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温饱问题之曙光
作者:祈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750

“看,普通人多幸福。”

站在长安最为繁华的东市,看着人潮汹涌,唐临也不知的感叹什么。

确实,百姓永远都看不见政治上的那些阴暗与肮脏,在他们的眼中,切切实实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大人——”一旁的衙役低低的提醒道。

唐临一愣,又苦笑的自嘲了一下,自己这是怎么了,难道在官司与衙门之间纠缠久了,竟然向往起普通人的生活了,想自己当年的时候……

“走吧,快点进宫,最近事多,不要耽搁了。”

唐临穿的很普通,大多数百姓都不知道,这个在东市口站了一会儿,犹如傻瓜的人,就是在长安城里护卫着百姓安宁的最高长官了。即使有知道的,也不敢说,生怕他是来找什么犯人的。

永徽二年,皇上因为造纸术已经大成,所以下令将天下的四书五经、六艺地理等全部备一份,并在太极宫的中心,修了一座藏书楼。这藏书楼,可以说是整个唐朝对于文化记录最全最详细的地方了。就连长安书院的图书馆,号称天下第一书馆,也只能和这里比比文化,其他的军事之类,长安书馆是没有的。

当然,这些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而唐临,因为是大理寺卿,所以也知道。

入藏书楼,必须要有皇上的手喻,所以唐临进宫之后,就烦太监通秉去了,自己在殿外候着。

李治正琢磨着大唐农业的分布,他不想形成那种靠着河流才能繁荣的局势。局部的繁荣与整体的贫困冲突之间,必定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倾轧。而且这些地方如果被某些野心的势力看上,自然也就是动乱的根源了。

李治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很忌讳别人打扰的。尤其是当他正憧憬在回忆里的时候,为此小桂子可没少挨骂,所以这次唐临也整整等了一个时辰,趁着李治起身如厕的功夫,才让他进了两仪殿。

“朕还真不希望是唐卿来找朕啊,那就表示着长安最近又不平静了。”

唐临看着李治莫名的笑意,不由得有些心慌,自己身为大理寺卿,竟然让长安在数天之内,连续发生多起命案,就连梁建方也几乎遭劫,他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可是不说不行,唐临也不是推脱责任的人,就简单的把事情说了一遍,又表明了来意。

李治对梁建方没有印象,只知道那个时候,这个将军是赶着救驾来着,不过因为李治的问题,被玄奘搪塞过去而且语气极为严厉。本来这次回来是想着给他点什么奖励的,不过这一忙,就忘了。

“拿来,朕看看。”

李治只看了一眼,就默不做声,看似闭目养神,但已经服饰了皇帝三年的小桂子,却从他那微蹙的眉毛上知道,皇上现在正在烦心。

用手势提醒唐临噤声之后,小桂子轻手招来一个宫女,吩咐让御膳房准备些莲子粥。

李治似乎已经养成习惯了,一有为难的事情,就喜欢吃。

一看那暗器的模样,李治的心里就不舒服,尽管自己已经是帝王了,心胸应该能装得下天下才对,可看到那东西,李治还是不由自主的在心里卷起了一丝恨意。

因为他突然想起来一种人——忍者。

虽然那暗器似是而非,但那特征还是在的。前些日子,李治特意跑了一趟军器监,从经验老道的老匠口中知道了忍者的存在,所以主管推断,这应该是小日本的忍者在作怪。

如此不问情由的杀人,分明就是想让长安乱。若是想掩盖什么秘密,也说不过去,那梁建方他知道什么,怎么也会成了他们的目标。

让李治愁的是,大唐的航海技术实在是太差。其实那个时代的航海技术根本就没有发展起来,甚至都没有一个完备的制度和经验之说。住在海边的渔民本来就少,而且大多是其他民族的人,汉族也只有东方河南、江南两道的少数住在海边的人才懂得一些驾船的道理。

李治早就打着海的主意了,所以他对这些也早就留心过。据他来看,这个时代拥有最现今的航海技术的国家,应该是新罗。当然,有一个岛国,他没有考虑进去。

东瀛人太狡猾,虽然有很多人飘扬过海,但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什么样的船,大唐完全不清楚。

不管怎么说,不能让他们在这样闹下去了。

李治叹了一口气,睁开眼睛,顺手就拿起莲子粥吮了一口,又享受了半晌,才道:“此事的来龙去脉,朕已经知晓了,你先回去,朕会派个捕快给你做下手,助你将这伙贼子擒下。这次你做的很对,只要是大唐的百姓,朕都要负责。无论是流浪街头的乞丐,还是梁建方,所以说,即使是几个平头百姓如此被杀,你也要跟朕禀报,你明白吗?”

唐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这皇帝是如何知道的,又知道了什么,不过既然他说派人来,唐临就乐得轻松,就算此事不成,也不是自己的责任了。何乐而不为呢。

“长安是我大唐的根基所在,自然是那些宵小想浑水摸鱼的地方,不过朕绝对不会让他们得逞的,因为这是天子脚下,是朕卧榻之地,谁敢来犯,定叫他伏诛。”

唐临刚走到门,就听见李治缓缓的道。身体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激灵,心中又升起一种发自内心,不分年龄的敬佩。

………………

“袁耀,这次你的功劳不小,想要什么赏赐,尽管说,朕定不食言。”

一看到袁耀这个大农学家,李治心里就高兴,毕竟他为李治解决了大唐飞粮食的问题。解决了粮食,就意味着解决了百姓。

袁耀是个脸色瘦削的人,闻言不好意思的笑笑,神色懦懦的道:“皇上,这是我袁家的祖训,得皇上之助,才得以成功。袁某实在不敢居功。”

殷天授在一旁道:“袁大人客气了,若不是你的见识和才学,我还不能服你呢。”

袁耀知道殷天授是个高傲的人,两个人合作了两年,殷天授才真正的服了这个看起来干巴巴的老头,有时候殷天授就是不明白,他那么瘦弱的身躯了,怎么就装下了能让粮食翻倍的奇思妙想呢。

“皇上,若是此种种的得当,臣保证,一年之内,就可以让一道遍及,五年之内,我大唐百姓将永远脱离饥苦。”

李治闻言哈哈大笑,抓起一把种子,放在鼻子前嗅了嗅,如同春风拂面一般惬意的想着:“自己刚来几年,就看到了解决大唐温饱问题的希望了,以如此速度,说不定真的就能在有生之年,去其他的州转上几圈呢。

“不过皇上要求的所谓在旱地所种的豆谷,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

李治沉吟了一声,知道这还有点难度,就道:“这是当然,不过要快,过几天,朕找个人给你做统筹,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弄出来。”

殷天授小声道:“皇上,有江南靠河四道,就应该够我大唐百姓所用了,为什么还要想着别的地方呢?”

李治没有说话,他不是不能说,不过就是说了这些,殷天授也不懂。

“你们先下去吧,朕还有别的事,若是有任何进展,就派人到宫里报知吧。”

“粮食,粮食。”

李治口中喃喃,手指敲着眼前微型的唐朝的地图,有些为难。

在现代中国,处处多能种粮,不过还是分布了几大粮食产区。李治原本的家乡就是一个,而长江流域又是一个。

可大唐不同,一来受地域的限制,大唐的版图在东北只扩到营州,东北的广袤大地,自然不能为李治所用。

不过即使东北被李治攻下,也需要数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再说开垦黄土,在一切都推崇纯手工与绿色的大唐,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那就只好是河南这一块了。”

李治随手在地图上点了一下,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