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名不正则言不顺
作者:祈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652

在回宫的路上,李治就开始考虑这次李泰谋反所带动的连锁反应,说实话,李治并不害怕谋反,即使是拥有着众多人拥护的李恪,他都不害怕。这其中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对自身的信任,是李治最依仗的制胜法宝。

李泰在争储失败后就被太宗流放到了均州郧乡,虽然又被封了濮王,但终究是流放的皇子,威望未深,这么些年,在太宗的有意安排下,朝中重臣全部都成了太子麾下的劲旅,而李泰是名不正言不顺,又不得民心,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李治担心的不是李泰的叛乱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动荡,而是文化。因为李泰是出了名的爱好文学的王子,依附与他的文士很多,在他被流放之前他所编纂的《括地志》,是唐代初期最为完整的关于地理、经济方面的文章,所以李泰在文化界的威望相当高,而李治深知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重要,要远远过与政治经济,如果在李治登基之时就来个焚书坑儒,那无论历史怎么说,李治都不会饶恕自己。

过了朱雀门,李治见一众大臣都在宫外候着,招手把小桂子叫了过来。

“立刻请长孙无忌、禇遂良、于志宁、李勣议事,对了,就说我在凌烟阁。”

李治吩咐了一句,看众人都很焦急,也不好意思在不温不火的散步了,匆忙的回了宫,也顾不上回应王婉淑的询问,径直去了凌烟阁。

凌烟阁本来只是皇宫一角的一处小楼,太宗皇帝为了表彰开国功臣,就将二十四位功劳最大的臣子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因此这凌烟阁在朝中大臣们的眼中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李治是第一次来凌烟阁,这里即使是以前的他,也很少来,一是这里很偏僻,二来这里的臣子虽都是功劳盖世之辈,但不得善终者不乏其人,前生的李治生性软弱,最不喜欢看到他们。

凌烟阁内光线暗淡,李治站在长孙无忌的画像边,仔细的看着阎立本亲笔的画像。

说实话,李治对绘画这方面是一窍不通,只是感到在唐朝,竟然有人能用毛笔把人画的如此传神,真是不同寻常。

阎立本为朝中画师,太宗皇帝本身就对他及其重视,而李治更是自然,只是最近比较忙,还不得见其人罢了。

正想着,楼外被李治点名叫来的四人鱼贯而入,李治摆手阻止了他们的跪拜,见几人都神色自若,不禁点了点头。

“这几天的事情很多,几位大人忙坏了吧?”

几人看李治脸上笑意盈盈,丝毫无惊慌之意,心下不禁揣揣。长孙无忌更是疑惑,李治原本懦弱,闻听李泰谋反,应该是慌张才对,怎会如此这般?

倒是于志宁不去考虑这些,他跟随李治多年,虽也觉得他有些异样,但还是恭敬答道:“承太子殿下关心,我们只是尽了做臣子的本分而已。”

李治心里不禁对于志宁高看了几分,这个于志宁是难得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从不与长孙一辈同流合污。想着想着就又想起已经病故的马周,这个人,李治是钦佩已久,没想到自己仍不得亲见。

“每次来到这凌烟阁,都会感到很压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将这凌烟阁内的画像添上几幅,几位大人觉得呢?”

“回殿下的话,臣等必定尽心竭力为朝廷百姓尽力。”四人齐声道。

“走吧,出去吧,这里连个坐着的地方都没有,想来几位大人也是不太想在这里的。”李治深深的看了长孙无忌的画像一眼,手一撩衣襟,跨步出了凌烟阁。

这并不是李治心血来潮,进凌烟阁只呆了几分钟就出来,而是在为自己营造心理上的优势,因为前生李治懦弱,在几位大人的眼中虽然仁孝切且守度,但终究少了些帝王气概。李治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改变这种形象,因为他可不是那个把江山拱手的高宗李治了,而是一个附着承受了民族屈辱的华夏灵魂。

李治走的随意,几人却心中各自思索着这次李泰谋反所带来的影响和李治的态度。尤其是李勣,跟的更为拘谨,虽然太子还未继位就把他招到身边,摆明了要重用他,但经过太宗的罢扁,他对朝廷身怀戒心,生怕李治哪个不高兴了给他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

走到一处华亭,李治见亭中有相对两条长椅,自己做了一条,指着另一条对四人道:“列为大人请坐。”

见几人坐下,李治才道:“四哥幽居均州多年,时时想着能回京师,真是苦了他了。”

什么意思?几人的心中升起大大的问号,什么,李泰谋反,你还在这里说苦了他了,你叫我们怎么说。

当下几人都默不做声。

“你说,他为什么就这么想不开呢?”李治状似萧索的叹了口气。

“舅父,你看该如何是好啊?”

长孙无忌心中咯噔一声,这句虽然和以往李治问他是无丝毫二样,但他总感觉这心里如吊了水桶般七上八下的没有着落感。

“殿下,濮王谋反,是微臣失察,请殿下制微臣失察之罪。”

李治眉头微微一皱,长孙无忌比之前日变化如此之大,看来是对自己有了一些戒心了,也不知他到底是如何想的,罢了,你想要权,我就给你权。权当是雇你帮我定天下吧。

李治知道长孙无忌虽然是大权独揽,但确实是忠臣干将。他的才华,也许不及房杜,但他的威望,在现今这等状况下,确实平定天下的利器。

“好了,我们不要在说这些琐事了,今天找几位大人来,是为了商量一下登基大典以后的事情。”李治看几人惊愕的表情,心里感觉相当爽。

“明日登基大典,关于大赦天下的程度,还请几位大人共商。”

“殿下,还是依照惯例的好,即为大赦,就应该死罪免死,充军改为劳役,轻者释放。”禇遂良道。

“禇大人所言甚是。”几人都点头赞道。

李治也跟着笑了一声,“说的是,不过我想加上几条限制,诸如奸淫者不赦、谋逆者不赦、贪污舞弊之官员不赦。列公以为如何?”

“殿下所言甚是。不过殿下,濮王谋反一事,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李勣毕竟是武将,最关心的还是这件大事,看李治好像不以为意,只好硬着头皮提醒,同时心里大骂其余几人,老奸巨滑。

“那李将军以为如何是好?”

“微臣愿代殿下讨之。”李勣傲气十足的道。

“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李治长笑一声,起身走到亭外,想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但有觉得几人都不适合,在说自己还未登基,分量上还有些轻,考虑了一会儿,还是没有说出口。

“明日登基,事务繁重,相信几位都很忙,大家都请回吧,顺便转告在外面候着的大人们都去忙吧。舅父留一下。”李治看几人跟在身后,心里有些烦,语气虽淡淡却不怒而威的道。

“臣等告退。”几人退着走出亭园,禇遂良回望了一下,悄声对于志宁道:“志宁,李泰谋反,也不知这兵戈再起,是福是祸啊?”

于志宁叹了一声,道:“新皇登基,就逢藩王谋反,看来以后各路藩王的日子不好过了。”

于志宁眼光甚远,只从这件事上,就猜测出了李治肯定会在登基后对付各路藩王。他比之禇遂良,更加了解李治,不是因为两人在一起的时间长,而是马周在世时,两人同为太子左庶子,自然接触较多。马周善查人心,曾断言李治并非外表那般懦弱之人,只是还没有显露出锋芒。而于志宁对马周的话深信不疑,所以他对太子的态度从来都恭敬有加,从不敢像长孙无忌和禇遂良一般时不时的就以老臣自居,对太子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