打。大打一场,战事激烈,要说的话也就会多;三是仗打得别扭,主帅心挂两头,将士心存犹疑,这一仗不提也罢。

从史料中,我看到有这样记述。渔沟一仗,八师协同二纵出击,交火发生在9月17日。八师在泗城走了麦城,被蛇咬了,走路变得有些走样;而此时七军却非常有底,只要拖住你就行。于是,一开打,不出三个回合,七军就把头缩了回去。从八师能抓到一些俘虏来看,八师也是冲了一下,但又不是大刀阔斧,斩获非常有限。第二天,七军又出动,一交火又回头。前面说过了,七军打守备很有一套,依托村庄民房,掏墙挖枪眼,而我出击部队又以为是预设的工事,未能大胆突击,于是又呈僵持状态。七军作战非常狡猾,你不打,它出来咬你,你想打,它又缩成一团,无从下口。

吃一堑,长一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同志对人民军队成长的总结。渔沟之战,从总体上说,陈毅是布局有误;从具体上说,山野表现平平,八师亦无所作为。二十二军战史对此有过总结,仅从战术上看,八师对野战也是欠火候的。“白天不敢大胆出击,队伍又展不开,放不出去,动作迟缓……这是解放战争的第二次接敌,又考验出我们在新的战争情况下的弱点。”这是作战科魏学诚的记述。当然战术上问题,和泗城失利的阴影是有关。但十八般兵器都能玩得转,那就成神了。还是那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八师攻坚很突出,但大规模野战当时缺乏经验,不够成孰。这些“弱项”,在稍后的南、北罗战斗中还是暴露出来。不过话又要说回来,这是战后对经验教训的检讨,职能部门的话肯定会说得重一些,一成不足说三成,这也是正常的。

18日晚,八师退出渔沟,向淮阴转移。19日黄昏,陈毅突然来到八师,神情严峻,进门就下命令,要八师立刻增援淮阴,部队正要出发,传来王营大桥被毁的消息,陈毅沉思良久,只好作罢。这是当时在场人员的回忆。

对于两淮失守的看法,好像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不过,你可以打开地图丈量一下,淮阴离国民党首府南京不过两百公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仅从政治上考量,弃守淮阴也是早晚的事。所以粟裕将军说,“这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就是战争成败的辩证法。

只是这样深刻地认识对多数人来说,往住是要在战争胜利之后。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陈毅在电文甚至说到:“五内俱焚”,可见不是一般的痛楚。

淮阴上空升的浓烟就像是根导火索,竟引发了一场“地震”,强度我想不会超过“五级”,但陈毅坐椅还是微微晃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