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 我的家乡阿富汗瓦罕走廊
作者:UN1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41

瓦罕走廊(英语:WakhanCorridor;波斯语:واخان‎)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地理概况

位置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长宽

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瓦罕河由西向东流160公里后,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Qal‘eh-yeNiazBeyg)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地形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

气候

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1]该地区是濒危动物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相关历史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葱岭的路程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1963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边界进行了划分。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此边界线是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阿富汗和中国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控制,远离阿富汗战火,因此不存在难民问题。[1][4]

编辑本段

居民经济

瓦罕走廊地貌图

瓦罕走廊共有居民约10,600人(2003年),[2]东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吉尔吉斯人,西部地区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属于游牧部落。

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1]居民面临着贫困、缺乏粮食、医疗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关报道

瓦罕走廊里到底有什么?它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最复杂边境?五一假期期间,环球网组织了一支特别报道团远赴南疆,实地探访神秘的瓦罕走廊。

附:环球报报道:走进中国西部边境军事禁区:神秘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外:世界上最主要军事力量的角逐场

瓦罕走廊位于“世界的肚脐”--帕米尔高原之上,是中国最复杂的边境,也是中亚地区最复杂的边境通道。瓦罕走廊为东西走向,长约400公里,连接中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四国。其中在我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最宽处约75公里。瓦罕走廊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傍兴都库什山脉最险峻高耸的东段与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瓦罕走廊的形成是英俄两大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19世纪末,俄英两国为了避免在瓜分中国帕米尔地区时爆发冲突,背着中国签署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瓜分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缓冲地带”,瓦罕走廊就这样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领土的卑鄙行径下产生了。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战争虽然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却没能彻底摧毁塔利班。阿富汗动荡的局势改变了中亚地区的战略态势,北约联军的进驻、阿富汗塔利班势力的死灰复燃、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迅速崛起、印度在塔吉克斯坦获取军事基地、俄罗斯不断加强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世界上几支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在瓦罕走廊之外的土地上展开了激烈较逐,境外复杂的局势让这条狭小的通道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

初入瓦罕走廊,感受警军民三重立体安全网

就在环球网记者团奔赴新疆之前一周,瓦罕走廊里突降大雪,封住了进山的道路,当地驻军用推土机对道路进行了疏通,但山上的具体情况仍不是很清楚,塔县的同志警告我们如果强行进入,车可能会困在路上。但我们还是下定决心按照原计划进山。5月1日,环球网报道团在塔县宣传部李久平副部长和喀什地委外宣办的美女古丽的陪同下,正式开始了探访中国西北军事禁区--瓦罕走廊的旅程。为了赶时间,我们的车队一大早便从塔什库尔干县城出发,沿314国道向南驶去。314国道是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重要交通干线,路面情况保持得不错,前半程就像是一次轻松地出游,报道团一边欣赏路边的美丽风景,一边为即将开始的探险养精蓄锐。当行至距塔县60公里处左右,车队顺着一条砂石路向西边拐去,我们的两辆丰田沙漠王高速行驶在空旷的戈壁滩上,拉起了长长的“尾烟”,颇有种巴黎-达喀尔拉力赛的感觉。10分钟后,车队驶过公主堡所在的克孜库尔干山,正式跨进了瓦罕走廊的入口。初入瓦罕走廊,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这里的地势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崎岖狭窄,走廊宽度约在两三公里左右,地势比较平缓,砂石路面也相对平整。车队前行约10公里,走廊的宽度骤然收窄。在这个瓦罕走廊的咽喉之处,前方路上出现一根挂着蓝底白字圆形牌子的栏杆,上面写着“边防检查”。栏杆旁边便是排依克边防派出所,这里是瓦罕走廊内最后一个边防派出所,走廊深处的防务由解放军边防部队接管,因此这里也是普通游客能够进入瓦罕走廊的最远距离,如果还想深入走廊,就必须在这里获得派出所的批准,不过通行批准原则上对非走廊内牧民是不开放的,而走廊内的定居和流动牧民总数不过也就2000多人。

趁着等待的时间,记者找到了派出所的谭鹏飞指导员,后者向环球网记者介绍了这个派出所以及辖区的整体情况。这个派出所海拔3900米,成立于1950年,辖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目前派出所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5个民族的武警战士组成,实行24小时值班。与外界渲染的廊紧张局势不同,在谭鹏飞的介绍中,瓦罕走廊其实是个安全与安静的地区。据他介绍,得益于融洽警军民关系,派出所成立近60年来,几乎没有人能成功的从瓦罕走廊偷越边境,派出所辖区内也没有发生过恶性案件。走廊内的塔吉克牧民踊跃争当巡边员,自觉地维护着国家边界安全。瓦罕走廊内共有40余个可以直通外国的山口,除了边防驻军、武警部队的巡逻外,每个山口都有忠诚的塔吉克巡边员日夜看守着国门。正如塔县宣传部陈久平副部长所言,“每一顶塔吉克帐篷都是一个边防哨所,每一个塔吉克牧民都是不带枪的边防军战士。”走廊内的牧民、派出所与边防军紧密配合,共同构筑起一道保护国家安全的防火墙。根据李久平副部长提供的资料,瓦罕走廊的驻军与牧民总共抓获90余名试图越境的嫌疑分子,有效地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